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

  一直都說古詩詞古詩詞,其實詩和詞是有區別的,那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怎麼樣的形式吧。

  

  詞是宋代的文學主流。唐及五代時,已出現詞這一形式,但詞的成熟與發展在宋代。詞的最初特點是以詩文配上曲調,可以演唱。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稱「詞牌」,依調填詞為「倚聲」。宋詞又有曲、雜曲、曲子詞、樂府、琴趣、樂章、長短句等稱謂。因曲調節拍的不同,又區分為令、引、近、慢等。令或稱小令,慢詞也作長調。詞的分段稱為分片,詞除單調之外,一般都分上下兩片,慢詞也有分成三四片者。宋代許多學者文人喜好填詞作曲,對推動詞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宋代詞的作者、作品及素質遠超前代,成為繼唐詩之後又一極具影響力的文學體裁。後世詞一般不在演唱,基本上成為一種文學形式。

  特徵

  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一般來說,詞調並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而詞牌與題目用“·”隔開,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各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並且各不相同。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極少有不分段或分兩闋片以上的。一首詞有的只分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分片是由於樂譜的規定,是因為音樂已經唱完了一遍。片與片之間的關係,在音樂上是暫時休止而非全曲終了。一首詞分成數片,就是由幾段音樂合成完整的一曲。

  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闋片像對聯一樣相對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長短句也是詞的別稱。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6.詞有時會不符合上述規律,因為早期是和著曲子寫的,因此它最注重的還是與曲的配合。蒙元時期,詞與曲是兩相和的,因為元曲與詞差不多,只是曲沒有闕,詞有闕。

  7.一般按字數將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59到90字為中調;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8.字聲配合更嚴密。詞的字聲組織基本上和近體詩相近似,但變化很多,而且有些詞調還須分辨四聲和陰陽。作詞要審音用字,以文字的聲調來配合樂譜的聲調。在音樂吃緊的地方更須嚴辨字聲,以求協律和美聽。

  起源

  詞,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於南樑代,形成於唐代,五代十國後開始興盛,至宋代達到頂峰,故俗稱宋詞。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闋。”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由於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裡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詞的流派有兩種,一:婉約派;二:豪放派。

  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裡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視為詩餘小令。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一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以脂粉氣濃烈的崇尚濃辭豔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溫庭筠,文學史上第一個大力填詞的作家,存世約七十首。題材狹窄,以綺閨閣為主,開詞為豔科的先河。風格綺麗婉約。在詞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後主被俘虜之後的詞作則開拓一個新的深沉的藝術境界,給後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

  詞的起源

  詞是一種抒情詩體,是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樂府詩,是唐宋時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唐宋詞是中國文學發展的新階段,是唐宋文學的一個光輝成就。

  唐宋詞和前代的樂府詩有著歷史的繼承關係,但在內容、形式,風格以及表現手法等方面又有著顯著的差別。它不是直接從前代的樂府詩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它完全是當時一種新興的歌詩,在各方面保有自己的特點,並從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立的傳統。它在音樂上是和前代的樂府詩屬於不同的系統。

  隋唐時代的音樂有著三個系統。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五:“自唐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始詔法曲與胡部合奏,自此樂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雅樂是漢魏以前的古樂;清樂是清商曲的簡稱,大部分是漢魏六朝以來的“街陌謠謳”;宴樂或作譙樂,燕樂,是當時宴會時演奏的音樂主要成分是西域音樂,是中國西部各兄弟民族的音樂,以及中亞細亞和印度的音樂。

  遠在北魏、北周時期,西域音樂已陸續地由印度,中亞細亞經新疆、甘肅傳入中原一帶。到了隋唐時代,由於國際交通貿易的暢通發達,文化交流的廣泛頻繁和商業都市的繁榮興盛,這種胡樂更大量傳人並普遍流行起來。燕樂就是以這種大量傳人的胡樂為主體的新樂,其中自然也包含著一部分民間音樂的成分。它是中外音樂交融結合而成的一種新音樂。燕樂的傳入和興盛在中國音樂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它劃出了一個新的音樂時代。

