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讀後感

  中國古代詩歌博大精深,那讀者讀了之後都如何寫閱讀感受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據說是唐朝的7歲孩子繆氏子而寫,年齡雖小,可志向遠大。

  一天晚上,我獨步至於屋簷下看初月。透過厚厚的鏡片細看明月彎彎。空如鏡,鏡似水,水黑幕。新月掛空,細如鉤,明如燭。靜靜地照亮數丈萬空。彎彎的新月並未有強盛的月光,只是在冥冥中掌管著黑夜的光亮。整個天空便活躍起來了。我凝視著這束光,心中感情萬丈。

  歷朝歷代,多少人如同彎月一樣,默默地點亮一方角落,將陰暗的天空點亮。又有多少人如同彎月一樣將光耀世間。李白望月,月下獨酌伴其行。蘇軾望月,同樣寫下不朽的篇章。今日,我欣然望月,卻只能在內心中為月歌唱。

  “時人莫道峨嵋小,三五團圓照滿天。”彎月靜靜地懸在空中,細細的,小小的,但卻充滿了活力。不信,等到月中十五的時候再看,它就會團團圓圓,明明朗朗了。到那時,再抬頭仰望天空,就會不由得發出一輪滿月照下的感慨了。

  現在的我們如同月初的新月,正在努力地積攢著力量;努力地吸取著人世間的精華;努力地學習著,朝著更大更明亮的目標前進。終究會有一天,我們會像月中的月亮一樣又大又圓,在如墨似的天空中迸發出自己的光芒。照耀在廣闊的大地上,照耀在每個望月人的心中,照耀在更多想成為我們的新月身上,讓整個大地披上銀白色的光芒。我相信,我一定可以,一定可以成為月中的月亮。

  篇二

  翻開《古代詩詞鑑賞》,文化長河,源遠流長,奔流不息。其中最耐人尋味的,則是兩岸的風景線,它們組成了中華文化最絢爛的風景線。

  豪放

  北宋,不僅弘揚了一種嶄新的詞文化,還孕育了一位偉大的詞人--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坎坷,屢遭小人陷害,特別是當他被貶黃州時,他卻並沒有自甘沉淪,仍以一種樂觀、豁達的心境乘船出遊,醉心於山水之間。雖然被貶,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愛國之志依然在心中盪漾。他的豪放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矗立在宋河之畔。

  婉約

  正是戰亂的年代,又一位偉大的詞人--李清照,誕生了。她既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上天賜她一顆冰清玉潔的心,讓她以美的心境去看待世界。

  無論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還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都是一種美的感嘆,竟是如此婉約。終於,她化作一道婉約的風景,佇立在戰亂之河的兩岸,供後人仰望。

  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用他們的墨筆勾勒出一道道風景線,靜靜地,默默地守護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的兩旁。

  無論何時,我們都應以現代人的身份與態度去仰望著這古老的風景。在仰望他們的同時,我們會發現其中的真、善、美,併為之感動。

  仰望歷史,感受中華文化吧,讓風景永留心中!

  篇三

  一、指導學生運用“涵詠”的讀解方法。

  強調學生要運用“熟讀”“諷詠”等有聲讀解方法,以便進入古詩的藝術境界,這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以外,與“熟讀”“諷詠”相輔相成的,還有一種無聲讀解的方法,也能幫助學生進入古詩的藝術境界,這就是“涵詠”。

  所謂“涵詠”,就是悉心揣摩與反覆咀嚼。朱熹說:“語言有個血脈流通處,但涵詠久之,自然見得條暢浹洽,不必多引外來道理言語,卻壅滯詩人話底意思也。”***《答何叔京》***這就是說,詩歌是有血脈貫通流轉的活的整體,不能引外來道理作硬性分解,破壞作品的藝術生命,而要反覆涵詠感受,如嚼橄欖,如品香茶,才能領悟到古詩貫通整體的內在血脈,獲得作品的深層意蘊。

  “涵詠”,就要突出欣賞者細膩感受的重要性。清人況周頤說:“讀詩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於吾想往中。然後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詠玩索之。”***《蕙風詞話》***就是要求欣賞者沉浸於詩境中,去細細感受玩索。

  在這個單元的古詩詞教學中,老師們不妨交替運用誦讀與涵詠這兩種讀解方法,為下一單元的學習打下基矗

  二、指導學生“入乎其內”,還要指導學生“出乎其外”。

  欣賞古典詩歌,要“入乎其內”,置身詩境,以便與詩人取得共鳴。這是無可置疑的。但是,還要“出乎其外”,與作品拉開一定的距離,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出乎其外”有兩種情況,一是“入”中之“出”,一是“入”後之“出”。

  所謂“入”中之“出”,就是欣賞者置身詩境,沉浸於詩中,一方面聯絡作者其人和作品背景,即知人論世;一方面聯絡自己相關的生活經驗與藝術經驗,從而對作品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認識。試想,我們聯絡了孟浩然、李白、杜甫和韋莊的身世及其所處時代,不是能更好地欣賞這個單元這四位詩人的作品嗎?我們把自己遊覽山林的體驗、登臨名樓的經歷、在江南生活的感受,融會到對這個單元四首詩詞的欣賞中去,不是能對四首詩歌有更深的體會和見解嗎?

  所謂“入”後之“出”,就是欣賞者與古詩拉開一定的距離, 以便對作品作出客觀的評價與判斷。 如果只“入” 不 “出”, 只沉迷於詩中, 就很難對作品作冷靜的思考。 魯迅先生曾批評說:“中國人看小說, 不能用鑑賞的態度去欣賞它, 卻自己鑽入書中,硬去充當其中的角色。 所以青年看《紅樓夢》, 便以寶玉黛玉自居; 而老年人看去, 又多佔據了賈政管束寶玉的身份, 滿心是利害的打算……”***《中國歷史小說的變遷》***看小說是如此,讀古詩也是如此。 所以, “入”後一定要“出”,“入”與“出”要統一起來。 “入乎其內”, 獲得 “神與物遊” 的審美感受, 領悟作品的箇中妙處; “出乎其外”,能與作品保持一定距離, 對作品產生冷靜、 客觀的高情至論。

  三、這個單元的教學,不妨把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和杜甫《蜀相》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精讀。韋莊的《菩薩蠻》,通俗易懂,用“知人論世”法,讓學生讀讀就可以了。《夜歸鹿門歌》,應重在讓學生領悟孟浩然詩歌的特色。

  四、因為是選修課,可以引導學生搞一些探究活動。課文後的最後一道題,往往是比較閱讀,從課內向課外延伸。不妨從這道題入手,引導學生探究。個人探究,或者以小組為單位探究,都無不可。作為探究成果,小論文、讀後感或者書評,都可以。班上可以把這些成果拿出來展覽,出牆報,向外投稿,或者在讀書報告會上宣讀。

  五、組織中國古典詩詞學習興趣小組,在學習本門課之餘,定期展開活動。力爭課內外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