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分哪兩種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的兩大茶道,一起來看看。

  日本的兩大茶道

  末茶道:

  製成細末的茶磚。《宋史·食貨志下六》:“元豐中,宋用臣都提舉汴河堤案,創奏修置水磨,凡在京茶戶擅磨末茶者有禁……諸路末茶入府界者,復嚴為之禁。”

  明邱濬《大學衍義補·制國用·山澤之利下》:“茶有末茶,有葉茶……唐宋用茶,皆為細末,製為餅片,臨用而輾之,唐盧仝詩所謂‘首閱月團’、宋范仲淹詩所謂‘輾畔塵飛’者是也。《元志》猶有末茶之說,今世惟閩廣間用末茶。而葉茶之用,遍於中國,而外夷亦然,世不復知有末茶。”

  殺青後風乾,然後揀梗和葉基部的葉脈,充分乾燥然後研磨。低溫、低溼、慢轉速磨成極細的粉末。唐代陸羽《茶經·六之飲》:“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茶鮮葉經蒸青、搗碎、烘乾使呈碎末狀而成。但飲用時粗茶要先擊細,散茶要先幹煎,末茶要先炙焙,而餅茶則需先搗碎,然後入瓶中,注入開水烹煮,方可飲用。

  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於何時,陸羽《茶經》始有詳細記載。《茶經》初稿成於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後經修訂,於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經》的問世,標誌著中國茶道的誕生。

  其後,斐汶撰《茶述》,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溫廷筠撰《採茶錄》,皎然、盧仝作茶歌,推波助瀾,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國煎茶道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

  煎茶道注重的不是形式,注重的是飲茶時的心境。但這並不是說無視形式的存在。在一定的形式中,你可以進一步得到自由的精神、煎茶世界的快樂。根據流派的不同,色味俱佳的煎茶的作法有很多種。

  八世紀下半葉,值中唐時期,煎茶茶藝完備,以茶修道的思想開始確立,人們開始注重飲茶的環境並形成了初步的飲茶禮儀,這標誌著中國茶道的正式形成。陸羽不僅是煎茶道的創始人,也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國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於中、晚唐、經五代、北宋,至南宋而衰落,歷時約五百年。

  日本茶道的茶事

  日本人相當注重形式,茶道便是這樣的一種體現。他們喜歡當著客人的面準備食物,像鐵板燒,讓客人不僅能吃到食物,還能學習到烹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舉行茶會時均抱有“一期一會”的心態。這一詞語出自江戶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湯一會集》。書中這樣寫到:“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此便是:一期一會。”這種“一期一會”的觀念,實質上就是佛教“無常”觀的體現。佛教的無常觀督促人們重視一分一秒,認真對待一時一事。當茶事舉行時,主客均極為珍視,彼此懷著“一生一次”的信念,體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間轉瞬即逝,並由此產生共鳴。於是與會者感到彼此緊緊相連,產生一種互相依存的感覺和生命的充實感。這是茶會之外的其他場合無法體驗到的一種感覺。

  茶事的種類繁多,古代有“三時茶”之說,即按三頓飯的時間分為早茶***、午茶、晚茶;現在則有“茶事七事”之說,即:早晨的茶事、拂曉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飯後的茶事、專題茶事和臨時茶事。除此之外還有開封茶壇的茶事、惜別的茶事、賞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賞花的茶事、賞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題,比如某人新婚、喬遷之喜、紀念誕辰、或者為得到了一件珍貴茶具而慶賀等等。

  茶會之前,主人要首先確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為身份較尊貴者,像千利休之於豐臣秀吉。確定了主客之後再確定陪客,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關係。決定客人之後便要開始忙碌的準備茶會了,這期間客人們會來道謝,因為準備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門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會的時間為四個小時,太長容易導致客人疲憊,太短又可能無法領會到茶會的真諦。茶會有淡茶會***簡單茶會***和正式茶會兩種,正式茶會還分為“初座”和“後座”兩部分。為了辦好茶會,主人要東奔西跑的選購好茶、好水、茶花、做茶點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會之前還要把茶室、茶庭打掃的乾乾淨淨,客人提前到達之後,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來觀賞茶庭並體會主人的用心,然後入茶室就座,這叫“初座”。主人便開始表演添炭技法,因為整個茶會中要添。

  茶會通常有紀錄,紀錄的內容包括與會眾、壁龕裝飾、茶具、飯菜、點心等情況,有時還加入與會眾的談話摘要和紀錄者的評論。這種紀錄叫“會記”。古代有很多著名茶會的會記流傳下來,成為現代珍貴的資料,如《鬆屋會記》、《天王寺屋會記》、《今井宗久茶道記書拔》、《宗湛日記》等被稱為四大會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