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藝術理論相關的論文

  下面是關於藝術理論的一些論文範文,不知道怎麼下手的朋友們可以看看哦。歡迎閱讀借鑑,希望你喜歡。

  淺談電視節目畫面編輯的藝術性

  一、電視編輯的概念及內涵

  在我國的電視業中,電視編輯是一個內涵比較廣泛的概念。一是指對電視畫面剪輯這一環節的工作及工作者。而在電視業中,由於畫面的組接,是利用電子編輯器來控制進行,將素材帶上的某一段畫面編錄到編輯帶上去,實際已無“剪”的行為,所以,將電視業中相當於電影業中剪輯的工作及工作者,稱為“編輯”。此外,在電視業中,“編輯”這一概念最普遍的含義又另有所指。如,專題片中,擔任文字指令碼的撰稿人***常常還擔負與攝像師配合,在拍攝現場為實現創作意圖進行一定組織工作***,常常也稱為編輯。在新聞部中,有的編輯既擔負了畫面剪輯的工作,又擔負了配寫解說詞的使命。有的編輯,則除上述工作外,還要組織採訪規劃、指導記者進行採訪等。而有的編輯,確實又專門操作編輯機,在編輯記者或藝術片導演指導下,從事畫面組接的工作。

  電影和電視的實踐證明,在電視畫面組接的這一工作環節,實際上除了具體執行剪輯的剪輯師以外,常常總是包含著編輯、導演的勞動,包含著編輯、導演直接指示的通過畫面組接的特殊技巧來體現的藝術構思,包含著畫面組接的電視藝術因素。因此筆者在這裡所論及的“編輯”,主要針對電視畫面組接這一整個創作工作環節。它不僅是剪輯師,也是編輯、導演在把握電視片的整體創作時,都應給予相當重視。

  二、電視編輯的意義

  電視編輯的意義,可以說同電影剪輯的意義在根本上是相同的。無論是電視片還是電影片創作,都離不開剪輯。這首先是因為技術手段的侷限,不可能一氣拍完一部電視片或電影片,極短的新聞片除外。第二是因為藝術的要求。“電影是省略法的藝術”[1],電視同樣如此。無數個鏡頭的電視素材,只有經過剪輯,才能將最合適的畫面段落,按照最理想的方式組合起來。電視和電影藝術發展的歷史早已告訴我們,在畫面與畫面的組接關係中,蘊含著極有生命力的藝術因素。孤立存在而無意義的數個畫面,按照一定的順序及方式組接起來,則會產生出藝術的意趣。同樣的幾個畫面倘若按幾種不同的順序及方式組接起來,則可能表現出幾種迥然不同的含義。所以,電視編輯的意義,一方面在於完成其最基本的使命,即將零散的、個別的畫面素材按照電視語言規範和電視藝術要求組合成完整的全片;另一方面還在於通過畫面的組合,進發出藝術的火花,從畫面與畫面的組合關係中,產生出畫面內部本身並不包含著的藝術意趣。

  三、電視編輯的藝術

  電視編輯的藝術,從根本上來說,可以從兩句話來把握,即:要善於從上下兩個鏡頭的內容中尋找建立連貫關係的因素;要善於在上下兩個鏡頭的形式上尋找建立連貫關係的因素。為了要做到這兩個“善於”[2],必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來理解。

  ***一***影視藝術的特殊表現手段――蒙太奇

  1.敘事蒙太奇。又稱“敘事性蒙太奇”,是影視片中最基本的、常用的蒙太奇結構形式。敘事蒙太奇根據敘述方式一般又分為連續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或稱交替***蒙太奇、重複***或稱復現式***蒙太奇等。

  連續蒙太奇。就像通常講故事、說評書慣用的方式,沿著一條單一的情節線索,按照事件的邏輯順序,有節奏地連續敘述,表現出其中的戲劇跌宕。連續蒙太奇不包含不同於實際生活本身運動邏輯的時間、地點、場面的突然變換,所以易造成平鋪直敘的感覺。故很少有影視片全片均採用單一的這種蒙太奇結構形式,多與平行、交叉、重複等敘事蒙太奇形式綜合運用,相輔相成。但不論一部影視片中,採用了怎樣多種的敘事蒙太奇形式,在相對獨立的一個情節片斷中,占主導地位的總是連續蒙太奇的結構形式。