  詞是“胡夷、里巷之曲”《舊唐書·音樂志》,它所配合的音樂主要就是燕樂。燕樂的主要樂器是琵琶。唐燕樂主要伴奏為琵琶,宋燕樂主要伴奏為篳篥。宋張炎《詞源》卷下《音譜》條說:“惟慢、曲、引、近則不同,名曰小唱,須得聲字清圓,以啞篳篥合之,其音甚正,簫則弗及也。”琵琶是一種絃樂器,共有二十八調,繁複多變化,在音律上有很大發展,可以用它來創制出無數動人美聽的新鮮樂曲。唐代許多詩人如白居易。元稹等都有描寫琵琶音樂的詩篇,驚歎它的藝術魅力。燕樂在社會上風行一時,對文人詩歌和民間樂曲發生了很大的影響。詞的產生和創作,其大部分就是為了配合這種流行的新樂的曲調。

  詞的產生最早是起於隋代。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宋張炎《詞源》捲上也說:“粵自隋唐以來,聲詩間為長短句。”宋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於《近代曲辭》部分首列隋煬帝和王胄作的《紀遼東》,它的句式、字聲和韻位跟後來的詞都沒有什麼不同。《隋書·音樂志》說煬帝命樂正白明達造新聲,創《鬥百草》、《泛龍舟》等曲。《泛龍舟》的曲辭今見於《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和敦煌曲子詞中所載的作品在詞律上很為相近。

  詞的產生最早還起於民間。《河傳》和《楊柳枝》兩調很可能就是隋代的民歌。敦煌曲子詞的發現給詞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它以充分,堅實的證據證明民間創作是詞的最早來源。現經彙輯起來的敦煌曲子詞共有一百六十多首近人王重民輯有《敦煌曲子詞集》,有令詞、中調和慢詞。它們大都作自唐玄宗時代直至唐末五代,可能還有玄宗以前的作品。其中除了五篇已經考知為溫庭筠、歐陽炯、李傑等人所作,絕大多數的作者是無名氏。這些民間作品有的雖經文人的修改潤飾如《雲謠集雜曲子》,但大部分仍保留著樸素、真率的民間風格。敦煌曲子詞使我們看到了早在文人詞興起以前詞在民間的盛行情況,看到了初期詞在民間的發展和當時詞體本身的成熟程度。中唐以後的文人詞就是在民間詞的基礎上,吸取和運用了它們的成就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敦煌曲子詞之外,唐崔令欽《教坊記》中的《曲名表》也是研究盛唐樂曲的一項重要資料。《曲名表》所載二百七十八曲 連大麴名共三百二十四曲,都是開元、天寶時代教坊樂妓習唱的調子。雖然教坊曲的來源較複雜,但我們依據曲名,可以看出很多曲調是來自民間的,例如《麥秀兩歧》、《判碓子>、《拾麥子》等當來自農村;《漁父引》、《摸魚子》、《撥棹子》等當來自水鄉;《臥沙堆》、《怨黃沙》、《怨胡天》等當來自邊塞軍中。這樣的民間歌曲在全部教坊曲中佔有著很大的比重。這個事實一面表明了民間歌曲具有豐富的現實內容和深廣的社會基礎,一面也表明了它們在當時已經受到統治階級的熱烈愛好和廣泛採用,把它們大量引進了為宮廷演奏的教坊。它們在社會各階層的流傳影響和吸引了文人們來參加曲調,曲辭的創作,推動了文人詞的發展。

  文人詞在初、盛唐時已偶有所作,如沈佳期作《回波樂》,唐玄宗作《好時光》,張志和作《漁歌》,戴叔倫作《轉應曲》,韋應物作《調笑》等。但那時詞體還初由民間轉到文人手中,所以創作極少。到了中唐,白居易,劉禹錫“依曲拍為句”,作了 《憶江南》等調,不少詩人亦間或作詞,詞始在文學創作中佔了一席地位,並且有了一些較為優秀的作品。晚唐五代,文人詞進一步確立,出現了詞的專家與專集。如溫庭筠是第一個大力填詞的詞人,《花間集》收有他的詞六十六首。《花間集》是最早的一部詞選集,共收集了由十八個詞人寫的五百首詞。從此在中國文學史上詞獨立成為一體,與詩並行發展。進入宋代以後,名家輩出,經歷了詞的繁榮時期,詞的創作在蘇軾、辛棄疾等大詞人手中得到了最大的提高與發展。宋詞得與唐詩並稱,被後人尊為一代文學之勝。不過在這同時,民間詞也隨著被忽略甚至被埋沒了。

