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歷史文化
巴中的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全市共有摩崖造像100處,多為唐代所造。其中,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造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巖造像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
簡介
巴州區的南龕造像156龕2100餘身;水寧寺造像27龕300餘身;西龕山造像59龕1900餘身;北龕造像24龕300餘身。通江的千佛崖造像51龕3000餘身,白乳溪魯班寺造像20龕,184身。以上6處造像規模較大,影響深遠,價值不凡。另外,還有道教故事造像一處,為巴州曾口鎮臥牛山造像6龕12身。
:摩崖造像
巴中摩崖造像特點甚多,造型精美,工藝細緻,集聚了佛教各種派別的造像。以南龕摩崖造像為例,不僅有形式多樣的窟楣和邊飾雕刻,而且還飾以五顏六色的集束貫珠,帷幕流蘇,更顯示出了宗教神祕的色彩。有較多的飛天使樂,不僅樂器品牌眾多,而且飛天姿態各異,是巴中唐代宗教文化的集中反映。在工藝製作上以寫實手法為主,形象逼真,姿態婀娜,可與敦煌壁畫媲美。造像藝術較為民族化,世俗化,以豐滿健壯為美,服飾由佛教的“偏袒右肩式”、“通肩式”發展為中國式的“冤服式”。水寧寺造像全部採用高浮雕和圓雕的技法,表現出了人體形態的線條美,使造像顯得更為精美,1992年中國敦煌藝術研究院教授段文傑先生考察巴州石刻造像後題詞讚美:“水寧盛唐彩雕全國第一”,“巴中石窟、國之瑰寶”。
:古風古俗
巴中民族民間文化還體現在許多古風古俗上,有創世神話《女媧補天》,有愛情故事《牛郎織女》、《董永》,有歷史人物傳說《章懷太子》等,也有史實傳說,如唐貞觀年間鎮壓巴人起義的《斬巴蛇》等等,更有歲時節令習俗中的春節,燈火節***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正月十六登高節,中元節***月半節***、中秋節、重陽節***老年節***以及民間宗教廟會:文昌會、觀音會、老君會、蟠桃會、佛祖會等;有人生禮俗中的“打三朝”、“辦滿月酒”、“開暈”、“拜乾爹”、剃頭禮,以六禮迎親的婚俗、坐花轎、支客司押禮先生的各種禮儀,辦生與祝壽、辦學酒等;喪葬禮俗仍保持傳統的“喪禮”和“葬禮”兩大程式,喪俗基本上是春秋時的遺風,其喪服、孝服、祭奠方式、屍體處理、入棺程式、陪葬物品、棺材格局等都保留了傳統的習俗,其葬法有“塞甘石巖”的“巖穴葬”、“吊棺葬”***懸棺葬***和“洞穴葬”。
土葬有將屍體入棺土埋***墓坑葬***、墓穴吊棺葬***先用石頭修好墓穴,屍體入棺後用鐵鏈懸吊於墓穴壁上,上用石頭起拱後埋土***,城市用公墓土葬骨灰盒的二次葬屬於火葬後的土葬;修建住房仍保留“看宅下基”、“架板築牆”、“上樑立柱”、“開門掃壩”、“祭祀新房”等一整套與自然崇拜、植物崇拜等相關的古老風俗儀式。其房屋格局有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三合院和大量的幹欄式吊腳樓房、茅草土牆房,個別地方還有半洞穴半乾欄式房屋。城市中還保留不少由傳統的櫃坊、門、天井、廳堂、廊、廡式和青瓦粉壁組成的一進三退堂的四合院住房;民間飲食習俗中有烤制丁缸酒、醪糟酒;煮老鷹茶、釅茶、烤茶、糖茶等;還有民間普遍風行“十大碗”的宴客風俗;食品儲藏仍保留了民間的煙燻臘肉習俗;手工技藝中的土法造紙在民間普遍流行,個別地方還有撞杆榨油、絞車榨油***俗稱“小榨油”,價格偏貴***。
還有傳統印花布的印染技術、傳統竹編技術和石刻技術等。恩陽河的泥塑,通江的剪紙,通江、南江、巴州的根雕也比較有名。民間燒造技藝在巴中市普遍保留,南江的土漆加工技術,巴州鎮的土墨加工技術仍然存在;民間戲曲中的“爨壇戲”加“古彩戲法”表演在南江、通江、巴州民間流傳;四川最好、最活躍的皮影劇團及皮影製作在巴州***李玉湘皮影劇團、張學林皮影劇團***;巴州棗林的民間曲藝——說春,是我國這一曲種現在僅存的種子,說春的人——“春官”,至今仍在巴中、陝南一帶活動。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是巴中文化的基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