  平行蒙太奇。是將兩條或兩條以上互有關聯的情節線索***不同時空、同時異地或同時同地***並列表現、分頭敘述而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情節結構之中。或將幾個表面毫無聯絡的情節***或事件***互相穿插交錯表現而統一在共同的主題中。

  交叉蒙太奇。由平行蒙太奇發展而來。其特點則是它所並列表現的兩條或數條情節線索的嚴格的同時性、密切的因果關係和迅速頻繁的交替表現,其中一條線索的發展往往影響或決定另一條或數條線索的發展,互相依存,彼此促進,最後幾條線索匯合在一起。由於交叉蒙太奇較之平行蒙太奇在交替表現上的更為迅速頻繁,所以更能造成激烈緊張的氣氛,加強矛盾衝突的尖銳性和懸念感。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尤其為電影電視片的結構創造了無限自由的藝術時空,為電影電視剪輯提供了“重新安排素材,重新設計事件運動流程形式、順序”的巨大創作可能性。

  重複蒙太奇。即讓代表一定寓意的鏡頭或場面在特定時刻反覆出現,造成強調、對比、呼應、渲染,以及某種特殊節奏等藝術效果,體現出鮮明的藝術匠心。

  2.表現蒙太奇。是以加強藝術表現力和情緒感染力為主旨的蒙太奇結構形式、是以鏡頭的對列為基礎,目的在於通過相連或相疊鏡頭在形式上或內涵上相互對照、衝擊,來產生一種單獨鏡頭本身不具有或更為豐富的涵義,以表達某種情感、情緒、心理、寓意或思想。其美學作用在於激發觀眾的聯想,啟迪觀眾思考,獲得一種獨具魅力的影視文化修辭的審美享受。表現蒙太奇具有廣闊的內涵和豐富的形式。可以說,各種文學藝術的修辭、表現手法,都可以在影視文化中通過表現蒙太奇加以體現。

  ***二***畫面合理連線的基本原則[3]

  1.畫面連線應符合邏輯。一是要符合客觀事物運動發展的邏輯,一是要符合人的思維邏輯。在畫面連線時,如果能體現出或讓觀眾體會到這種邏輯,那麼,鏡頭畫面的組合就是順暢的,觀眾就會自然地接受。相反,如果畫面連線後的效果違背了這種邏輯,觀眾就會感到唐突、彆扭,而產生排斥的欣賞心理。就畫面連線應符合人的思維邏輯來說,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探究和把握人是以什麼思維規律來認識和理解畫面的組接關係;二是要探究和把握人的思維能力能在何種程度上理解因畫面組合所創造的時空關係及內涵關係。

  2.形式上具有可能連線因素――剪接點。這是電影電視剪輯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在電影電視剪輯中,最大量面臨處理的是動作剪接點、情緒剪接點、聲音剪接點。

  動作剪接點。在電視攝製過程中往往要把一個動作分解成不同角度、方位、景別的鏡頭來拍。當這些鏡頭拍好以後,再在後期剪輯中把它們連線起來。拍攝這些鏡頭時不可能一下完成好最適宜作剪接點的起幅和落幅,所以都要在每個鏡頭的首尾相應地拍上二段與相連鏡頭重複的動作,便於剪接時做到精確。剪輯時,要在兩個將要接在一起的鏡頭上找到一個點,在這個點上進行剪輯使該動作最連貫、最自然。

  情緒剪接點。當以人物的內部動作即情緒變化為依據時,可產生情緒剪接點。即在人物激情的高潮處,利用前後兩個鏡頭在情緒上的一致性來切換鏡頭,不必依靠任何形體動作或聲音等,同樣可以使鏡頭銜接得十分流暢自然。不過,在一部影視片中,有情緒剪接點的鏡頭是少數,因為人物不能經常處於激情的高潮中,這也是由劇本和表演決定的。

