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畢業論文範文

  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正面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語文教學品質,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教學觀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淺談如何引領學生“智慧”地學習語文

  論文摘要: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訓,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要引導學生“智慧”的學習語文。我們語文教學,不單單是教學生知識,更多地是教他們怎樣去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創新知識。

  論文關鍵詞 引領 學生 智慧 學習 語文

  資訊時代,母語教育有兩大要務須完成:資訊的共享性,要求目前的母語教育須提升學生對語言規律的把握能力;社會的娛樂化和文化的快餐性,要求母語教育須幫助學生構建必要的語言系統。然而,當下一線的母語教育,卻面臨諸多層面的壓力和困惑:如何才能提升學生對語言規律的把握能力?如何才能幫助學生構建必要的語言系統?怎樣才算是抓住了語文教育的本質?怎樣才能使提高語文考試質量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之間不產生矛盾?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訓,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要引導學生“智慧”的學習語文。我們語文教學,不單單是教學生知識,更多地是教他們怎樣去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創新知識。於是,我就如何激發學生“智慧”的學習語文做了以下的嘗試:

  第一步,讓學生在生活中廣泛汲取知識,學會積累。

  朱熹曾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源於生活,離開了生活,它就成了無本之源、無米之飲,生活的源泉、時代的資訊與學生的思想也最容易溝通,所以除讓學生博覽群書外,老師要還學生一個完整的多彩的生活,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如爬山、訪問等,因為書本的儲蓄和生活體驗的積儲同等重要。

  指導學生觀察生活,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這樣學生才有話可說。可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記錄豐富多彩、變化無窮的生活,為寫作積累充足的素材。為學生開出課外閱讀書目及適合他們的報章雜誌,幫助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並教給他們閱讀的方法,如在書中圈點批註,要求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摘抄出精彩的內容,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經過這樣的指導與訓練,學生慢慢將生活與寫作聯絡了起來,畢竟作文不是空船,它承載著思想和情感,艙內必須有真貨和新貨。有了足夠的認知和感性材料的積累,加上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和材料加工技巧,學生就有了讓作文之船自主自由遨遊的可能,它將在想象之帆指引下駛向一片蔚藍無邊的世界。

  第二步,運用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想象是指在原有的記憶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形象的一種心理活動。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智力進化的源泉,沒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創造。”的確如此,對文學而言,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美感,而想象的起點往往又是聯想***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故要求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對文章進行創新性的思維,乘上想象的翅膀體會文學的美。

  在學《山居秋暝》時,學生對“空山新雨後”的理解始終有些困難,縱觀全詩來看,此山並不空,有樹、有月、石、有水、有人,但作者為什麼要說它“空”呢?這時我引導學生聯絡王維此時已隱居的生活背景,這兒的“空”就不是尋常意義上的物空,而是禪空,是詩人內心已達到一種虛空狀態,全詩就籠罩在一個“空”的氛圍裡。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去想象“明月松山照,清泉石上流”這聯千古名句所展現的畫面美:那輕柔的月光,那黝黑的松林明暗交錯中恬淡的舒展,那淺淺的清泉,在青石上緩緩流淌的從容,無一不釋放出一種絕世的空靈美。但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我們看不到一點作者的主觀情緒流露,一切在作者看來都是外在之景,或者說這本身就是純客觀的自然之景。這樣通過想象讓學生學會揣摩詩中之景以及詩歌表達的意境,把有我之景與無我之景結合起來,縮短詩的時空感。美在詩歌的誦讀中,自然而然傾瀉。

  看來學生是可以想象的,能夠想象的。學生愛讀精美的詩詞,在學《如夢令》時,學生們更是口不擇言地描繪出青年李清照的服飾,表情動作,並設定了相關的各種映襯背景表現人物的心情。有學生說小時侯她就特痴愛“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每每讀到這幾句,眼前就閃現出一個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不食人間煙火的柔美女子,在那片綠肥紅瘦的掩映下流露出淡淡的醉人之美。想象絕不單是一個“美”字所能囊括的,通過想象,我們看到了五柳先生悠然的仙姿,嘆止的遺風;看到了太白神奇的酒量,浪漫的情懷;放翁之雄放淒涼;易安居士之飄逸悽苦;徐志摩之柔情沉重……想象,引領我們去穿越時空,重新去度量人類,再識生活之美。

