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學華小學數學教育格言彙總
邱學華先生曾當過小學數學教師、大學數學教師、中學數學教師和師範學校的數學教師,風風雨雨60多年,始終沒有離開他所眷戀的小學數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邱學華小學數學教育格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邱學華小學數學教育格言總結一
01.小學數學,一姓“小”,二姓“數”。
小學數學的特徵本來就是一“小”、二“數”,不過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並非易事。
首先說“小”,這是小學生的,適合年齡在6歲到12歲的孩子學習。按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表明,每一個數學概念都有學習的最佳年齡段,不能逾越。同世界各國相比,中國小學數學的難度已經很大了,沒有必要再加碼、滲透,為什麼要我們的孩子身上承受太多的東西?
其次說“數”,數學課學數學難道還有疑問嗎?不可否認,現在數學教學中有“去數學化”的傾向,數學課上大談情境匯入、數學文化、數學史、數學思想領悟等。評論一堂課的優劣,只問教師是否創設了情景、學生是否自主探究、氣氛是否活躍、是否分小組活動、用了多媒體沒有,至於數學內容反倒可有可無了。
所以真正掌握“小”和“數”的含義,才是對小學數學的本質掌握。
02.要使學生學好數學,首先要使學生喜歡學數學。
許多青年教師經常問我:“數學教師怎樣才算成功呢?”我的回答是:“如果全班學生都喜歡上你的數學課,你就成功了;如果學生都討厭上數學課,甚至見到你就頭疼,你就失敗了。”我記得有一位外國著名數學教育家說過:“數學教師最大的失敗,就在於把學生都教得討厭數學。”
因為外因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如果學生不願學,教師講得再好,作用也是不大的。數學教師的本事,就看你能否喚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03.小學生學習數學兩件寶:一是趣味題,二是思考題。
這句話,我是學習蘇步青教授的題詞後領悟到的。原復旦大學校長、著名數學家蘇步青為《小學生數學報》題詞:“要幫助小學生學好數學,我認為必須掌握兩條:一條是配合數學課本,適當地、有目的地添上一些引人入勝的內容,使少年學起數學津津有趣;一條是根據少年思考靈活的特點,循循善誘地介紹少量動腦筋的資料,為將來獨立思考打基礎。”他的題詞,含義深刻又通俗易懂。一是通過趣味題,培養學生的興趣;二是通過思考題,發展學生思維,而且要通過學生自己的練習來實現。他說得清清楚楚,值得數學教師認真領悟和實施。
04.上課三字經:趣、實、活。
怎樣才算是一堂好課?主要是能做到三個字“趣、實、活”。
上課首先上得有趣,才能使學生精神飽滿、興趣盎然、全神貫注、積極參與;其次,要讓學生實實在在學好基礎知識,練好基本功,評價一堂課,教學效果應該放在第一位;第三,課堂氣氛要活,學生思維要活。
“趣、實、活”三方面是互相促進的,有趣才能做到實在,才能啟用思維;學生獲得知識,取得成功,反過來才能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上課做到“趣、實、活”是一個很高的境界,但只要潛心研究、努力工作,是能夠達到的。
05.教學、教學,教學生自己學;學問、學問,引學生自己問。
前一句是陶行知先生說的,後一句是我補上去的。
前一句,陶行知先生道出了“教學”的真正含義,教學不是交給學生,而是教學生自己學,簡單明瞭,清清楚楚。因此,教師的重要任務是,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的習慣。
學問兩字是由“學”和“問”兩字組成的。有學有問才能有學問,有“學”無“問”,不能成學問。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可惜過去沒有看出來。
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表現,積極思維的結果。首先要給他們提問的機會,並鼓勵他們敢於提出問題,養成不懂就問的勇氣和習慣。
把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和提出多少問題作為評課的指標之一。
06.計算要過關,必須抓口算。
我從16歲當農村小學教師,18歲就發明了口算表。後來進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後繼續研究,對口算教學的研究長達30多年。
