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龍灣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問題研究論文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逐漸深入,市場經濟制度替代了計劃經濟制度,傳統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條件,全國由此開始了關於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一系列改革與發展。從2003年伊始開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提高農民健康保障水平,減輕農民醫療負擔具有重要作用,符合現階段廣大農民的迫切願望。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溫州市龍灣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問題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溫州市龍灣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問題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本研究是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時代背景,探討溫州市龍灣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制的發展建設。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逐漸深入,市場經濟制度替代了傳統的計劃經濟制度,傳統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條件,全國由此開始了關於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一系列改革與發展。本文分析了溫州市龍灣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在籌資機制、醫療分配、補償機制、基金管理、鄉鎮衛生機構管理等5個方面面臨的問題。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農村社會的發展水平,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來說,具有“短木效應”的作用,也就是說,中國社會發展水平在某種意義上取決於農村發展水平。此外,“三農”問題自九十年代中後期以來一直成為政府和社會關注的問題,但是,現實情況則是,儘管為解決此問題而有較多惠農政策出臺,而問題沒有實質的改變。進入二十一世紀,政府提出新型農村建設戰略,旨在以此作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策略,表明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農村發展關係到能否建成更加和諧、更加穩定、更加安全的社會。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是對這一戰略的具體實施部署。“奔小康,先保健康”,不解決好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就無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談不上現代化社會的完全建立。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黨中央、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中提出來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2003年起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到2010年逐步實現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在保障農民獲得基本衛生服務、緩解農民因病致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 龍灣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的特點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政府為緩解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而實施的一項重大決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指以政府資助、個人繳費和集體扶持相結合為籌資機制,以縣***市、區***為管理單位,由政府主導來組織推動,以大病統籌為主,重點解決農民因患大病而出現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的一項初級醫療保障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領導小組辦公室採取多種措施,並舉行各類宣傳,讓農民能更好的瞭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規定,其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1***每個縣***市、區***設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每年根據市新農合辦制定的報銷範圍、補償比例、注意事項等,重新統一製作《新農合就診、報銷流程圖》,分發給各定點醫療機構,方便農民瞭解新的政策規範;***2***印刷《“新農合”100問》宣傳手冊,並免費發放到各定點醫療機構、村委會,方便農民就近了解。同時,農民可以隨時諮詢醫務人員、村幹部,真正讓新型合作醫療政策規定被農民熟知。

  2 龍灣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醫療資源和服務分配不合理

  農村醫療資源醫療服務分配不合理。醫療資源集中分佈在市區和城鎮。農村的醫療裝置和技術,相比之下還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農村定點醫院數量少,醫療價格貴、服務態度差,農民一般的小病治療只能選擇小診所。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醫療補助費用由省級醫院向鄉級醫院逐級增加,但是醫療補助費用的起付金額卻由省級醫院向鄉級醫院逐級減少,這樣才能在政策上鼓勵農民就近看病。只是大多數農民對城鎮中等低級別的醫院保持者不信任態度,認為它們的醫療技術水平較低,而且收費比去鄉村醫生那裡看病費用高出許多,例如普通感冒去鄉鎮醫院可能要花一兩百元,包紮傷口也要上百元。

  2.2 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有限

  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有限,基礎設施薄弱,整體素質偏低。龍灣區鄉鎮基礎醫療條件簡陋,基礎設施較差,裝置簡陋,藥品、器械短缺,醫療設施比較落後,醫療水平普遍不高,大病救治能力非常薄弱,農民對鄉鎮衛生院救治大病的滿意度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參合意願。部分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的醫療工作人員整體素質仍然較低,缺乏具備學歷和職稱的急診、產科、護理、婦幼保健等專業人才,以及防控制專業人才等。基層衛生人員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待遇較差,優秀人才在基層中沒有成長的土壤,鄉鎮衛生院急需的高素質衛生人才請不來,留不住。

  3 促進龍灣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基金管理力度

  加強促進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籌資,參與者以家庭為單位參合。這樣不管農民體制健康與否,都被納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體系,構成人員健康狀況多樣化,有利於基金風險的控制。在制定方案過程中,要儘量提高一級醫院的補償比例,同時降低其起付線,用經濟手段引導農民在一級醫院就醫,以降低基金風險。定點醫療服務機構要強化行政責任和經濟責任,加強自身醫療行為管理,避免小病大治,濫用藥,疏檢查,亂收費等違規醫療行為,進而避免醫療服務和補償環節的基金不當利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降低基金執行風險。

  3.2 做好部門和行業管理工作

  衛生主管部門要加強管理對醫療服務機構,加強工作監督,及時糾正問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一旦發現違紀、違規,嚴肅處理,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檢察機關。形成一套完整的行政執法與處罰制度。醫療服務機構要適應市場供需關係,科學管理,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及時準確辦理醫療補償手續,為社會創造良好的就醫環境。加強醫療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行業管理,拓展良好醫德醫風氛圍,以實際行動贏得廣大群眾的信任和支援,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縣級合作醫療經辦機構要加強對定點醫療單位工作人員業務指導,在稽核工作中要做到稽核及時、事實清楚、物件準確、資料齊全、資料科學、質量保證、範圍合理。

  4、結束語

  通過例項分析法,實地調查法等,本研究針對龍灣區農村合作醫療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主要包括資金籌集、醫療服務、監督機制以及農戶個人四方面的問題,並從制度、服務、監督、管理、宣傳等方面提出相應對策。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如何進一步完善發展,本研究還只是做了階段性的研究,在今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執行過程中將會產生新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有待於後續的進一步研究。期望本文能為加強政府支援公共衛生力度,加快農村衛生配套改革,構建新型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體系,提供有效的參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