  以上這些都是再現想象,即在藝術欣賞和表演藝術家的由文學指令碼到舞臺形象的再創造過程中,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主體要受到被欣賞物件和提供再創造基礎的文學指令碼的規範和約束,要“忠於”被欣賞物件的基本的審美屬性和審美價值,而我們最終要培養學生的是創造性想象,雖然二者都如劉勰所說的“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與之而徘徊”,達到“物”與“心”相結合。不同的是,創造性想象的成果可以不受藉以加工、改造和創造的感性材料的自然狀態的約束,它所追求懂得是既不同於原始材料甲,又不同於原始材料乙的更高、更理想的昇華形象,即一種“流連永珍之際,沉吟視聽之區”的浮想聯翩的境地。

  第三步,引導學生走進創造想象的天空

  我用典型例子開始了引導:

  《約翰·克里斯朵夫》中有這樣一段精妙的創造想象***他嬰兒時***:在家裡,坐在地上,把手抓住腳,他才決定草毯是條船,地磚是條河,他相信走出草毯就得淹死。別人在屋裡走過的時候,全不在意,使他又詫異又生氣。他扯著母親的裙角說:“你瞧,這不是水嗎?幹嗎不從橋上過?”所謂橋是紅色地磚中的一道道溝槽。母親理也不理,照樣走過了。他很生氣,好似一個作家在上演他的作品時看見觀眾在臺下聊天。很細膩的讓讀者看到了嬰兒充滿偉大神奇創造力的想象天地。

  接著,我通過作文指導來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學生作文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字眼“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我的思想飛向了天際,***宇宙、繁星等***”“我夢想著……”這些應該說都有想象。但這些想象有些落套。為了讓想象更有生命力,我帶領學生們一起嘗試筆耕的辛酸,一起交流經驗,一起咀嚼語言,於是我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讓學生質疑、求證、修改、推斷、否定,在昇華中自然醞釀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我曾拋給學生“樹”這個話題,讓學生從分析材料構成的因素入手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思索,展開想象,進行立意訓練。

  學生立意如下:

  ①綠葉對根的情義或樹高幹尺也忘不了根***對祖國、家鄉、母親的讚美***

  ②在前人種的大樹下乘涼的同時不要忘了為後人種樹。

  ③增強環境憂患意識,保護環境。

  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⑤要做一棵遮風檔雨的大樹。

  ⑥生命之樹常青。

  ⑦“人要臉、樹要皮”放下面子才是真***不能把面子與尊嚴混為一談***。

  ⑧紮根知識的土壤,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⑨給點陽光,朽木也可雕也。

  於是,一篇篇富有個性色彩的文章問世了:“我不是一棵黃桷樹,因為我沒有她那堅強不屈、頑強拼搏的精神;我也不是一棵銀杏樹,因為我沒有她珍貴的果實,高大的外形。其實我只是一棵不知名的小樹,也許它叫賈柯樹吧”、“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驕傲,無名的小樹也有,它熱愛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它已經活過、拼搏過,它已經為這個世界獻出了它的一片綠,哪怕人生留下了一點點遺憾也已然是幸福”、“一個清王朝覆滅了,一棵代表清王朝權利的樹倒下了。即使再大的權威,到最後也是一場夢。”通過一系列激發學生想象作文的訓練,我發現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塊璞玉,經過老師的打磨必能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與此同時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相應的訓練。詩詞賞析課上,有學生根據李清照的《如夢令》展開想象,進行加工和再創造,寫出了自己的體驗:

