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雞兔同籠教學反思

  雞兔同籠的解法一直是各大杯賽考試中的重點題型,也是其他盃賽中的重要題型,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雖然課已經上完,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也已經結束,但是我知道我們的教學工作並沒有結束,我不能停下前進的腳步,是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地自我反思、總結的時候了。

  一、對教材的分析要全面、到位,把握內在聯絡,分清主次輕重。

  從一開始對教材的理解,就讓我對本課的教學倍感壓力,總有個疑惑:有部分學生已經能理解並解釋應用假設法來解決問題了,為什麼北師大版的教材卻不同人教版的教材一樣,提倡教給學生運用假設法、畫圖法、金雞獨立法、代數法、列表法……等多種方法解題,甚至是要求教師除了列表法以外的方法都不宜補充教學,以免干擾學生思緒。難道教學不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平出發?學生已經掌握的我們還要給硬逼回原點,從零開始嗎?

  這一連串的疑惑多虧了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一語道破,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讓我重新細細地、全面地解讀教材,才明白其實假設法、畫圖法等與列表法並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幾部分,而恰恰相反的,假設法、畫圖法與列表法一樣都是在應用假設的數學思想,它們是相互關聯的。教材將這一經典、傳統的題目“雞兔同籠”選編為“嘗試與猜測”一節,其目的是藉助“雞兔同籠”這個問題作為載體,讓學生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引導學生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從而發現一些特殊的規律,體會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列表,即逐一列表法、跳躍列表法和取中列表法。

  二、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思想的滲透。

  讓學生在參與觀察、猜想、驗證、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用數學語言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從課初的隨意猜想到表格中的有序猜想,從一般驗證到表格中資料變化規律的發現,從列表法很快自然聯想到畫圖法、假設法,學生的思維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從特殊到一般、從借鑑到創新、從膚淺到深刻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隨之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教師有意識的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數量替代《孫子算經》原題中的大數量的“替換法”解決問題,滲透了轉化的思想和方法;用“列表法”、“畫圖法”等解決問題,滲透了假設的思想和方法。這些對於學生而言,無疑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三、注重數學文化的傳承。

  雞兔同籠問題是《孫子算經》中一道影響較大的名題,一直流傳至日本等國,引起了許多國家的眾多數學愛好者的廣泛關注。教學中,教師把“數學文化”和《孫子算經》及其中關於雞兔同籠問題的原題,用課件科學而生動地再現於課堂,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充分地傳承和弘揚了經典的數學文化,較好地體現和提升了課堂的教學品味,也讓“數學味”縈繞課堂,貫穿課堂始終。

  四、真正讓學生親身經歷列表、嘗試和不斷調整的過程,讓不同的學生學有不同的數學。

  由於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的不同,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同樣的列表中,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有一定的層次。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提出統一的要求,允許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雞兔同籠》教學反思】《雞兔同籠》教學反思。在交流時,有些學生用逐一列表的方法,也沒去指責他們,而是肯定他們想出的方法有序且不遺漏。再引導學生從上往下看、從下往上看、從左往右看發現規律,體會雞兔只數變化之間的置換關係。等待學生充分掌握規律,已經躍躍欲試了,教師再指引學生運用自己發現的變化規律在表格中調整驗證過程,進行二次調整,快一點找到答案?學生不但可以應用跳躍列表法、取中列表法,來調整過程,而且部分學生已能把跳躍和取中的方法相結合起來列表解決問題。最後引導學生對解題技巧進行歸納與總結:做任何題目的時候,都要先認真思考、分析,根據題目的條件,選擇適當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小竅門!

