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文化方向

  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農村義務教育的文化發展方向

  摘 要:目前,在我國總的來說,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理論的研究總體上處於摸索起步階段,儘管開始有不少專家、學者對創意經濟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取得一定的理論成果,但是鮮有系統地探討文化創意產業在區域性,民族性和政府決策方面的特點的文獻。而探討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特點,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農村義務教育;文化發展;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新興的文化業態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產業,被譽為最具活力和成長潛力的行業。大量研究文獻發現,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創新理論、新經濟增長理論和創意經濟理論存在較大聯絡。國外學者通過研究指出“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價值已經超越其生產文化產品或者創造就業的範疇,它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甚至能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文化變革。”因此,研究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的關係及其作用機制,有助於豐富和完善產業經濟學理論、經濟發展理論和產業結構理論等理論。同時,深入研究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辯證關係,找出文化創意產業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制約因素作為,是提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措施的重要理論基礎。

  眾所周知,文化創意產業以文化創意為核心內容,通過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藉助科技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再提升。與傳統產業相比,它強調文化、創意和科技三者的有機結合,有自己獨特的產業特徵即低消耗、無汙染性、高創造性、高附加值性、高風險性和強融合性。而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區域性,民族性和政府決策影響性的特點。

  一、區域性特點

  就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從區域性的角度來分析,可以細分為文化環境資源,經濟水平,人力資源三方面的特點。

  文化資源是文化創意產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之一,對文化創意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基礎作用,以文化底蘊為創作動機,使地域文化和經濟有機結合,能夠大大提升創意品牌的競爭力。說到文化資源,不妨讓我們想起廣西的“劉三姐”文化,它以廣西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為基礎,將原生的鄉土歌舞精華和民族舞整合重構。演出服也以廣西少數民族服裝為原型,舞蹈中充滿了原汁原味的廣西民族元素,展現了西南少數民族風情,使該劇大受好評、風靡海內外。

  區域經濟水平的發展,也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不同的成長環境,在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文化創意產業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資金方面的扶持力度較大,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文化創意產業在資金投入上的難題。從人力資源的方面來看,任何區域的文化創意產業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和先進的技術,作為知識經濟的文化創意產業,其高速發展的關鍵在於創意人力資本的投入產出和文化創意階層的發展崛起。在文化、創意、科技三者中,創意是核心,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依賴個體人腦和人的心智慧力的文化創造活動,文化創意人才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例如清明上河園有限公司是近年來最為知名的文化產業公司,以《清明上河圖》為籃本建造的宋文化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11年經營收入突破億元大關,從而成功躋身中國旅遊企業億元俱樂部。該公司打造的大型水上實景演出《大宋?東京夢華》成為展示宋文化魅力的印象畫卷和“夜遊開封”的重要載體。2011年,《大宋?東京夢華》實現了突破性的增長,遊客量和門票收入比2010年增長了35%,這就是典型的品牌文化的經濟價值,而創意人才和文化資源的有機結合的正是實現這一價值的關鍵因素之一。

  二、民族性特點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有56個主要民族組成,現在國內經濟文化蓬勃發展的狀況正是各民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的結果。多民族的存在,就會產生多民族的文化,在這裡我們不在拘泥去談美學界一直討論的民族與國家的關係,而談談有關民族文化與經濟的關係。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有的民族文化,也是區別民族的最根本的標誌,而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是我國華夏文明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燦爛的文化,其中的精華部分所蘊涵的哲學意識、道德觀念和藝術見解,都在培育民族的優秀精神品格方面起著其他方式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傳統的民族文化及其所包涵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其中所包涵的中華民族特有的優秀精神品質,對於這個民族的發展,對於我們國家的進步,都是不能拒斥的。從文化本身來看,人們所主張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護民族文化的特色,才會使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意義的觀點,也同樣意味著民族文化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國家意義、民族意義。

  文化創意產業最根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成長是離不開環境的,各民族的人都有自身民族的個性與共性,而不同民族的人創造出來的理念也是各不相同的,這也成就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民族性特點,使我國的民族資源成為創意產業發展的亮點。

  我國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現有人口200多萬人,主要分佈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賀州是中國瑤族的主要聚居區之一,擁有豐富的瑤族文化遺產,是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瑤族服飾”、“瑤族盤王節”、“瑤族長鼓舞”和“蝴蝶歌”四大文化瑰寶的保護基地。盤王節期間,來自全球各地的瑤族同胞共同唱起了本民族史詩古歌《盤王歌》,跳起了瑤族特有的長鼓舞。瑤族姑娘和小夥子穿戴上五彩斑斕的頭飾和服裝,進行了瑤族服飾展演,共同慶祝瑤族最隆重的節日。神祕的祭祀儀式、古老的《盤王歌》、美麗的瑤族姑娘和耀眼的服飾,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古老而多姿多彩的瑤族。“中國瑤族盤王節”已經成功舉辦了10屆,受到全球瑤族同胞的廣泛關注,中國瑤族盤王節期間來自廣西、湖南、廣東、雲南等中國各省區,以及美國、泰國等國家的瑤族同胞、瑤學專家等雲集此間,在祭祀祖先盤王的同時,共同商討如何將盤王節打造成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的瑤族節慶和民族文化品牌。這一舉動,不僅繼承了瑤族的民族文化,更以盤王節為載體,將瑤族文化推向世界,聯合世界更多的包括瑤族以外的群體來關注瑤族經濟的發展。

  篇2

  淺論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

  摘 要: 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體,以娛樂為主要內容,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目的的文化活動。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情況下,群眾文化是建設和諧社會,活躍人民群眾健康向上的文娛生活,提高全民文明素質的重要手段。群眾文化事業作為國家公益性社會文化事業,在社會文化發展中具有導向和示範作用,對於規範社會文化市場的方向、促進三個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勢下,討論群眾文化建設的走向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群眾文化 隊伍建設 發展方向