  詞的發展是什麼樣的

  詞於宋代達到頂峰後, 在元明時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後,在清代重新進入發展狀態。在文學史上,詞以其特有的抑揚頓挫的音樂美、錯綜變化的韻律、長短參差的句法以及所抒發的濃烈深摯的感情,成為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文學體裁。詞是晚唐民間新興的一種歌詩,即唱辭。在晚唐,西域的胡樂,特別是龜茲樂,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與漢族原有的以清商樂為主的各種音樂家相融合,產生了一種新的音樂——燕樂。燕樂曲調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辭,就是後來詞的鼻祖,當時叫做“曲子詞”。唐代的燕樂歌辭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嚴格按照樂曲的要求來創作歌辭,包括依樂章結構分片,依曲拍為句,依樂聲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種句子長短不齊而有定格的形式。到了中唐以後,眾多文人用這種制辭方式進行創作,這種新體歌辭,就是後來通常所稱的“詞”。

  燕樂中有很多曲調是民間歌謠的曲調,其有曲有辭,歌辭有著長短不一或用襯字的形式。近代在敦煌發現的鈔本曲子詞,有很多是因樂作辭的。這些歌辭在結構上有篇幅也是或長或短。可見,這些歌辭都是配合或依照音樂演唱要求而變化其形式的,這說明因樂寫詞的燕樂歌辭是詞的一個源頭。詞的另一個來源是文人的詩歌。唐代某些樂曲的曲拍聲調與詩尤其是《楊柳枝》等曲調的歌辭,與格律詩並無多少的區別。不過,以詩入曲也有不相合的。為了適應曲調格式、需要做一定的變動處理,如破句、重疊等。據宋人沈括、朱熹等的解釋,在唱這些齊言的歌辭時,還需要加“和聲”、“泛聲”,才能和長短不齊的曲拍相合。這最終導致文人直接按曲拍作詞。詩入曲,促成了曲子詞的抒情趨向。從曾入樂的詩歌來看,以五言、七言絕句為多,內容大多是吟詠山水、抒情發志,或反映朋友情誼、離愁別緒的,這使詞逐漸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點:內容以抒寫日常生活的情感為主,意境比較細巧,表現手法比較委婉,語言比較凝鍊精緻。

  流行於初盛唐期間的民間詞,是詞的萌芽階段。盛唐文人所寫的曲子詞基本上都是整齊的五言、七言形式,個別為長短句。到中唐,文人開始認真地倚聲填詞。元和年間後,文人填詞逐漸增多,詞正式成為一體。但是,此時文人運用曲調的範圍還比較狹窄,就現存資料看他們常用的是有限的十幾個曲調,如《一七令》、《憶長安》、《調笑》、《三臺》等,不過在語言上,他們開始引入近體詩的語言,寫來精緻凝鍊、細膩華美。這樣,文人詩的語言及思想感情便開始滲入詞中,使詞逐漸脫離原來的淳樸真摯、樸素生動但又粗糙簡陋的原始狀態,形成一種正式的文人文學體裁。到晚唐,溫庭筠的詞以濃豔的色彩、華麗的詞藻、細膩的手法來描繪形象和刻畫心理,形成了一種香而軟、密而隱的藝術風格。這是文人詞趨於成熟形態的一個標誌。

  溫庭筠之後,寫詞的文人越來越多。到五代十國時期,倚聲填詞更尉為成風。西蜀與南唐二地,經濟文化最為發達,成為詞人彙集的兩大基地。西蜀詞人的詞大多收集在《花間集》裡。西蜀花間詞人中,以韋莊的成就最高;而南唐詞人中則以李璟、李煜、馮延巳最為出色。

