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光經典書法作品
我們在欣賞張桂光先生的書法作品時,我們能夠學到怎樣的書法知識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張桂光個人經歷
張桂光自幼從嶺南名宿朱庸齋、李曲齋學書法、楷、行、草、隸均有紮實的基礎。大楷取法顏、柳,小楷出入鍾、王,力求醇雅古樸;隸書柔和碑簡,結體朴茂。其行書由趙構入手,上溯二王,下及趙文敏,旁兼黃、米,剛健清新,流美自然。早年學習 期間,他曾有幸得到我國古文字學家容庚、商承祚兩位名師的教導,對甲骨文、金文朝夕摩挲,心得獨到。這方面的深入探索滋養了他的篆書創作,所作篆體,筆法古勁,頗具《虢季子白盤》的規模,又具《散氏盤》、《毛公鼎》的神韻。
書法作品自1964年開始,多次參加省以上各級展覽,並被收進《當代書法精選》、《中南海珍藏書法集》等作品集中。已出版書法方面的專著有《張桂光書法集》、《廣東省書法家作品系列--張桂光書法集》、《書法教程》,主編《三筆字書寫教學與訓練》,與人合著有《香港人學漢字》。
書法美學研究的意義
長期以來,由於對書法這門古老藝術的種種歷史的或人為的忽略,我們對這門藝術所知甚少。近年來迅速形成的社會範圍內的“書法熱”,雖說帶有較明顯的群眾性自發的色彩,但如從更深層面上去理解和體察,則在這種“熱”中包含了相當深刻的歷史的、文化的、民族的心理內涵。
並未涉足高階藝術殿堂的群眾—“芸芸眾生”之所以會選擇書法來釋放他們被壓抑已久的熱能,完全是一種文化根的本體意識的作用,而不是高階專家們深思熟慮後的理性支配,與後者相比,前者要有活力的多,因為它們是有血有肉的。“書法熱”在幾年內形成規模巨集大的格局,令人豔羨,但也暴零出一些相當嚴重的弱點。其基本特徵即是原有的古典文化形態的研究成果的不敷用和理論人才的缺乏。長時間統治書法領域的“實用”觀念,使書法即使在對自身的藝術價值有了些許認識之後,其研究也把注意力集中於自身形式技巧方面而嚴重忽略了它的哲學基礎。我們可以從許多典籍中尋找出無數關於技法的經驗總結,但關於書法藝術思想方面的總結卻鳳毛麟角,且吉光片羽,也難見體格,由是而導致的在理論研究中的簡單化、繁瑣化的現象,使古典書法理論很難構成一個嚴密無懈的體系。
就事論事的技巧研究和作品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問題的關鍵只是在於它能否上升成為思想理論框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不這樣,它就永遠不會有能力以自身的研究成果去幹預創作、干預生活,研究書法藝術的哲學基礎—其中主要的當然是美學思想的基礎,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書法形式、形體乃至一切書法表象中所包含的內涵的認識,而對書法構成諸要素的研究,也將準確地體現出其賴以存身的哲學—美學基礎,這是一種二而一、一而二的關係。與很久以來藝術科學探討過程中的“言必稱希臘”的習慣對照之下,我們發現了它在書法中的絕對不合時宜。美學大師如康德、黑格爾乃至蘇聯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大部頭著作中對書法理所當然地置若罔聞,使當代書法美學研究可以在汲取前輩大師營養的同時走自己的路。沒有現成經驗的參照,其消極方面的影響是起點較低,時有步履跳跚之感。
但積極方面的影響則是可以避免許多牽強附會的外來控制,不從定義上先給書法規定若干“天條”,而以較純粹的書法本體立場來做這樣有意義的工作。填補書法美學理論的空白,其意義還在於,書法在眾多的中國古典藝術中是最富有東方色彩的。研究中國美學與各種傳統藝術如繪畫、雕塑、建築、戲曲及至音樂等等。都可以在書法中找到最基本的參照元素。書法是一種最為抽象、而其觀念形態也最為純粹的藝術門類,它最集中地體現出了中國人的美學觀與藝術觀。有不少人認為:不瞭解中國書法,就很難深入瞭解中國藝術的本質精神,幾至於把書法看做是踏進民族藝術殿堂之門的金鑰匙,這確實不為過譽。這種看法,也許目前埋頭於書法的愛好者們還不會有深切的感受,但對於“不在此山中”而能識“廬山真面目”的美學家們或藝術理論家們而言,卻是千真萬確的經驗總結。隨著書家們在未來必然要開拓自己的知識面,從而使每個書家都成為真正的藝術理論家的要求實現之時,他們的這種新感受必將使他們對自己從事的事業倍加熱愛並且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