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藝術的語言表現形式論文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它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而發展,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表現力使其獨立於其他藝術的表現形式,它不是繪畫,沒有絢麗的色彩,卻能表現深邃意境;它不是音樂,沒有和諧動聽的樂章,卻有與音樂相同的旋律韻味。它不是舞蹈,沒有舞蹈剛柔相濟的肢體語言,卻也有與舞蹈相似的節奏和旋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中國書法藝術的語言表現形式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中國書法藝術的語言表現形式全文如下:

  【摘 要】 文章闡述了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首先概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淵源;其次,闡述了書法語言基本要素:筆法、字法、章法,闡釋了用中國特製的毛筆書寫中國漢字來傳達中華傳統文化資訊的意象藝術,它孕育了完善而獨到的中國書學理論。

  【關鍵詞】 藝術;筆法;字法;章法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它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而發展,歷經千載,經久不衰。書法承載著幾千年來傳統文化思想的內涵,是民族審美情趣的集中體現。它既有線條的實際扭動,又有空間的無窮想象,集具體與抽象於一身,是意向藝術的最高境界。

  一、書法為什麼成為藝術

  書法,按其字面意思解釋即為寫字,但書法絕不等同於寫字。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擁有自己民族文字所獨特的書寫藝術,但唯獨漢字的書寫藝術迥然不群,異於其他民族。其他民族文字的書寫偏重於裝飾與外觀上的趣味,漢字的書寫則是以日常文字書寫為依託,在此基礎上加入了書寫者的思想、情緒、氣韻、獨白,是個人特徵的充分表達。

  之所以漢字的書寫有別於其他民族文字的書寫,原因在於:

  ―是書寫的物件――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漢字兼具了書寫的實用性與視覺的觀賞性,而基於漢字書寫的中國書法藝術也就自然形成了深邃博大的意向。漢字結構複雜,變化豐富,而且演變中產生了多種結構特徵迥然不同的書體,這使中國書法在視覺上有可能產生無窮無盡的變化。二是書寫的工具――毛筆。它的筆尖由柔軟的獸毫做成,書寫時觸紙的深淺、不同方向的扭曲,造成筆畫――線條的無窮變化。

  這是非常重要的兩個因素。首先,漢字總數大約有45000個,其中常用漢字約有3000個。它們由各種形狀的部首組成,其中最常用的部首雖然只有一百多個,但它們與其他部首組合而成的變化極為豐富。漢字複雜的結構,使漢字與拼音在書寫的感覺上有明顯的區別。書寫由字母構成的文字時,感覺只需要控制著筆朝有限的幾個方向運動,但書寫漢字時,幾乎要朝各個不同的方向控制筆的運動。只要細心體會,不難發現書寫時手感的區別。漢字結構帶來書寫上的複雜性。就實用而言,它增加了書寫的難度,但對於一種藝術來說,卻是一種圖形潛力之所在。這種結構上的複雜性與漢字書寫時運動變化的豐富性緊緊結合在一起。其次,它有真、草、隸、篆、行等五種不同的書體,漢字創造的過程是意象思維的物化過程。漢字五種書體的定性過程也是意象思維的過程。漢字創造之初,尚帶有原始、粗獷的美。但隨著甲骨文的出現,理性精神已逐漸貫穿漢字書體中,注重陰陽調和、剛柔並濟,筆書縱收得體,結字疏密勻停,章法整齊勻稱。甲骨文的書寫意識與理念為西周的大篆和秦統一文字後的小篆打下了意向思維的基礎。大篆和小篆筆法相對圓融,方折略顯不足。陰極生陽,後人在由陰柔之美漸求陽剛之美的過程中,逐步產生了隸書。隨後楷書、行書、草書的定型也同於此理。對漢字書法多元化、多樣性的追求,也正是漢字書體本身多元素的發揮與表現。最後是點畫的多變性,分書***隸書***和楷書的點畫形式最為豐富。如豎懸針、垂露萬歲枯藤,點如高峰墜石的奇觀,橫似千里陣雲變化豐富,隱隱然其實有形等。

  書寫是非常微妙的活動,而且動作在瞬間完成,也不允許修改,沒有良好的工具配合,一切都不可能實現。作為書寫的工具,毛筆選用各種動物的毛紮結成錐形於竹木骨竿一端用以濡墨書寫,因其軟故而多變,漢代蔡邕雲“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它的特徵“尖、健、齊、圓”決定其在書寫時因提按、力度、正側的不同,致使筆畫的粗細,圓健、偏側和立體感的不同,所產生出不同線條的美感是其它筆不能替代的。

  漢字結構的象形性、複雜性;毛筆線條的豐富性、多變性,是中國書法得以成立的重要原因。缺少結構和工具上的可能性,文字書寫是不可能演變為一種重要藝術的。但是,僅僅具備結構和工具上的可能性,也許在形式上有所成就,卻不一定能找到深入表現精神生活的道路。只有具備形式與工具上的可能性,同時有一種適當的機制將這種可能性與精神生活緊緊糅合在一起,一種關於書寫的技藝才有可能成為深刻的、含蘊複雜精神生活的藝術。

  二、書法語言的基本要素

  應該說,書法是一種關於語言的藝術。當然,必須把它和人們所熟知的“語言藝術”――文學區分開來。文學利用的是語言的語義與語音成分,書法利用的是語言的視覺形式――書面語言的線結構。那麼具體的書法語言又是什麼呢?

