日本的茶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日本茶道是茶文化日本本土化的產物。日本茶道流派紛呈,代代相傳,沿襲至今,如今20多個流派中最著名的是表千家、裡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文化的形成歷史,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文化的形成歷史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但茶葉的傳入則是由遣唐使來完成的。日本古代沒有原生茶樹,也沒有喝茶的習慣。自從奈良時代的遣唐使們把茶葉帶回日本之後,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了。

  唐朝的茶會大抵如此:一套茶具,其中包括使用木炭燒火的銅盆、水壺、水缸、廢水碗、一個盆式支架放著一隻竹勺、一副用來夾木炭的夾子和一個放壺蓋的圓形支架。茶葉則是將茶樹的葉子炒熟、發酵,再擠壓成型而製成的。將碾碎的茶放進茶壺,加入水將其煮沸,再盛入陶瓷茶杯。這是最簡單的吃茶法。

  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並開始在近畿的阪本一帶種植,據說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鎌倉時代,禪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將優質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於公元1211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階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作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侷限在皇室的周圍,內容與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鎌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逐漸普及到民間。

  與中國的發酵茶葉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乾燥,研成粉末的茶葉就稱為“抹茶”***末茶***。到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為對茶葉進行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為許多人品嚐茶葉的娛樂活動,並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一時期,武士階層為主角的“鬥茶”成為茶文化的主流,遊藝性為其主要特點。

  到13世紀,新興的武士階級憑藉雄厚的財力經常舉辦以品嚐各地茶葉來賭博的鬥茶會,極盡奢華以用來炫耀財富並擴大交際。後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鬥茶進行了提煉,為向宗教性質的“書院茶”過渡準備了條件。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全室鋪滿榻榻米的建築設計為後世所借鑑,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此前的鬥茶會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造了穩定的室內空間。這種房間稱為書院式建築,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為“書院茶”。“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鬥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結合的任務,並且基本確立了現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式。

  日本茶文化的歷史起源

  眾所周知,茶文化最早發源於中國。中國的茶葉首傳日本,一般上溯到遣唐使日本高僧最澄來華,實際上,茶首次傳播到日本的時間還要早一些,據文獻記載,隋文帝開皇十三年,茶已傳到日本。至唐代,茶葉由日本高僧最澄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日本栽培茶樹由此開始。

  後弘仁六年,嵯峨天皇巡幸近江,過京都西北的崇福寺和梵釋寺時,因大僧正永忠親自煎茶奉獻天皇,天皇飲後龍心大悅,讚美有加,便命令進行種植,設立造茶所,專供宮廷,在皇宮中的法要會式裡面也有使用茶的紀錄。這就是日本茶飲用的最早記載,當時,茶葉十分貴重,只有僧侶、貴族階級等少部分人才能品嚐。

  到了寬平六年遣唐使的廢止,與中國的交流也為之中斷,在上層社會興起的飲茶之風也逐漸衰退,僅有少部份的僧侶保持飲茶的習慣,當時高僧們播種的茶樹,也淡出了記載。總的說來,平安時期的日本茶文化,無論各方面都是照搬中國唐代的茶文化。

  到了中國宋朝,日本國力又興盛了起來,這時日本到了平安時代的末期,當權者平清盛再度與中國開始交流。到鎌倉初期,後來被日本稱為“日本茶祖”榮西禪師從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並將優質茶種與茶具帶回日本,將種子種在九州的背振山上,當時榮西禪師所種植之茶被稱為石上茶,他於公元一二一一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對日本茶道產生起了重要影響,書中介紹中國宋代的末茶衝飲法,為後來日本茶道的品茶藝術開了先河。之後公元一二五九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之後,日本的茶文化逐漸演化為禪宗和律宗兩大流派。鎌倉時代,日本的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以茶為藥,茶文化逐漸由寺院普及到民間。鎌倉末期,受中國宋代“鬥茶”的影響,在日本上層武士中,“鬥茶”開始興起,“茶寄合”等遊戲大受歡迎,茶歌舞伎等抹茶法也迅速擴充套件開來。

  經過幾個世紀的消化吸收,直到16世紀日本豐臣秀吉時代***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提出茶道應以“無中萬般有”、“一即是多”的禪宗思想為根底,刪除了茶文化中繁文縟節,追求至簡至素的情趣, 進一步融入禪的簡素清寂的精神,俗稱“空寂茶”, 並在武士中流行,最終形成了現代所說的“茶道”。日本有“茶禪一昧”的說法,在禪茶一體化的基礎上,將茶道還原到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為茶道的大眾化奠定了基礎。經千利休改良的茶道,其基本精神為“四規”,即“和、敬、清、寂”其實質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凝聚化。千利休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娛樂性,將茶道的藝術境界帶向積極的富有創造性的方向,茶道開始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文化體系。

  現在日本流行的茶道,就是由千利休創立的。他集茶道之大成,主張茶室的簡潔化,庭園的創意化,茶具小巧,木竹混用,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千家流”茶法。它的基本理論顯然是受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