我首先探明: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任何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最終都能劃歸為百以內數的基本口算,因此計算要過關,必須抓口算。
所謂“基本口算”,包括20以內的加減法、表內乘除法以及百以內的簡單計算,這是口算內容中的基礎。
通過基本口算與筆算相關的研究,大量實驗資料表明:四則計算***筆算***的熟練程度是受基本口算熟練程度所制約。因而必須加強基本口算的訓練,達到“脫口而出”的熟練程度。
07.應用題要過關,必須抓審題。
我主張提“應用題”,“問題解決”或“解決問題”概念比較模糊。應用題僅是一種提醒,有什麼不能提的,不要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應用題歷來是數學教育中的難點。我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經過實驗研究,發現學生解答應用題有困難,主要原因在於對題意不理解。因而提出“應用題要過關,必須抓審題”的觀點,並認為“審題是基礎,分析是關鍵,計算是目的,驗算是保證”。理解題意涉及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創造性地提出了“教學中的語文教學因素”。理解了題意,解答題目就完成了一半,因此審題教學是關鍵的一步。
08.演算法多樣化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演算法最優化。
演算法多樣化是要求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策略思考問題,尋求多種演算法,這可以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但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掌握分寸,不是演算法越多越好,想怎麼算就怎麼算。
在演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選擇最簡便、最合理的演算法。其實,學會“選擇”也是一種重要的思考方法,學會“選擇”是現代人才所需要的重要能力,但“喜歡”不能作為選擇的標準,“簡便、合理”才應該是選擇演算法的標準。因此,教師千萬不能說“用你最喜歡的方法來算”。
09.“數學問題生活化”,不如提“生活問題數學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但不等於生活問題就是數學問題,也不等於數學問題都是生活問題。數學教學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用數學的頭腦分析和研究周圍的世界,把生活實際問題抽象概括成數學問題,並運用數學符號思考和表達。“數學問題生活化”,是把數學問題轉化成生活問題,容易造成庸俗化、去數學化。“生活問題數學化”才抓住了數學教學的本質。把生活問題概括成數學問題,這種概括能力是極為重要的。因此,我主張提“生活問題數學化”。
10.馬馬虎虎做十道題,不如認認真真做一道題。
不要追求練習的數量,而要講究練習的質量。馬馬虎虎做十道題,表面上看起來題目做得不少,可是會養成學生馬虎潦草、不負責任、弄虛作假的壞習慣,得不償失。學生家庭作業雖多,質量並不高,學習習慣卻搞壞了,這不是明證嗎?
要求學生做作業一定要符合規範,書寫的數字、符號、算式或方程的格式,都要符合規定,教師應有嚴格要求。教師批改作業的符號和字跡也要規範,為學生做出榜樣。學校可定期舉行學生作業展覽,充分發揮優秀作業的示範作用。
11.課堂作業做到“四當堂”:當堂完成、當堂校對、當堂訂正、當堂解決。
當堂完成,要求教師留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能夠當堂完成,不拖到課後;當堂校對,使學生當堂就知道哪裡做對了、哪裡做錯了,也就是做到“效果回授”;當堂訂正,當堂發現錯誤後,立即訂正錯誤,採用小組互批、互教的辦法,這種糾錯辦法效果好。做到上面三個“當堂”,也就能做到當堂解決,做到“堂堂清”。
教育心理學實驗表明,這種當堂做作業,當堂發現錯誤,當堂就訂正錯誤的學習方式,學生進步最快。符合及時反饋、及時矯正的原則。我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提出以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研究,證明這套方法是科學、有效的。
12.學生不是聽會的,而是練會的。
大家學數學都有一個體會:聽教師講還是模模糊糊的,只有親自做過題目以後,才真正懂了。真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手過一遍”。