  當前,我們國家正處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轉型時期,各項事業的發展需要建立相應的新機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群眾文化事業,同樣需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體制,建立一整套良性迴圈的新的執行機制,開拓新的發展思路。群眾文化事業在社會文化發展中具有導向和示範作用,對於規範社會文化市場的方向、促進三個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群眾文化是當前整個文化藝術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為主要內容,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為主要目的的群眾文化機構,積極推進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促進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適應時代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是一項迫切而重要的任務。在這個新時期,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群眾文化工作者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新的形勢,做好群眾文化輔導工作,引導群眾文化健康地、朝氣蓬勃地向前發展,為繁榮群眾文化生活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與作用,本文就此展開探討。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應當是首先從大處著眼,以發展大文化為突破口,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以人為本,加強群眾文化隊伍建設。

  目前,群眾文化早已擺脫了僅限於節慶文化或單項活動,而是日益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其活動範圍之廣,內涵之深,形式之不斷創新,都是前所未有的。僅靠文化館少數輔導幹部是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群眾文化工作需要的。經過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凡是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好的地區或單位,都有具有一定活動能力和擅長文藝的骨幹分子帶頭。過去文化館辦的各種培訓班都達到了良好的效果,經過培訓的人員,除了少數繼續深造成了國家尖端人才,大部分都成了單位文藝骨幹。這些事實充分證明,辦好各種培訓班,培訓業餘文藝骨幹是解決文化專業輔導幹部不足問題的最好辦法。所以採取辦班、培訓文藝骨幹的做法,不但要堅持辦下去,而且要適應形勢的發展,擴大骨幹培訓範圍,如辦文藝創作班、表演輔導班、音樂輔導班、美術班、書法班、舞蹈班等。為解決培訓師資不足問題,可以採取多種靈活的形式,邀請專業藝術團體專家或退休藝術人員進行授課,也可以走出去,組織文藝骨幹參觀交流,開闊眼界。總之,我們必須以務實的態度、開拓的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大力開展培訓工作,努力培訓和造就一大批能適應新時期群眾文化發展和繁榮社會活動的隊伍,通過他們帶動各行各業的群眾文化載體,沿著正確方向,把群眾文化活動健康有序地開展起來。

  二、抓好組織,廣泛參與,建立大文化網路。

  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文化工作和其他方面工作一樣,擺脫了傳統思想和模式的束縛,活動的形式、內容、範圍都發生了量與質的變化,且發展之快令人振奮。就其內涵來說,由過去與計劃經濟相適應,轉化為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由過去的封閉型轉為開放型;由過去單方面國家辦,轉向全社會多方面辦;由過去單純強調教育功能轉向教育與娛樂相結合。群眾文化活動範圍之廣泛也是前所未有的,再也不是單純的節慶活動。既要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又要善於吸納優秀的外來文化形式,創造新時代背景下的先進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文化消費要求。近幾年來出現了家庭文化、廣場文化、校園文化、網路文化、民俗文化等,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快,一種以愉悅身心、延年益壽為目的的老年文化異軍突起,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面對日趨新穎的群眾文化活動,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活動導向。所以,群眾文化工作者首先要從大處著眼,抓好組織工作,形成系統網路。把一些群眾自發的活動,辦為有組織、有管理、有規律、有益於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活動。城市要以社群為中心,與當前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相比,農村文化的建設表現較為滯後,加強農村的文化建設既是“三農”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鄉鎮文化站則肩負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示範和導向作用。

  此外,還有企業文化、社群文化、老年文化、幼兒文化等,分門別類,豐富載體,形成網路。從大文化出發,做好導向和調控工作,建設一支堅持正確方向的業餘文化隊伍。使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更有高度。這樣,群眾文化才能面向群眾,面向基層,走出群眾文化發展的舊模式,形成群眾文化建設的新格局,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三、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廣泛開展各項文藝創新活動。

  現在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可以說群眾文化工作者是“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優秀精神產品的生產者。而群眾文化活動完全不同於專業藝術團體,它參與面大、受眾面廣、影響面深,是顯示時代精神風貌和國民整體精神文化素質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標誌。所以文化館輔導工作,僅僅是深入基層,面向群眾,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輔導和指導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積極努力,千方百計,大力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表演、展示、競賽活動。只有把活動開展起來,才能真正發揮文化藝術陶冶情操的作用,培養人們的品格,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只有把群眾性的文化藝術活動開展起來了,才能做到由普及到提高,提高文化活動水準。這是因為普及與提高是相輔相成的,輔導與開展活動亦是如此。因為通過輔導,把活動開展起來了,而這種活動又為下一步舉辦更高水平的活動提供了樣板。大力組織開展文化活動是一種實踐的輔導,也是普及與提高的過程。因此必須堅持節慶活動與平時活動相結合,主題系列活動與單項活動相結合,廣泛的參與型群眾文化活動與高層次欣賞型精神展示活動相結合,做到常年有活動,常辦常新,不斷創新。

  關於群眾文化工作如何建設的走向,除上述三個方面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就是有關主管部門要重視和抓好文化館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也就是群眾文化輔導幹部自身的培訓提高問題。一個地區的群眾文化事業,離不開一支高標準、高水平的專業輔導隊伍。因為在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方面,文化館擔負著重要的組織、輔導與指導的職能,所以,不斷提高、培養一批精幹、高效的輔導幹部隊伍,是做好新時期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關鍵。組織輔導幹部搞好業務學習,進行學術研究,到專業院校進行短期進修,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各種有效措施,建設一支優秀的完全適應和勝任輔導工作的文化幹部隊伍,可以使群眾文化以嶄新的姿態在新時期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