  聲音剪接點。即剪輯聲帶時,每段聲帶切斷並和下一段聲帶銜接的交接點。各種聲音都有其本身的規律性,不是在聲帶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切斷。只有結合畫面內容,按照聲帶的特點找準聲音剪接點,才能使聲音轉換得流暢自然,不露“剪接”的痕跡。同時,語言的間隙有長有短,若忽略間隙的合理長度,聲帶剪得過鬆過緊,都會影響到語言的節奏,從而影響到影視片中人物本身隋緒的準確體現,所以必須結合畫面所表現的情緒來恰當處理。

  ***三***剪輯的基本技法

  1.動接動。兩個在視覺上都有明顯動態的相連鏡頭的組接方法。動接動應與動作剪接點嚴格區分。動作剪接點是同一主體的鏡頭切換方法,而動接動則是不同主體鏡頭的切換方法,並且,上下兩鏡頭中不同主體的運動節奏宜大致相同,這樣才能符合觀眾的視覺心理要求。在剪輯處理中,要善於抓住各種動的因素,如人物的運動、景物的運動、鏡頭的運動等,藉助這類因素來使觀眾感到上下鏡頭中某種內在的相似,從而給觀眾以鏡頭組接上的自然感,節奏貫通的協調感。

  2.靜接靜。兩個在視覺上沒有明顯動感的相連鏡頭的組接方法。靜接靜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在電視電影的表現方法中,沒有絕對的靜態鏡頭。即使有些形式上看似處於完全靜態的鏡頭,也由於其在整部影片的內在發展事件中具有某種特定的、推動故事發展的動態的能量,所以,它仍使觀眾在心理上感到其活潑的動態,那種潛藏著的內在的運動節奏。因此,靜接靜主要是指上下鏡頭在剪輯點前後的部分畫面所處的狀態。

  3.靜接動。動感不明顯的鏡頭與動感十分明顯的鏡頭的組接方法。靜接動是鏡頭組接的特殊規律。主要用於希圖通過節奏上的突變來對劇情進行有力的推動。因為由上一個鏡頭的靜止畫面突然轉換成下一個鏡頭動作強烈的畫面,這本身在視覺上就對觀眾形成了一個衝擊,實質上運用上下畫面在運動節奏上的突變,向觀眾暗示了某種強調。

  4.動接靜。在鏡頭動感明顯時緊接靜感明顯的鏡頭的組接方法。這也是鏡頭組接的特殊規律,這種組接方法乍看起來,似乎是在視覺上和節奏上造成突兀停頓的感覺,實際上,卻往往是獲得讓觀眾更強烈地去感受到運動節奏,去玩味餘音繞樑般的“餘動”韻味的特殊表現手段。

  5.動作轉場剪輯。藉助人物、動物、交通工具等在動作和動勢的可銜接性以及動作的相似性,作為場景或時空轉換的手段。

  6.語言轉場剪輯。利用後一場戲對白首句與前一場戲對白末句的有機聯絡***或銜接或重複***來達到場景自然轉換的剪輯技法。

  7.音樂轉場剪輯。用音樂手段達到場景自然過渡的剪輯技法。它有兩類處理技法。一是打破音樂與所配畫面的起止處完全同步的傳統格局,把音樂向前一場戲畫面末尾或向後一場戲畫面開始處延伸一定的長度。使觀眾由於音樂感覺上的連貫性而不太注意因畫面時空較生硬轉換引起的不悅感。二是利用上下兩個鏡頭中所表現人物或時空內容對某一音樂共有的聯絡,來比較自然流暢地實現時空、場景轉換。

  8.運用特技機效果轉換畫面。現代電視特技機已經可以很方便地實現豐富多彩的畫面轉換。在運用特技機技巧轉換畫面和場景時,一是要注意根據表現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技巧,二是要注意一部片子中儘量避免重複,保持給觀眾以轉換形式上的新鮮感。

  科學與藝術的互融互進

  一、科學與藝術

  科學,崇尚真理並探索發現問題。它解釋和揭示真理的階段性,發展性,歷史性,辨證性,特殊性,資訊性等特點,是一項對人類社會有積極意義的高尚事業。是一種最逼近真理的儘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系,是一種態度、觀點和方法。科學的誕生和人類的歷史久遠。日本著名科學啟蒙大師福澤瑜吉把scientin譯為“科學”。