所以,當教師必須懂得一條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學生不是聽會的,而是練會的。這反映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要儘量少講,把時間留給學生多練,做到學生在練中學,教師在練中講。一般教師講話控制在10分鐘,留30分鐘給學生練習和活動。當然,一堂沒有練習的數學課不能算是好課。
13.準備練習很重要,為新舊知識鋪路架橋。
中國數學教師大都知道,新課教學前先做準備練習***也叫鋪墊練習***,然後再引到新課。這種準備練習,能夠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橋樑。
這種準備練習,是孔子的“溫故而知新”思想在數學教學中的具體落實,被張奠宙教授稱為中國的數學教育優良傳統之一。上海的顧泠沅先生到美國介紹這種做法,美國人大為驚奇,連說“現在才知道中國學生數學成績為什麼這麼好,原來有這個法寶”。
我們有這麼好的法寶,千萬不能丟。一定要把準備練習設計好,讓學生從準備練習自然過渡到新課,減少學生學習新課的困難。
14.當堂檢測不能少,都考一百下課了。
每堂課最後留10分鐘進行當堂檢查,也叫達標檢測。按照這堂課的學習目標,編制一張“小測驗”,每道題都有分值,合起來是100分,也可增加一道加分題20分。
檢測後,可在小組內互批,然後交還本人訂正,訂正後再交小組長審查,小組長要保證全組同學都考一百分。
實踐表明,這種當堂檢測的辦法能夠做到“堂堂清”,把錯誤消滅在當堂,不拖到下一堂課。學生在當堂就能知道自己的學習效果,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特別對轉化差生有利。所以,這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
15.備課、備課,主要備練習設計。
數學知識大都是通過習題形式體現的,練習在數學教學中有著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數學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和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
一般一堂課有五個層次的練習:基本訓練題、準備題、嘗試題、延伸嘗試練習題、當堂檢測題等。這五個層次練習,教學要求有所不同,教師必須科學合理地精心設計。
練習設計的原則有針對性、層次性、思考性、趣味性等。特別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絡,匯入新課要注意“以舊引新”,當堂檢測時要注意“引新帶舊”。
練習設計好了,就能基本確定一堂課的框架。一堂課的骨架有了,其他的就好辦了。
邱學華小學數學教育格言總結二
16.不管口號怎樣變,加強“雙基”不能丟。
60多年,我經歷了各次教學改革,經受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有一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裡:“打好基礎永遠是最重要的。”
縱觀60多年來中國數學教育的發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出:什麼時候加強“雙基”,什麼時候教育質量就提高;什麼時候削弱“雙基”,什麼時候教學質量就下降。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名言“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充分說明了打好基礎的重要性。他說:“基礎越厚、越牢固,對今後的學習就越有利,越容易登高峰、攻尖端,得心應手地廣泛應用。”
17.沒有基礎的創新是空話,沒有創新的基礎是傻瓜。
我贊成這句話。加強“雙基”與創新教育是相互依存的。創新必須有紮實的知識體為條件,缺乏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創新只是一句空話;反過來,如果沒有創新思想,堆砌一大堆死記硬背的知識,只會把人變成傻瓜。
我們研究的重點應該放在加強“雙基”與創新教育的結合點上。要在加強“雙基”的同時,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創新精神。發展智力和培養創新精神不會憑空而來,必須藉助一個載體,這個載體就是雙基。我們要在“同時”兩個字上做文章。所謂“務實求新,夯實基礎,才能創新”。
18.遇到差生怎麼辦?千方百計地去表揚他!