  詞入宋,發展到鼎盛狀態,成為一種完全獨立並與詩體相抗衡的文學形式。文學史上,詞以宋稱,體現了宋詞作為一代文學的重要地位。北宋詞的主流依然是沿襲晚唐五代,吟風弄月,注重詞的抒情性與音樂性,如二晏、張先等。他們刻意求精,使詞的形制更加豐富,詞的語言更加精煉,詞的意境更加深婉,詞的風格更加細膩,特別是使詞的音律更加精美合樂。但北宋還有另一些詞人,如蘇軾、柳永等,從詞風詞境入手,著意詞體的變革。北宋初年,范仲淹的《漁家傲》和王安石的《桂枝香》,大筆淋漓,墨濃意酣,詞調慷慨蒼涼,境界開闊悲壯,感情抑鬱深沉,揭開了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詞作的序幕。之後,蘇軾有意利用詞在語言形式上的某些特點而自由暢達地表現人生中各種各樣的生活情趣、生活感慨,不僅把本來屬於詩歌的“言志”內容寫到詞中,而且把詩裡已經出現的散文句式、語詞也用在詞裡,使詞的內容更加豐富,也使詞的形式技巧發生了變化。另外,在蘇軾之前,音樂是詞的生命,音樂的特性重於文學的特性,因此協律合樂是填詞的首要條件。蘇軾第一次使詞從重樂的框框中擺脫出來,使詞與音樂初步分離,使詞首先成為一種文學體裁,而不僅僅是音樂的附庸,從而使詞在文學史上有了獨立存在的地位。

  南渡後的詞作者,在各自不同的創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態度與方法進行創作,為宋詞的繼續發展發揮了各自不同的作用。李清照的詞是由北宋向南宋發展的過渡。李清照親身經歷了由北而南的社會變革,生活際遇、思想感情發生了鉅變,相應地詞的內容、情調乃至色彩、音響,也發生了變化,由明麗清新變為低徊惆悵、深哀入骨,但詞的本色未變。她的創作為南宋詞人如何以舊形式表現新內容樹立了榜樣。中期之後,一代之雄辛棄疾和姜夔等人,形成了宋代詞的又一個繁榮時期。尤其是辛棄疾,不僅代表了南宋詞的最高成就,而且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開禧北伐的失敗,是南宋詞的一個轉折點。這時詞的創作題材以吟詠日常生活的情懷、流連自然風光為多,情調轉向帶有傷感的恬淡。但這並不是簡單地對傳統的歸復。詞經過長期的發展和許多詞人在眾多方向上的探索,在吸收了詩歌及散文的表現手法後,這時又面臨著一次總結的時機。南宋後期的詞人在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雖然比較注意傳統,但同時也對過去各種詞人的各種手法進行了篩選整理,在詞的形式、語言技巧方面作出了新的總結。他們的作品雖然氣勢不夠雄大,境界不夠開闊,但對於詞的發展,卻作出了重要貢獻。

  詞 圖冊元詞上承兩宋的餘緒,雖成就難以繼盛,但出現了許多詞人,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元詞的創作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包括出生於元一統前蒙古時期詞人的創作。此階段的詞人有元好問、陸文圭、張之翰、劉敏中等,由於他們大多有著亡國和戰亂的經歷,所以他們的詞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抒寫懷念故國的黍離之悲,表現由人世變遷引起的荊棘銅駝之感的詞作。第二階段包括出生於元一統之後到元亡之前詞人的詞作。此階段的詞人有虞集、王旭、張雨、薩都剌、張翥等,他們大抵出生於忽必烈改元之後,沒有經歷過大的戰亂,議論行藏出處和企慕半隱半俗的生活,是他們詞作的主要內容。此外,元詞中還有相當數量的道士詞,約佔總數的七分之一。這與金元時期新道教的隱修會性質及道士大多與知識分子聯絡密切相關。這些詞的成就也不高。總的看,元詞思想藝術俱臻上乘的數量很少,整個創作局面呈露衰微之狀。