  鍾明善曾說:書法起於點畫用筆,基於單字結構,成於章法布白,美於風神氣韻;既要求工於一筆之內,又要寄情於點畫之間;法度森嚴而又變化無窮。這就是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筆法、字法、章法。

  1、筆法

  元代趙孟?曾說: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延。這裡的用筆就是用筆的原則,即為筆法。筆法是控制毛筆的運動,以寫出符合一定要求的點畫或線條的方法,其核心是中鋒用筆。所謂中鋒用筆,就是在書畫行筆時,應該使筆鋒隨時和紙平面保持垂直,筆尖時刻保持線上條的中心部位,如漢代蔡邕所言“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書法作品的“錐畫沙”、“屋漏痕”、“力透紙背”等效果正是使用中鋒用筆達到的,它能充分表達筆勢的力量感。同時,書法作品是靜止的,我們無法從作品中直接觀察到書寫時毛筆的運動,但書寫時毛筆的運動變化儲存在點畫的形狀上,所以觀察者必須具備要從作品中點畫形狀的變化想象出書寫時毛筆執行的動作,想象出點畫內部所包含的執行變化。如姜夔說:“餘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對筆法的想象能力是欣賞書法時必須具備的能力。

  雖說中鋒用筆是遵循筆法的原則,但用筆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就說到:“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筆法的變化貫穿於書寫操作的一切細微處,同時又隱藏在點畫內部,難以窺測。這是人們對筆法始終懷有神祕感與畏懼之心的原因。字的形狀以及字的排列擺在眼前,不管它們怎樣變化,人們總可以根據所見到的範本反覆比較,一點點推進自己的認識。但控制筆法的運動在書寫結束後立即消失,留下的只是靜止的點畫。從點畫的形狀去感受運動,畢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感受的深度和準確性也都是問題。再加上時光流轉,書寫習慣的變遷,對前人傑作中筆法的感悟難上加難。由此,筆法成為中國書法技法中最困難的,也是最神祕的部分。   在很多傳說中,筆法由非自然的力量所賦予,根本無法由通常意義上的學習而掌握。據傳蔡邕早年入嵩山學書,此間意外得到一件帛書,上面記載著秦代李斯對筆法的闡述,蔡邕“讀誦三年”,從而掌握了筆法。另傳王獻之24歲時隱居林下,有天一隻鳥抓著筆和紙送給王獻之,紙上文辭內容難以辨識,王獻之天天對之練習,不久便掌握了筆法的奧妙。這些傳說既反映了人們對筆法的敬畏,同時也說明筆法在書法中的重要性。

  筆法貫穿於整個書法的創作過程中,只有正確的理解筆法、使用筆法,通過方圓兼備、藏露互見,中側互換,才能達到剛柔相濟,筋骨俱全,形神皆佳。

  2、字法

  字法即是結字的方法。孫過庭在《書譜》雲:“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也有名家談結字:密處不犯,疏處不離;計白當黑,調勻點畫;點畫呼應,顧盼有情;圍繞中心,穿插避就。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結字的法則和規律既閃爍著於古人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哲學思想,也契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中“中庸”與“陰陽對立統一”的精神特徵。以書法中的九宮格為例,即應用了易學中九宮八卦之象。將結字的“中宮”類比為太極圖的中心部位。在一個字的結構中,只有緊收中宮,重心偏下,偏上,偏左,偏右都離不開中宮,然後將在卦象部位的筆畫按己意作伸展、緊縮、斜出、偏正變化,才能使整個字主筆,副筆安排得錯落有致而不會歪斜傾倒。蔡邕《筆論》雲:“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來若往,若愁若喜,若臥若起,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失,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書法字勢與天地萬物之神韻通過意象思維的思路完全相通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相通只是意象相通,不能簡單地用書之象去模擬物之象。

  然而單字的結體之美相對點畫而言,它是一個組合,一個整體;相對章法而言,它又是一種元素,一個區域性。結體具有雙重身份,因此,對它的處理也有雙重標準。當它作為整體時,要求統一、平衡和完整;當它作為區域性時,要求不統一、不平衡和不完整。其實,一幅書法作品畢竟不是由一個字組成的***少字書例外***,字在作品中只是個區域性,必須與其他字組合在一起。字與字之間就會相互影響,避免雷同,尋求互補,出現一個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的變化與和諧的問題。因此,掌握字形的協調平衡是學習書法的必經階段。