差生是貶義詞,應改成後進生或學困生,為了行文方便,我們仍用差生這個詞。1980年,我隨江蘇省普通教育考察團去日本愛知縣考察,看到一本《新教師手冊》,其中告誡新教師,遇到差生怎麼辦?千方百計地去表揚他!這個回答是有理論根據的。
差生的問題,不僅在知識上差,更重要的在於心理上差,差就差在缺乏自信心。因而差生最需要得到教師和同學們的關心和讚揚。教師要善於發現差生身上的閃光點,千方百計地去表揚他,使他樹立自信心,哪怕教師用友善的、讚許的眼光看他一眼也是好的。
我當小學教師時最怕差生,用盡各種方法,最後還是“表揚他”能解決問題。
19.差生問題,最好的辦法是解決在課內。
差生問題,除了“千方百計地表揚他”樹立差生的自信心外,對知識上的缺漏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在課內解決。過去是靠課外補課,實踐結果並不見效。
我主張“三靠”:一靠課本,二靠同學,三靠自己在課內解決。首先要使差生逐漸學會自學課本,這是根本的措施;其次要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課堂作業要在小組內互批、互幫,立即訂正,特別是當堂檢測,也要做到互批、互幫,差生在同學幫助下自己訂正後做到全對,每堂課都清了,差生將會逐步轉化。
過去,差生在課後做作業,遇到困難沒人幫,做錯了沒人指正,到第二天教師批改時發現錯誤,已經來不及了。這樣舊債沒有還清,新債又來了,陷入惡性迴圈的困境,差生始終在泥潭裡拔不出來。
20.請你不要告訴我,讓我先試一試。
這句話現在已成教育界的一句流行語。這是我在《人民教育》“嘗試教學專輯“***2011年7月合刊***寫的主題文章的標題。
這句話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既點明瞭嘗試教學的本質特徵,又說清了嘗試教學的操作方法。嘗試教學理論主張: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把知識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試一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知識。這樣就把學生推到了主體地位。嘗試學習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自主學習方式,它擺正了教與學的關係,擺正了師與生的關係。
21.做到做不到,試一試就知道。
這是我在《人民教育》“嘗試教育專輯”***2014年第15期***寫的主題文章的標題。面對需要解決的困難,是左右徘徊,等待觀望,還是下定決心、大膽嘗試?如何選擇,主要受精神所支配。古人云“狹路相逢勇者勝”。“勇”,就是一種精神。對於“做到做不到”的疑問,不能等待觀望,而應大膽去試。試一試才能知道,是能做到,還是不能做到。所以嘗試精神是一種勇於實踐的精神,敢於冒險的精神,樂於探究未來的科學精神。
22.從嘗試著手,從練習開始。
這是嘗試課堂教學的開端,正是嘗試教學的巧妙之處。從嘗試著手,就是用嘗試題引路,從疑問開始,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用學生的思維。疑問***嘗試題***就像一盞引路的燈,引導學生採用各種學習策略,自己去解決問題。
從練習開始,說明這個嘗試過程不是空談,而是要完成一定的練習任務。它以嘗試題為中心,形成一個多層次不斷嘗試的練習系列,在不斷嘗試中一步比一步有所提高。
23.先練後講,練在當堂;邊練邊講,訂正在當堂。
這四句話,是用嘗試教學法上課的特徵。先練後講***先學後教***是嘗試教學法的精髓,先練就能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嘗試練習後,教師再進行鍼對性的講解。練在當堂,把需要做的作業在當堂做完。先練後講和練在當堂是互相聯絡的,先練後講減少了教師講解的時間,才能騰出時間做到練在當堂。
邊練邊講,是指練後再講有幾個回合,做到學生在練中學,教師在練中講,學生在課堂上做的題目,都要求“訂正在課堂”。這樣及時反饋,及時矯正,學生的學習效果好。
30多年實踐證明,這種學習方式課堂教學效率高,學生學習效果好。
24.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
這三句話是嘗試教學理論的核心理念。第一句話,首先要相信學生是能夠嘗試的,一開始大家都有顧慮。教師還沒有教,學生能嘗試嗎?