  如夢令 摘花

  重慶57中初2010級4班 鍾力

  春季百花綻開,

  蝴蝶翩翩舞來。

  春光無限精彩,

  輕摘 輕摘

  唯有花香還在。

  如夢令 往事

  重慶57初中2010級4班 陽蘭

  常記往事如風

  苦心只是難懂

  現今追憶起

  自責 自責

  不懂父母用心良苦

  有了想象興趣的學生,膽子放開了,開始自由輕鬆地操作,這時教師的任務便是和學生一起摸索“新穎想象”之路。我常找來一些邏輯思維方面的材料,特別是讓學生訓練擴散思維,逆向思維。有一次秋季的午後,我指著太陽問學生:“這是什麼?”開始學生覺得莫名其妙,不就是太陽嗎?我引導學生可展開想象,盡你所能地想象你認為世上最美的事物。有的學生說:是溫暖;有的說:是顏料;有的說:是心靈;有的說:是愛;有的說:是理解;有的說:是和平;更有一個說:它是萬紫千紅的春天,是人類走過黑暗、冰冷後的豔陽天。創造想象在不期遇中誕生了,美在這一瞬間凝固。如同太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蘇東坡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杜甫的“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贈花卿》***等一樣,無不傳達著驚人的想象,閃耀著人類的智慧之光。

  讓我們用人生的智慧測量語文的體溫,用語文的智慧駕御生活的激情吧!因為語文的終極土壤是一樣的,它的名字就叫智慧。不管身處何方,城鎮還是鄉村,只要我們深深紮根於這片土壤,長出的植物,必定是茁壯的!

  參考文獻

  1、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章珊珊江西師範大學2015-06-01

  2、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王芳淄博師專學報2011-06-28

  二:跳出功利圈,享受語文之美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過於注重眼前顯性成果卻忽視隱性成果的獲得,忽視了“培養人”的本質意義。很多教學活動仍然陷在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的功利圈中。很多時候,語文課堂還可以給予我們更多美的享受,我們要跳出功利圈,迴歸語文的本真,以期獲得更多更長遠的利益。

  關鍵詞: 新課標 ; 語文之美 ; 功利

  現行制度下,學生和老師都要面對一道難關,那便是高考。為了高考成績這一功利性極強的單一目標,學生廢寢忘食,衣帶漸寬終不悔;老師絞盡腦汁,為伊消得人憔悴。

  然而學生對語文產生了深度的厭倦。他們在語文課堂上找不到心靈的共鳴與人文的美感。當《紅樓夢》這樣的鴻篇鉅製都無法讓學生喜愛的時候,當學生在課堂上只記錄答題技巧的時候,我們的功利心,已經毀掉了語文的美感,將其變成了一門知識性學科。“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人格魅力,學生再也無從理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豪情,學生再也無從觸動。美,脫離了語文課堂,僅剩了可憐的功利目的。

  “理想中的語文課堂,一定是以語言為要素、以語文為本位的課堂。”應綻放人文光彩,迸發智慧火花,蘊蓄精神滋養。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跳出功利圈,享受語美之美。

  一、聲音之美

  朗讀是一種把文字形式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造性活動。這種創造性的活動綜合運用了多種感官,它由眼睛的視覺開始,到達腦部思考,再傳至口腔,成為有聲語言,再傳至耳朵,最後再回歸腦部思考。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朗讀的效果更佳,它有利於傳達感情,促進思考,獲得薰陶。在很多公開課上,都能聽到學生們字正腔圓的朗讀,他們的聲音或憂傷或激昂,聲情並茂。

  可是在常態課上,我們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只看到埋頭苦讀的身影,看到筆尖舞動,寫著各種對或錯的文字。我們用默讀代替朗讀,用當堂訓練題代替誦讀體會。語文課堂成了學習基礎知識,提高應試能力的乏味課堂,我們有多久沒有聽到朗朗的讀書聲了?

