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道德論文

  護理道德是對護理人員的基本要求,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要遵循一定的準則。護理人員對道德的正確認識對實際的護理過程有很大影響。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對瀕死病人的護理道德》

  【摘要】人的衰老和死亡是生物不可抗拒的規律,使瀕死患者能夠以安祥、寧靜的狀態離世,最大程度上排解患者的精神壓力,是我們護理工作人員應遵循的道德要求。

  【關鍵詞】瀕死患者,心理活動特點,護理道德

  人的生、老、病、死是一個自然發展過程,儘量使瀕死病人在死之前處於安靜、舒適的狀態,是我們護理人員道德原則具體體現之一。護理工作者,應做到力所能及的減輕瀕死病人的心理負擔、延緩死亡和減輕死亡時間的痛苦。根據多年實踐,對瀕死病人的分析,對不同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的病人,在瀕死前的心理活動是錯綜複雜的,應根據各自特點,進行不同的護理規範要求。

  1瀕死病人的心理特點

  1.1 掩飾

  瀕死是臨床死之前的一種狀態,病人不承認自己的病情惡化,此時願意談論病癒後的打算,有時故意安慰親人,掩飾痛苦,故作愉快;有的是自己為自己樹立信心,以爭取時間。

  1.2 憤怒

  不堪忍受疾患的折磨,敵視周圍的一切。表現悲憤和煩躁,訓斥親友和醫護人員,不配合治療及護理,甚至自己停止治療。

  1.3 絕望

  病人體力虛弱無力支援時,急切想見到親人或朋友;極度衰弱、呼吸困難時,表現十分傷感、恐慌的情緒;有的瞭解自己的預後,認為無法抗拒死神的降臨,反而異常平靜,有條理地安排後事,對親人留下遺言,默默地告別人生。

  2 瀕死病人的心理活動

  2.1 年青病人的心理活動:青年人正處在人生朝氣蓬勃的時期,一旦患病,而又是現代醫學無法挽救的疾病,當他們經過一段痛苦的折磨,在瀕死前會心理失控,對人生價值喪失信心,產生一種失助、自憐的心理,等待死神的來臨;同時他們對生活又有著依戀,希望醫學上能創造奇蹟,產生讓他們能起死回生的求生心理。我們護理人員應以博愛之心,百般照顧和安慰病人,尊重病人的尊嚴和人格,幫助病人整容,以滿足病人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

  2.2 中年病人的心理活動特點:中年人是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時代,中年人的社會角色比較突出,既是家庭的主導者,又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在瀕死前,心理活動比較突出的擔心著家庭的經濟收入,老人的贍養,子女的教育,牽掛著事業的進展、個人的成就。因為中年人的道德感、理智感都比較成熟,自我價值明確,在他們人生的最後時刻,悲觀失望情緒佔據著整個心境,需要護理人員多給予心理支援,同情與關懷,耐心疏導與安慰。

  2.3 老年人的心理活動特點:老年人的衰老和死亡是生物不可抗拒的規律,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老人往往自己不服老,一旦生病,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生病,直到病重就醫時,對病情多估計悲觀,尤其在臨終前,表現為無價值感,孤獨感,有時變的和玩童一樣幼稚,老人最突出的要求是受到重視、尊敬。因此,對老年人的尊重是護理人員的重要品德,對生活上照顧的要細緻、耐心周到,不怕麻煩,使他們瞭解生命的最後時刻,得到護理人員的最佳服務,讓他們寧靜安然的離開人世。

  3 瀕死病人的護理道德

  上述三種瀕死病人都具有一般的共同心理活動規律。但由於每個人先天素質、後天環境和教育條件的不同,個人經歷和主觀能動性不同,心理活動規律也千差萬別,這就要求護理視病情,行為習慣,道德面貌,瀕死表現不同,給予熱情周到的服務。

  3.1 讓患者安靜離開人世間,根據病人死前有著不同特殊的預兆,當死亡不可避免時,患者最大的需求是安寧與支援,他們需要精神上的安慰與照料,比之機械的維持心跳、呼吸更為迫切,護理人員遵循道德要求,合理滿足需要,要體貼入微的照顧病人,更重要的給予精神上的安慰,讓他們在安慰中死去。

  3.2 讓患者與家屬在離別時,互訴衷腸。大多數神志清醒者都向家屬和親人留下遺言,由於機體多種器官功能衰竭,有時表達十分困難,只能藉助表情、手勢、眼神來表達,護理人員應為他們創造一個肅靜的環境,協助家屬聽之遺言。

  3.3 護理臨終病人時,護士用表情、動作、眼神來安慰病人。護士的表情應溫和而自然,眼神是輕鬆的,護士要理解他們的心境,由於患者要進入死亡之階段,而聽力保留時間長,切不要在床旁竊竊私語,增加臨終病人的懷疑與焦慮。這是一種道德責任感。

  總之,做為我們護理工作者,應儘量使瀕死病人在死之前處於安靜、舒適的狀態,這是我們護理人員應具備的道德原則之一。還要力所能及的減輕瀕死病人的心理負擔、延緩死亡和減輕死亡時間的痛苦。做為一名護士應以自己的行動忠於自己的事業,以自己的動力贏得患者與家屬的肯定,這是護理人員都應遵守的職業道德。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