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成語寓言故事

  寓言是一種與人類文化關係極為密切的文體。它是人類各種文化成果的重要載體。關於經典的成語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篇,歡迎大家閱讀!

  篇1:海角天涯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偉大文學家。

  他兩歲時就死了父親,不久他的母親又死去。幼時依靠他哥哥韓會和嫂嫂鄭夫人過活。韓會有一個嗣子***韓愈次兄介之子,出繼與長兄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紀比韓愈小一點。後來韓會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宰相元載的事,貶為韶州刺史,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韶州,這時韓愈只有十一歲,十二郎也很小。韓愈雖然有三個哥哥***會、弁、介***,但都很早離開了人世。這時,繼承祖先後代的,只有韓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兩個人,零丁孤苦,沒有一天離開過。韓愈十九歲時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後十年的時間中,只和十二郎見過三次面。當他正打算西歸和十二郎永遠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了。韓愈知道了這訊息,悲痛欲絕,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備了一些時下的物品從老遠的地方去致祭他。這篇祭文,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後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這句話,用來比喻極其遙遠的地方。

  篇2:沆瀣一氣

  沆瀣,是夜間的水氣,有人說是露氣,也有人說是夏天半夜裡上升的地氣。

  例如《楚辭·遠遊》有“餐六氣而飲沆瀣”,王逸注:“沆瀣,夜半氣也。”《漢書·司馬相如傳》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應劭注:“沆瀣,北方夜半之氣也。”《列仙列》描寫仙人陵陽子的神話故事也說:“春食朝霞,夏食沆瀣。”可見“沆瀣”一詞,原來並不是什麼貶詞,但是後來作為成語“沆瀣一氣”,就不是一句讚美的話了。這是從唐朝的一個故事開始的。

  據說,唐僖宗時,有一官員,名叫崔沆,曾任“中書侍郎”等職。乾符二年,他被派當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試事宜。這次應試的人中間,有一個名叫崔瀣的,一經錄取,馬上就當官上任了。別人見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職也特好,待遇顯然與眾不同,因此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關係的吧?”有人更進一步斷定:“那還用說,瞧他們兩個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還加以嘲笑道:“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這個故事,載宋人錢易編撰的《南部新書》。

  所謂“座主”,即主考官。科舉時代,應試者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由於上述故事,後來“沆瀣一氣”就流傳而為成語,用來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一起。

  篇3:河東獅吼

  陳季常是蘇東坡的好朋友,他喜歡研究佛學,只要談起佛理,他就會滔滔不絕的說個沒完。季常的妻子柳氏是河東人,非常的凶悍,季常怕得要命;有一次,蘇東坡去看季常,還沒踏進門檻,就聽到一聲大吼,緊接著一陣柺杖落地的聲音,蘇東坡被嚇得連退三步,楞了一會兒,才趕緊跑進去探個究竟。他進門一瞧,不禁笑了出來,原來,柳氏正豎著眉瞪著眼的罵著陳季常,而陳季常躲在一旁發抖,口裡連連稱是。於是,蘇東坡題了一首詩送給陳季常,那首詩是這樣寫的:誰似龍丘居士賢,談空說法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有誰能像龍丘居士***也就是陳季常***那麼有才能呢?談起佛學、佛法,往往整夜都不睡覺,但是一聽到妻子的怒罵聲,就嚇得連柺杖都離了手,茫茫然不知所措。”

  “河東獅吼”也叫做“季常之癖”,因為河東是柳氏的故鄉,所以蘇東坡稱她為河東獅子。“河東獅吼”是形容妻子的凶悍,而“季常之癖”則用來指怕太太的人,兩句成語的意思是一樣的。

  篇4:畫龍點睛

  傳說古時候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他畫龍畫得特別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現在南京***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巨龍,那龍畫得活靈活現,非常逼真,只是都沒有眼睛。人們問張僧繇:“為什麼不把眼睛畫出來。”他說:“眼睛可不能輕易畫呀!一畫了,龍就會騰空飛走的!”大家聽了,誰也不信,都認為他在說大話。後來,經不起人們一再請求,張僧繇只好答應把龍的眼睛畫出來。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剛剛點出第二條龍的眼睛,突然颳起了大風,頃刻間電閃雷鳴。兩條巨龍轉動著光芒四射的眼睛沖天而起,騰空而去。圍觀的人,個個看得目瞪口呆,對張僧繇更佩服了。

  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這個傳說中來的。現在一般用來比喻寫作、講話時,在關鍵性的地方用上一兩句精闢的語言來點明含義,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這種手法也稱為“點睛”之筆。

  篇5:黃粱一夢

  從前有個姓盧的讀書人,整天都為得不到榮華富貴而苦惱。一次,他在去邯鄲的旅店裡,遇到了道士呂翁,就向呂翁訴說自己的貧困和苦惱。呂翁給他一個枕頭,叫他睡覺。這時旅店的主人正在煮黃粱***小米***飯。讀書人在枕頭上睡著後,就做起了美夢,夢見自己封官拜相,娶妻生子,享盡了榮華富貴。可是一覺醒來,他看到一切依舊,連店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煮熟。剛才自己所享受的一切,不過是人家煮黃粱時自己做的一個夢罷了。

  這個成語比喻虛幻的事或慾望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