  1893年,康有為引進並使用“科學”二字。科學分為自然科學和實驗科學兩類。自然科學是人類把自然進化中對適合人類目的的那段自然結果擷取下來並隨之直接予以利用的過程。實驗科學是人類把經人類已認識的自然規律按成就它原來條件比例的反應。科學分為廣義科學,窄義科學兩類。廣義科學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的全部體現,其只是於理論中的科學,是虛擬中的科學。窄義科學是指於廣義科學中對適合人類目的的那一部分科學是對廣義科學的過濾。窄義科學相對而言就是指人類的科學。總之,對科學的劃分是要以實際為原則,不能脫離科學之本。

  科學在哲學上定義為五方面內容:第一,科學就是知識。第二,科學不是一般的知識,它是理論化,系統化的知識。第三,科學是人類和科學家群體,科學共同體對自然,社會,人類自身規律性的認識活動。第四,科學是一種建制。第五,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有關科學的文章中闡述科學活動是指人們從事探索事物存在及變化的狀態,原因和規律的認識。科學體系是指人們把相關的科學知識通過合乎邏輯的組合形成的理論體系***知識體系***。

  科學發明是指人們在科學知識,理論的指引下,從事創造人類從未經事物的實踐活動及產生的結果。科學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藝術,是人們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對主觀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依據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藝術,可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藝術可分為表演藝術***音樂,舞蹈等***,視覺藝術***繪畫,攝影***,造型藝術***雕塑***,視聽藝術***電影***,語言藝術***文學***,綜合藝術***戲劇***。用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綜合藝術。藝術作為人的一種活動,也被限制在知識的規範中,這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咎於美學理論,但藝術又不完全歸屬於某一型別理論,自身還有其實踐感性的一面,正是這種特性才帶給人們無限的思考空間,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藝術是一種以情感為主的活動,情感的表達構成了藝術活動的基本意義,這正是藝術家發揮主觀能動性,傳達個人思想情緒的過程。那麼我們可以把藝術理解成一件東西***藝術作品***或作為表達某一想法的媒介。對藝術意義的探討,從藝術作品、藝術家或是藝術本身出發,最終都要歸結到對人的藝術活動的探討中去。

  二、科學與藝術的差異

  如果說科學是一種思想形式,那麼藝術更側重於感情。藝術活動的成果沒有過時之說,科學則毀滅了自己的過去。科學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具體化,藝術則把簡單的東西複雜抽象化。結合自身感受,不難發現科學往往是從客觀角度用各種方法手段來發現規律,尋找法則。而藝術確是主觀永無止境的突破現實。科學為理性的邏輯思維方式,多采用實證法。藝術通過想象創造對客觀世界進行真實的表現。科學運用公式符號,藝術是用形象語言。科學在表象的空間中用勁各種方法手段來發現規律,制定成公式或原理,宣廣應用於社會,促使大家接受並應用此法則。使無規律散亂的事物變的既統一又有章理。達到思想上的統一。

  藝術在各式各樣的定律中尋求釋放,用不尋常的表現形式來傳遞藝術家的情感,走出現有的規章制度,突現個性自我的一面。一個是內在規律的探尋,一個是內在情感的釋放。後者其表現手法的多樣性是藝術家個人生活思想閱歷的集中體現。科學在多角度層面發現規律,由多至少,追求理性。藝術在規律中挖掘多種表現形式,由少至多,感性抒發。

  三、科學與藝術的聯絡

  科學是闡釋應用環節,而藝術則更傾向於情感,闡述科學論題的同時也應該結合藝術視角,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是辨證統一的,從自然音符到電子音樂,從手繪製圖到電腦設計軟體,無不體會出了這一點。在科學與藝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藝術與科學的溝通是必然之勢。在藝術與科學的融合中,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更為緊密。科技的發展為藝術提供新的表現手段,括展了藝術的表現空間。在哲學上認為科學是人認識世界,它存在的規律;而藝術是人認識自己,它對美的感知。