  明代詞依然處於衰微之中。不過,詞壇上也出現了有一定影響的詞人,留下了一些較好的作品。明初之時,劉基、楊基、高啟等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所作的詞自成家數,各具特色,尚存宋元遺風。明中葉後,詞風日下。楊慎、王世貞、湯顯祖等人多創作,卻都不是當行詞家。楊慎等到人的創作,與樂章多有不諧,實際上已將明詞引上了歧途。此時,詞的創作已漸凋敝。到了明末,由於社會發生變革,才給詞的創作帶來一線生機。陳子龍、夏完淳在抗清中以身殉國。陳子龍的詞託體騷、寓意甚深,早期所作風流絢麗,婀娜韶秀出於剛健之中,後期所作綿邈悽惻,神韻天然而又有不盡風味。他扭轉了元明時代已近凋亡的詞,可算是明詞的大家。

  詞經歷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又繁榮,這種變化與時代風氣的變化密切相關。在傳統習慣上,詞和散曲相比於詩而言都較為輕鬆,貼近日常生活和鮮活的情感。而詞與散曲相比,又顯得雅一些,散曲的語言以尖新、淺俗、活潑為勝,接近口語。元、明詞衰,實際是散曲取代了詞的結果。對於性情收斂、愛好雅緻趣味的清代文人來說,散曲的語言風格又顯得不合適了。另一方面,清詩雖然多種風格並存,但從清初開始,重學問和理智化的趨勢就很明顯。這也造成了詩在抒情功能上的缺陷,而需要從其他文體中得到彌補。而詞的興盛,正是對詩的彌補。清初主要的詞人中,漢族的有陳維崧、朱彝尊等,而滿族詞人中,以納蘭性德最為有名。

  種類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別稱有長短句、曲子、曲詞、樂章、琴趣、詩餘,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後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餘”。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詞大致可分為三類:⑴小令58字以內;⑵中調59字~90字;⑶長調91字以上。這種方法是明朝人強加上去的,並不科學。宋人將詞分為令、引、近、慢四種,然而這種方法也有缺點,就是分類並不十分清晰。簡單地說,令即小令,引和近約等於中調,慢詞就是所謂的長調。蝶戀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屬於令詞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一些中調和長調。宋初柳永寫了一些長調。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飛快的從萌芽到了鼎盛了。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一般運用韻較疏。

  康熙記載

  《酉集上》《言字部》 ·詞

  〔古文〕《唐韻》似茲切《集韻》《韻會》《正韻》詳茲切,音祠。《說文》意內而言外也。《釋名》嗣也。令撰善言,相嗣續也。《廣韻》說也。《正韻》言也。《字彙》文也。《公羊傳·昭十一年》春秋之信史也。其詞則丘有罪焉爾。《史記·儒林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晉書·郭璞傳》璞詞賦為中興之冠。《舊唐書·張九齡傳》張說常謂人曰:後來詞人稱首也。又《陸贄傳》贄以博學巨集詞登科。《韓非子·問田篇》驅於聲詞,眩乎辯說。 又《博雅》已也。 又《廣韻》請也,吿也。按《說文》本作意內言外。韻會引作音內言外。又引徐曰:惟也,思也,曰也,兮也,斯也。若此之類,皆詞也,語之助也。聲成文謂之音,此詞直音內之助,聲不出於音,故曰音之內。直言曰言,一字曰言,此詞皆在句之外為助,故曰言之外。楚辭宋玉招魂: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託些。些,亦詞也。未詳音發為言,言之成文為詞,未可以內外岐之,且詞與兮些各別,非語助例也。字彙勦用韻會舊注,非是。又按說文辭,訟也。辤,不受也。與言詞、文詞之詞各別。今經史以辭為言詞之詞,如《禮·曲禮》,不辭費是也,以辭為辤受之辤,如《論語》與之粟九百辭是也。以辤為文詞之詞,如《楊修傳》絕妙好辤是也。循用已久,不能更正,然究心六書者,不可不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