  書聲琅琅在語文課堂上不可或缺。有的老師在組織學習《再別康橋》時,沒有充分的讓學生讀文字就去分析詩歌內容,學生對這種程式化的分析並不感興趣,缺乏見地,課堂氣氛沉悶,而有的老師先組織學生充分朗讀再來學習,學生髮言則積極有效。若再輔以配樂,學生在柔和優美的音樂中,感情充沛地誦讀,更有助於理解詩歌內容,語文素質也得到了提升。

  二、文學之美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文學展現社會生活,叩問心靈,是重要的精神滋養。

  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組織中,很多學校、老師教授詩歌、文言文、現代文只講授技巧方法,而缺少文學之美的欣賞。為了一紙成績,他們把一篇篇內涵豐富、發人深思的,或蘊含哲理,或優美生動的文章肢解為字音、字形、遣詞造句、段意主旨、寫作手法;把情感認知、文學鑑賞分解為一道一道的鞏固強化習題,為每一型別的題總結出答題技巧;甚至有人提出要“把語文教成數學”

  據統計,在現行的蘇教版、人教版等各種版本中,文學性的篇目都佔到60%以上,可見編者多麼重視語文教學的文學性。《再別康橋》的詩意優美,《拿來主義》的深刻犀利,《登高》的沉鬱頓挫,《夢遊天姥吟留別》的豪邁與失意,《勸學》的善辯與哲理……這一切倘若淹沒在無邊的題海中該多麼遺憾!

  三、人情之美

  什麼是人情之美?人情之美就是通過文學作品來發掘人的生命中已然存在的真善美,表現人之本性、人之常情,展示本真之美、自由之美。“如果我們沒有‘情’,我們便沒有人生的出發點。情是生命的靈魂,星辰的光輝,音樂和詩歌的韻律,花草的歡欣,飛禽的羽毛,女人的豔色,學問的生命。”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只講解答案的來源,卻沒有真正的讓學生去體會文章中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在急功近利中失卻了心靈的共鳴。

  語文與我們的情感密切相關。純真溫馨的人情之美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沈從文的《邊城》就是很好的一例。它將自然美與人情美緊緊融為一體,“那點正直、樸素的人情美” 堪稱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但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其文章篇幅長,與高考聯絡密切的東西少就棄之不學。文學作品中最觸動心靈的地方、最有分量的東西,其實就是一份至純至暖的人情美。我們應該拿出時間,讓學生卻體會《雨霖鈴》中的悲傷離別情,《十八歲》中的拳拳父母情,領會《陳情表》中深摯的祖孫情,感受《滿江紅》中的壯志報國情……讓學生真切體會到瀰漫於世俗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四、人文之美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範。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這種美必會幫助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其樹立遠大理想。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多對此重視不足,敷衍了事。我們很少拿時間真正讓學生去體會文字的精神內涵,更沒有拿出時間結合現實生活的實際讓學生用心領悟。我們用太過功利的眼光看待人文之美,只有在寥寥可數的公開課上才會設計這樣的步驟。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才是語文教學的迴歸,卻將之稱為“表演”。

  很多時候,語文教育追求先行成果卻忽視隱性成果的獲得,忽視“培養人”的本質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加大人文教育,讓學生的內心蓄滿人文之美的感召和啟迪。學《沁園春.長沙》,就要讓學生領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豪邁自信;學《指南錄後序》,就讓學生欽佩“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堅貞不屈;學《夢遊天姥吟留別》,就讓學生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高潔傲岸;學蘇軾《定***》,就讓學生懂得“竹杖芒鞋輕勝馬”的樂觀灑脫……

  很多教師擔心注重了語文之美,會導致成績的下滑,損害師生的利益。然而“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勝過一切責任感。”當很多老師在語文課堂上教育學生埋頭苦讀的時候,反而使學生消退了熱愛之情,產生了逆反心理,長此以往,只能得不償失。其實,享受語文之美,並不會降低成績,反而有利於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生的成長。

  語文課存在的“美”,絕不是浮華的東西,絕不是表演,語文有著不同於其他學科的優勢和責任。面對高考成績的誘惑,面對喧囂的眾說紛紜,我們要拿出自己勇氣和智慧,勇於享受語文之美,勇於堅持語文字色,使之獨具魅力,張揚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陳超;理想中的語文課堂;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年10月.

  [2]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