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大學生音樂欣賞心理之初探論文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高職院校學生面臨著來自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非常大,目前我國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隨著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日益突出,音樂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音樂欣賞教學在高職學生心理教育中的作用也將越來越重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高職院校大學生音樂欣賞心理之初探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高職院校大學生音樂欣賞心理之初探全文如下:

  【摘要】:音樂心理學研究物件有大致八類,本文要著重探討的就是針對高職院校音樂心理學研究之一--審美接受心理,也就是音樂欣賞心理。

  【關鍵詞】: 高職院校 音樂欣賞 心理

  音樂欣賞心理是音樂心理學的一個重要領域,作為研究物件,商貿旅遊職院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欣賞體驗和音樂反應,這些欣賞者的不同心理狀態和體驗決定了欣賞結果的不同。

  一、從欣賞者對音樂態度的出發

  在我國古代,荀子在《樂記》中曾指出:“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由於欣賞者對音樂的態度,賞析的角度以及所處的社會文化地位不同,欣賞音樂的社會需求就會不同。按照德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多爾諾的分類,他把音樂欣賞者大致分為專家型、合格聽眾、文化消費、情緒型、宣洩型等類別。一般音樂院校教師、學生和從事演奏、演唱的表演藝術家們屬於專業型。合格聽眾相對於普通完全不懂音樂的大眾相對又更近一步,他們能夠基本理解音樂會或演奏會所表達的內容,但又達不到專業人士的水平;文化消費者與音樂圈子接近,但相對更業餘,對於音樂的商業追求會更明顯,注重追求音樂商業利益最大化。情緒型往往對於音樂的曲風、型別、作者、演奏演唱者是誰不關心,更注重自己傾聽音樂時的內心感受,達到一種心理的平衡,調節情感情緒;而宣洩型目的性更強,他們就是要通過音樂來宣洩表達內心的不滿或愉快,是情緒情感調節的外顯形式,更加容易在流行搖滾音樂中找到。

  對於商貿職院的學生來說,由於沒有音樂專業的,欣賞音樂只能以選修課以及平時自己私下的學習和接觸為主,他們主要以合格聽眾、情緒型和宣洩型為主。通過選修課的學習,許多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於專業的古典音樂知識有著基礎的認識和了解,這些課程一般以音樂欣賞和賞析為主,在多媒體音響的結合教學下讓學生對欣賞音樂有著一定的興趣和體驗,增長古典音樂知識和見識,提升音樂品味,這樣,學生能初步達到合格聽眾的標準,再通過課外音樂會等各類表演的薰陶,學生對於音樂語言的領悟能力會有所提高。由於學生音樂素養參差不齊,他們對音樂的品味各異,但他們會在手機裡、電腦裡、MP3等播放器裡下載大量的音樂,以滿足他們不同心理情緒狀態時的充分需求。宣洩型的學生在學校以男學生為主,他們對爭做“好學生”興趣不大,他們很容易產生負面和不滿的情緒,需要通過音樂來進行發洩。一般學院電聲樂隊的主要成員容易有這個傾向,樂隊成員都較有個性,反感被安排被操縱,他們的音樂有明顯的搖滾色彩,以及對自由的嚮往,他們需要通過音樂來進行宣洩。

  二、學生年齡導致的欣賞差異

  在隨機對學生進行調查後發現,學院低年級學生***18-20歲左右***對於社會傳播程度較高的流行音樂興趣更大,他們的音樂偏好更加符合大眾追求,對於音樂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追求以及自己獨特的見解弱於高年級學生***20歲以上***,情緒型和宣洩型在低年級學生中佔多數。對於高年級尤其是即將畢業的學生來說,欣賞音樂的態度和水平有所進步,他們不僅僅沉迷於音樂符號所帶來的聽覺刺激和享受,對於最時尚最流行的音樂他們的態度會相對理智一些。這是由於他們即將畢業,與社會有了進一步的接觸,他們對於人生和未來有著更為積極和理性的思考,因此他們更容易成為雖不懂文法但理解音樂所表達語言的合格聽眾,這與隨著年齡的增大,人會相對成熟和穩重有著密切聯絡,進而導致了學生對於音樂欣賞的差異。

  三、性別不同產生的差異心理

  學院專業以文科為主,女生居多,通過對部分學生的觀察和談話,發現大部分女學生更樂意去學習研究如何欣賞音樂,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更大,學習過程相對更積極主動,並樂意配合教師進行任務的完成。而男學生相對個性更強,對於老師佈置的學習任務自主選擇性較高。就喜愛音樂風格而言,男女生之間的差別更加明顯,按古典、流行、爵士、靈歌而分,絕大部分的學生不論男女都是最喜歡流行音樂的,因為流行音樂最貼近他們的生活,因而最能產生共鳴。但是就古典音樂來說,女生喜愛的比例是明顯多於男生的。

  很多古典音樂的欣賞與作者所處時代分不開,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了解才能有更好地體會,因此,女生會更願意花費時間精力聽老師講解,認真分析作品的背景和內容,以達到最佳欣賞效果。男生在這方面的興趣相對弱一些。然而,喜愛搖滾樂的男生明顯要多於女生,有少部分女生喜愛搖滾音樂,但是相對男生來說人數要少一些。從對學生喜愛音樂的風格可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喜愛搖滾音樂的學生防範意識和攻擊性要強於喜愛古典音樂的學生,喜愛古典音樂的學生心態更為平和和包容。

  四、從家庭環境看學生欣賞的層次差異

  高職院校的學生很多來自郊區和農村,大部分的音樂學習環境不好,導致學生在欣賞音樂過程中的個體目標差異。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的音樂氛圍對於個人音樂素養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那些家庭環境較好,從小學習音樂的學生毫無疑問在對音樂的學習和鑑賞中會更有優勢和自信。在欣賞課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農村的學生對於音樂的熱情,但是不得不面對他們音樂基礎弱、音樂品味和素養有待提升的現實,音樂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這種差距不是靠著幾節欣賞課、知識課就可以彌補的。

  在這方面,家庭環境較好、家長較重視的城市學生優勢明顯,他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表現更多的是一種相對從容的姿態,對於音樂的態度更為平和理性,而家庭環境相對較差的學生普遍認為古典音樂高不可攀,自己很難聽懂所表達的內容。這些認識上的差異是長年累月積累形成的,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但並不說明家庭環境不好的學生就一定欣賞能力差,層次提升不上來,這未免過於片面。通過教師系統地指導以及學生積極地學習,很多音樂學習起點較低的學生同樣能提高音樂欣賞水平並獲得良好的音樂體驗。這說明,家庭環境對於學生音樂欣賞水平十分重要,但通過學生後天的學習和自身的努力提高,欣賞能力是可以發生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