  藝術與科學是人類的兩大創造性工作,也是人類所具備的兩種特殊能力,是人類最高心智的產物。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不僅可以制約藝術家過分偏向情感,遠離社會,生活,可以更科學地創造藝術。著名的科學家貝爾納說:“藝術是我,科學是我們。”藝術之偉大,不在於攏到共同點,而在於形成獨特性;科學之崇高,不在於尋找個性,而在於反映共性。藝術性和科學性正如所有事物具有的個性和共性一樣,感情的表達是藝術,理智的分析是科學。

  總之,科學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新時代,而藝術使我們的時代更加豐富多彩。科學與藝術,求知與審美,原本是不可分割的,如同李政道教授所說:“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在藝術與科學的融合中,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更為緊密。科技的發展為藝術提供新的表現手段,拓展了藝術的表現空間。”

  科學與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他們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一個理想的科學公式或理論構架要符合基本的對稱,和諧,簡潔等特徵。這些都是美學理論的構成要素。借用一位名人的話來說明:愛因施坦認為,如果一個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話,那理論一定有問題。在新的公眾話題中科學與藝術的融通體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比如說人文的事物和科技的事物。科學與人文的並重已經成為了一種教育理念。很多高校也明確提出了要以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為目標。通過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的聯結使學生藝術能力,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可以使科學技術不是單方面的依賴於自然科學也同時可以在人文科學中尋找到答案。

  藝術更是融於自然的,藝術創作中的很多靈感符號都源於自然,沒有自然的本身很難達到藝術的創作,有很多藝術家在創作時會獲多獲少的到自然環境中挖取語言尋找元素,有很多大師的作品都是翻版於自然資訊,服務於人類社會,所以我認為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科學與藝術和自然的結合。

  科學是以闡釋應用環節,而藝術則更傾向於情感,闡述科學論題的同時也應該結合藝術視角,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是辨證統一的,從自然音符到電子音樂,從手繪製圖到電腦設計軟體,無不體會出了這一點,在科學與藝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藝術與科學的溝通是必然之勢,兩者的相互補充服務於社會,作為一個從事設計性工作人員,在科學與藝術的快速發展浪潮中我受易非淺,兩者互動上升推動了整個社會的快速,穩步發展。時至今日,科學與藝術的融通,是一種時代要求,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求。它已不單在較高層次上廣泛進行,逐漸成為了公共題目,使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更加合理緊密。

  科學和藝術的關係同二元性密切相聯。對藝術的美學鑑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隨後的感受與情感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智慧不能夠開創新的道路。沒有智慧的存在,情感也無法達到完美狀態。所以,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存在於自然中,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造性的最高表現。

  在這樣的關聯下,有相當一部分著名的科學家同時在藝術領域也有所成就,最有代表性之一的無疑是列奧納多•達•芬奇,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優秀的代表。他一方面熱衷於藝術創作及理論,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揭示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受藝術,他廣泛地研究與繪畫相關的數學,光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

  例如,在天文學方面他對“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堅定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在物理學方面他發現了液體壓力的概念。在醫學方面他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在建築學方面他設計過橋樑、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築。在軍事方面他發明了簧輪槍,子母彈,三管大炮等。在設計方面他設計出初級機器人,汽車和機械的發明。在藝術方面他橫跨雕塑和繪畫等多方向,油畫《蒙娜麗莎》,《柏諾瓦的聖母》,《加羅法諾的聖母》等。壁畫《最後的晚餐》,《安吉里之戰》等。還有雕刻,解剖學。他把科學,畫畫,設計相通結合,在反覆比較中研究,互融互進,帶動著自身對每個學科的認識與進步。他的實踐和探索對後代產生和十分深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科學與藝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藝術與科學的溝通是必然之勢,科學的每次發現都會帶給藝術領域新的視野,科學以它精確的研究和準確的判斷力創造並提供給藝術無限的想象空間。藝術在很多情況下依附於這些原理,但又不停的在打破這些條條框框。藝術的表現手法感性的促進科學發現規律。雙方相互吸引又略有排斥,越排斥越具吸引力使兩者結合更為緊密。讓藝術與科學在相互融合、相互補充中推動進步綻放光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