  結體的雙重身份,雙重標準,使得我們對它的研究也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將它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去研究,稱之為結體方法;二是將它作為整體中的一個區域性去研究,稱之為造型方法。結體將字形看做點畫的組合形式,是相對獨立的整體。結構方法的研究雖然有主觀處理的意識,但主要受制與字形結構,如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包圍結構等。因此,結體方法是客觀的,所要表現的是漢字結構固有的形式美。造型將字形看做章法的區域性元素,沒有獨立意義。而造型方法則是主觀的,表現的是人文精神。造型方法是通過各種對比關係,如疏密、正側、收放、外拓與內?等,對結體做各種變化處理。這種處理雖然受客觀字形及結體方法的影響,但主要受制於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

  造型以結體為基礎,造型方法包括結體方法。從結體方法到造型方法的發展,本質上是從客觀到主觀、從寫字到藝術的昇華,是漢字固有的形式美向藝術美的昇華。因此,學習中國書法藝術,字法是一個關鍵性的環節,是中國人傳達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3、章法

  章法是指一件書法作品中各種視覺因素的組合,即一幅作品的整體視覺效果。影響一件書法作品章法的主要因素有:各字的大小與墨色的輕重***取決於筆畫的粗細、書寫時的含墨量與紙張的滲化效能等***,以及單字如何連綴成行、行如何綴合成篇。各字的大小與墨色對視覺的影響很大,但規律比較明顯,隱藏在深處的、不容易察覺的是各字的連線,而字的大小與墨色的輕重在書寫過程中如何被組合,大體來說,可以分為兩類:書勢和構成。

  書勢是點畫與點畫,字與字之間的聯絡與呼應。可分為筆勢和體勢兩類。

  ***1***筆勢。一個字由不同的點畫組合而成,一幅作品由不同的單字組合而成。點畫與點畫、字與字的組合是通過連續書寫而成的,它們的執行軌跡有兩種:一種是留在紙上,為筆畫,一種走在空中,為筆勢,筆勢是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過渡,完整的書寫運動就是從筆畫到筆勢,從筆勢到筆畫,再從筆畫到筆勢,直至篇終。所謂的“氣脈不斷”,“氣”指隱晦的筆勢,“脈”指有形的筆畫,“氣脈不斷”就是筆畫與筆勢的連綿相屬。這樣的章法偏向時間和音樂,可讀性強。

  ***2***體勢,即字形姿態,是漢字結體因左右傾側而造成的動態。單字相互之間本沒有筆墨連貫,但隨著結體的左右傾側,產生出強烈的顧盼與呼應,從而使作品氣息達到了貫通。

  一幅藝術性強的書法作品,要求它的章法中必須破除單純寫字的侷限,達到筆勢與體勢的相互融合。以視覺藝術的眼光,從筆勢和體勢中抽象出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將時間和空間作為書法藝術的表現內容,要從時間的角度看節奏是否流暢,讓點畫線條的提按頓挫、輕重快慢和離合斷續傳匯出生命的旋律;要從空間的角度看關係是否和諧,讓造型元素的大小正側、左右避就、上下穿插反映出世界的繽紛。從而使書法藝術與繪畫和音樂相通,成為一種形而上的視覺藝術。

  構成,空間造型和時間節奏是章法的兩大組合方式,它們的合二為一使中國書法成為一種融音樂與繪畫於一體的藝術,沈尹默先生說它“無聲而具音樂之和諧,無色而具圖畫之燦爛”。古人對這兩種組合各有偏重,帖學強調上下連綿的時間節奏,碑學推崇左右呼應的空間關係,碑帖結合則兼乎兩者,其結果,開啟了書法藝術的解構之路,主要表現為對立統一和相似性兩個方面。

  一是對立統一。劉熙載《詞曲概》說:“詞之章法,不外相摩相蕩,如奇正、虛實、抑揚、開合、工易、寬緊之類是已”。所有這些對比因素組合在一起都是正側相依,大小相形,枯溼相輔、濃淡相宜。對立雙方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為求平衡都離不開另一方的幫襯,它們在本質上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一體的,相互之間存在強烈的內在聯絡。

  二是相似性。一幅作品中錯落地分佈著許多粗細、正側、枯溼等造型元素,它們所處的空間位置雖然不同,但是如果在形狀或墨色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會互相呼應,成為一個整體的。

  構成式章法以分離為基礎,讓所有造型元素都將各自的特點發揮出來,因此作品的內涵非常豐富。然後利用對立統一和相似性的原理來加以組合,將完全不同的造型元素並置在一起,使各自的特徵相得益彰,相映成輝。

  中國書法要求陰陽調和,氣血暢達,以“字裡金生,行間玉潤”為美的典範。這裡“氣”是至關重要的。氣息流暢,就如《易經》所揭示的宇宙觀:“變則通,通則久”。章法的要害就是“活”,就是靜中之動。氣活則韻勝,韻勝則有神。

  筆法、字法、章法是構成書法藝術最基本的三大要素,也是書法藝術的語言表達形式。只有充分理解並掌握這三點要素,才能有效提高書家的創作水平與藝術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