由於教師還沒有教,學生的嘗試做錯了怎麼辦?我又花了8年時間進行實驗研究,結果證明只要充分發揮教科書的示範作用、舊知識的遷移作用、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等,學生的嘗試是能夠成功的。此後,又花了8年時間,證明只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嘗試過程就能夠碰撞出創新的火花,所以嘗試成功以後能夠培養出創新精神。學生可以這樣試,為創新留下空間。
這三句話首尾相連,既道出了“嘗試、成功、創新”這三個關鍵詞的關聯,又通俗易懂,便於記憶。
25.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一法為主,多法配合。
教學有法,是指教學是有規律可循的,承認存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無定法,是指沒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教學方法,不能機械搬用。這兩句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首先在肯定“有法”的前提下,然後提出“無定法”,目的是提醒大家不要照搬照套,不能誤釋為“不要方法”。
一堂課必須完成多種教育教學任務,因此一堂完整的課,應該是“一法為主,多法配合”,不可能只用一種教法唱獨角戲。我一向主張:各種教法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融合的。嘗試教學法主要解決一堂課先練後講、先學後教的主體,還需目標教學、小組合作教學、分層教學等相配合。
26.嚴格要求、嚴格訓練,發展個體、發展特長。
我主張對學生要“兩嚴格、兩發展”,即既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又要發展個性、發展特長。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增知識、養成習慣的關鍵時刻,應該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嚴格不等於嚴厲,要嚴而有格。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培養的人才不能千人一面,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因而需要發展個性、發展特長。
“兩嚴格”代表東方教育的特徵,“兩發展”代表西方教育的特徵。如果能夠把東方和西方的教育結合起來,乃是全世界最好的教育。
27.一課三問:今天學什麼?已經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
一堂課開始,就問這三個問題,展開教學。
首先問:“今天學什麼?”開門見山,單刀直入,不要兜圈子。其次問:“已經學會了什麼?”要求學生自學課本後回答這個問題。最後問:“還有什麼問題?”讓學生大膽提出還沒有弄清楚的疑問,這堂課真正的教學就從這裡開始。有位教育家說過: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真正的學習才開始。
這三問,不就是學生學習的本來面目嗎?學生上課就是為了解決兩個大問題:一是已經學會了什麼,二是還有什麼疑問要解決。第一個問題,不需要教師講,讓學生自學課本自己解決;第二個問題才需要教師“解惑”,這樣教師就能講在刀刃上,講到點子上。當然困惑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先討論,然後教師指點迷津。
28.教學研究要解決實際問題,少發空論,多做實驗研究。
從當小學算術教師算起,我搞小學教學的實踐和研究已有60多年了。我最深刻的體會是,研究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少發空論,多做調查和實驗研究。
為了研究口算與筆算的相關問題,我在全國39所學校的158個班級,7134名學生進行調查測驗,統計分析;為了編制我國第一套口算量表,在16個省、市、自治區130多所學校,有72000多人次***學生***參加調查測驗和實驗研究;為了研究要不要背20以內進位加法口訣,我在相隔30年前後做了兩次實驗。
當然寫一篇文章發表議論比較方便,做調查研究和實驗研究比較複雜、麻煩。我們要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科學的結論必須經過實踐檢驗。
希望大家不怕困難,不甘寂寞,沉下去多做調查研究和實驗研究,共同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學數學教育體系而努力!
29.不要看旁人的白眼,走自己的路。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馬克思在《資本論》裡引用但丁的一句詩。在我成長的道路上,經常受到冷嘲熱諷,聽到流言蜚語。這些非議的確使人難過,辛辛苦苦努力工作還要受冤枉氣,有時委屈得也會流淚。但是,我經常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
有人問我有什麼養生之道,我回答說:“受了挫折,有了氣,不要往心裡去,什麼事情都要想得開,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精神上保持樂觀最重要。”遭遇非議打擊並不是一件壞事,逆境出人才,正所謂“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
30.熱愛+理想+勤奮=成功。
我用60多年的親身經歷悟出了一個人達到事業成功的公式。首先要熱愛自己的事業,一個人連自己的事業都不愛,當然不會有成功;其次,要有理想,立下遠大的抱負,不斷為自己面前樹立新的目標,對自己充滿信心,為國為民幹一番事業,要勤奮工作,遠大的目標必須要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逐步逼近,才能達到。“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年輕的朋友們,努力吧,成功在向你招手!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