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限制條件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物件;方向;限制
[論文摘要]準確理解科學勞動價值論的內涵,需全面把握其適用的範圍和限制條件;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在研究物件、價值“概念”、以及理論發展方向等方面存在著客觀的限制條件。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必須從其本來的理論限制條件範圍內去堅持和發展。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真理都既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概不例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必須堅持科學的方法,在其本身成立的前提條件下發展。目前理論界存在一種錯誤的趨勢,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採取隨便宰割的方式,要麼斷章取義,要麼從實用的角度加以取捨,一方面認為勞動價值論應該能解釋一切問題,另一方面又認為勞動價值論不能解釋現實問題,故其過時了。同一研究物件因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思路,分析不同的問題也有不同的概念系統,不同的假設系統也給理論留下不同的發展空間和方向。任何理論都有存在的條件和限制的範圍,在此之內是真理。所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因其研究物件的特殊也形成特定的理論限制條件。我們從以下三個層面,分析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限制條件,進而準確理解其勞動價值論的內涵。
一、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物件限制
理論就是對研究物件的一種應答。研究物件包括物件之間的範圍、內在的關係和邏輯可能性空間。法國著名的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路易·阿爾都塞,將其稱之為“問題框架”,它指由一系列問題結合起來構成的特定的問題結構或問題體系。阿爾都塞認為任何“文字”都是雙重的或雙層的結構。第一層是表面的文字結構,即“可見的話語”,表現為概念、句子之間的邏輯聯絡等。第二層是深層的、潛藏在無意識層次中的語言結構。他把潛藏在“文字”深處的結構稱之為“問題框架”。“正是問題框架的概念在思想內部揭示了由該思想的各個論題組成的一個客觀的內在聯絡體系,也就是決定該思想對問題作何答覆的問題體系。”認為脫離“文字”的“問題框架”,從字面行文來對原著和思想進行閱讀和理解,極易造成誤斷和歪曲。
經濟理論只不過是用來說明和解釋某一研究物件的簡單或理想化的“模型”。不同的經濟理論也就構成對不同研究物件的回答。所以必須梳理價值論發展的內在邏輯,把握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深層結構。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要解決的問題及其內在聯絡,就構成其特定的研究物件或“問題框架”。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價值理論中的邏輯矛盾或悖論的發現,事實上成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研究的起點。古典政治經濟學價值論概念的歧義性,導致價值論的混亂和不徹底性。古典政治經濟學在價值論方面存在的邏輯矛盾和顯示出的演進方向,就成為作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者和繼承者——馬克思研究勞動價值論既定的研究物件和理論前提,並決定勞動價值論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的選擇。
亞當·斯密認為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和商品交換中所購買的或支配的勞動,在量上看作是相等的,不變的。以“勞動的價值永遠不會變動”為前提得出了勞動決定價值和收入決定價值二元價值論。馬克思在批判“馬爾薩斯片面發展了斯密價值論錯誤”時,明確指出:把“勞動量和勞動的價值這兩個用語等同起來”,“純粹是同義反復”,“直接同工資相交換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能力,正是這個混淆造成了謬誤”,“但決不能從上述反覆中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定的勞動量等於工資中或者說構成工資的貨幣或商品中包含的價值量。……也不能說,工資的價值等於代表***同工資相交換的***勞動的產品的價值,……因此,代表所能買到勞動的價值所包含的勞動的那些商品價值和用來購買或支配這一定勞動量的那些商品的價值,是不大相同的。”斯密有時把商品的價值量歸結為勞動時間,主張“客觀價值論”;也有時把形成價值的勞動看作勞動者對“安樂、自由與幸福”的犧牲,而不是把勞動看作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這樣對勞動價值論做出了主觀主義的解釋。斯密價值論多元性是造成價值論在不同的方向發展的根源。