  這樣學生在具體的解決問題過程中,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本來只要求從3道題中任選1道題進行解答,沒想到一會功夫,已經一大部分學生把3道題都解答完了,就因為他們在自己親身經歷的調整過程中學會了將取中和跳躍的方法相結合,所以速度之快。這同時也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在同一節課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學生學有不同的數學。

  五、教師要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心裡,注意捕捉並利用課堂生成的新資源。

  這是我教學這一課之前感到有困難的,也是我教學時做得不夠到位的地方。比如:學生猜出雞兔各幾隻後,有個別學生就開始用口算進行驗證。此時,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感覺需要列表的必要性不夠明確。

  篇二

  《雞兔同籠》問題有一定的難度,課前我對我班的學生進行了估計。一小部分學生接觸過雞兔同籠問題,但對於多數的學生來說,學習《雞兔同籠》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這節課當中,我決定主要藉助教師引導探究這個手段,讓學生在嘗試,探索,合作中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

  《雞兔同籠》本來就是很抽象的課程,估計學習《雞兔同籠》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也只能按照課本那樣的列表法,再配合假設法、方程。充分運用了動手操作這個手段,讓學生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

  ***1***雞兔同籠,有2只雞,3只兔子,問雞、兔共有多少隻腳?多少個頭?再讓所有的兔子扮演成雞,讓學生觀察腳數有什麼變化?頭數有什麼變化?一隻兔子少了兩條腿,三隻兔子少幾條腿?

  出示例題:籠子裡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只腳,問雞和兔各有幾隻?

  從而讓學生假設全部是雞,從而找出不同,即腳數的變化,進一步講解腳數的變化是誰的少了?少的10條腿是雞的還是兔子的?幾隻兔子的?求出兔子的只數,讓學生動手假設全是兔子,求雞的只數。找出關係:

  ***總足數-總頭數×雞足數***÷雞兔足數差=兔數

  ***總頭數×兔只數-總足數***÷雞兔足數差=雞數

  ***2***我讓學生用方程,設有x只兔,雞用***8-x***,找出等量關係:

  雞的腳數+兔的腳數=總腳數

  4×x+2×***8-x***=26

  2x=10

  X=5

  8-5=3***只***

  師生共同經歷了二種不同的方法:假設法、列方程三種方法,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方法解決《孫子算經》中的問題。學生很自然地選擇假設法和列方程方法,自覺進行方法最優化。因為畢竟雞兔同籠問題比較難但教學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反思如下:

  1、學生彙報時,可以多找學生彙報,其他學生可能會聽得更明白。

  2、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聽不明白的及時向別人提問,及時解決不懂的問題。

  3、學生比較喜歡假設法,但發現推理時思路不清,容易出錯,如果及時指導學生寫推導過程就會較好地避免問題的出現。

  4、強調運用方程解此類題時設足數多的為x,有足數找等量關係。

  本節課,在整個課堂中,在問題得到解決的同時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和數學學習的樂趣。但在教學時間的控制上還略顯緊張,一些環節的處理還應該在從主次的角度更好地進行設計。

  但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存在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如何調控才能進一步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如時間的把握、學生合作過程的控制、合作學習的效果等;

  2、要想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須在課堂中注重培優輔困,特別是學困生的輔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使他們通過教師的引導取得明顯的學習效果,真正落實新課標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目標;

  3、有意義的練習及作業的設計要考慮有利於知識點的落實,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要考慮練習內容的層次性,手段的靈活性,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篇三

  對於我班多數的學生來說,學習《雞兔同籠》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這節課當中,我主要藉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時結合引導學生畫圖的方法,再配合假設法。充分運用了動手操作這個手段,讓學生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

  例:雞兔同籠,有20只頭,54條腿,雞、兔各有多少隻?

  師生共同經歷了三種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躍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後問:能用圖形來表示雞兔頭和腿之間的關係嗎?

  引導學生畫圖的方法去試:先畫20個圓圈表示20個頭,再在每個動物下面畫兩條腿,20只動物只用了40條腿,還多出14條腿,把剩下的14條腿要給其中的幾隻動物添上呢?***7只動物分別添2條腿***。這7只就是兔子,另外的13只就是雞。這時候有學生問能把動物都看成是4條腿的嗎?在師生們的共同操作下再把腿依次減少,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

  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操作活動,但是,在畫圖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這時候再介紹假設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實現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