李嘉圖混淆了作為勞動產品的商品之間的交換與資本與勞動***力***本身商品的交換的區別,價值論從商品之間交換向勞動力商品轉移時,出現了價值規律的例外和反常。“因為他***李嘉圖***始終是以在資本家和工人間分配的成品為前提,卻不去考查導致這一分配的中介過程——交換。”“李嘉圖對錶現在使用價值上的勞動和表現在交換價值上的勞動沒有加以應有的區別。……李嘉圖那裡,到處都把表現在使用價值上的勞動同表現交換價值的勞動混淆起來。”其他經濟學家,混淆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區別,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區別,價值與其獨立形式貨幣的區別,價值量與價值實體的區別,形成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認識。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馬克思把價值理論邏輯上的矛盾或認識上的錯誤的根源,同時指向了“商品的價值和商品特殊形式——勞動力價值的關係問題”,從深層次上發現:古典政治經濟學價值理論的混亂、不徹底、庸俗化等都與無法正確把握“商品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這一“共性與個性”的關係相關。商品價值與勞動力價值問題相互依託、相互參照,成為同一問題兩個方面,成為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內在結構。因此,馬克思從商品價值的共性和勞動力商品價值個性的辯證統一中,建立了勞動價值一元論,實現了勞動價值論的一場革命。只有從這一特定結構出發,才能理解勞動價值論的精髓。
[論文摘要]準確理解科學勞動價值論的內涵,需全面把握其適用的範圍和限制條件;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在研究物件、價值“概念”、以及理論發展方向等方面存在著客觀的限制條件。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必須從其本來的理論限制條件範圍內去堅持和發展。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真理都既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概不例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必須堅持科學的方法,在其本身成立的前提條件下發展。目前理論界存在一種錯誤的趨勢,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採取隨便宰割的方式,要麼斷章取義,要麼從實用的角度加以取捨,一方面認為勞動價值論應該能解釋一切問題,另一方面又認為勞動價值論不能解釋現實問題,故其過時了。同一研究物件因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思路,分析不同的問題也有不同的概念系統,不同的假設系統也給理論留下不同的發展空間和方向。任何理論都有存在的條件和限制的範圍,在此之內是真理。所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因其研究物件的特殊也形成特定的理論限制條件。我們從以下三個層面,分析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限制條件,進而準確理解其勞動價值論的內涵。
理論就是對研究物件的一種應答。研究物件包括物件之間的範圍、內在的關係和邏輯可能性空間。法國著名的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路易·阿爾都塞,將其稱之為“問題框架”,它指由一系列問題結合起來構成的特定的問題結構或問題體系。阿爾都塞認為任何“文字”都是雙重的或雙層的結構。第一層是表面的文字結構,即“可見的話語”,表現為概念、句子之間的邏輯聯絡等。第二層是深層的、潛藏在無意識層次中的語言結構。他把潛藏在“文字”深處的結構稱之為“問題框架”。“正是問題框架的概念在思想內部揭示了由該思想的各個論題組成的一個客觀的內在聯絡體系,也就是決定該思想對問題作何答覆的問題體系。”認為脫離“文字”的“問題框架”,從字面行文來對原著和思想進行閱讀和理解,極易造成誤斷和歪曲。
亞當·斯密認為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和商品交換中所購買的或支配的勞動,在量上看作是相等的,不變的。以“勞動的價值永遠不會變動”為前提得出了勞動決定價值和收入決定價值二元價值論。馬克思在批判“馬爾薩斯片面發展了斯密價值論錯誤”時,明確指出:把“勞動量和勞動的價值這兩個用語等同起來”,“純粹是同義反復”,“直接同工資相交換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能力,正是這個混淆造成了謬誤”,“但決不能從上述反覆中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定的勞動量等於工資中或者說構成工資的貨幣或商品中包含的價值量。……也不能說,工資的價值等於代表***同工資相交換的***勞動的產品的價值,……因此,代表所能買到勞動的價值所包含的勞動的那些商品價值和用來購買或支配這一定勞動量的那些商品的價值,是不大相同的。”斯密有時把商品的價值量歸結為勞動時間,主張“客觀價值論”;也有時把形成價值的勞動看作勞動者對“安樂、自由與幸福”的犧牲,而不是把勞動看作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這樣對勞動價值論做出了主觀主義的解釋。斯密價值論多元性是造成價值論在不同的方向發展的根源。
李嘉圖混淆了作為勞動產品的商品之間的交換與資本與勞動***力***本身商品的交換的區別,價值論從商品之間交換向勞動力商品轉移時,出現了價值規律的例外和反常。“因為他***李嘉圖***始終是以在資本家和工人間分配的成品為前提,卻不去考查導致這一分配的中介過程——交換。”“李嘉圖對錶現在使用價值上的勞動和表現在交換價值上的勞動沒有加以應有的區別。……李嘉圖那裡,到處都把表現在使用價值上的勞動同表現交換價值的勞動混淆起來。”其他經濟學家,混淆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區別,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區別,價值與其獨立形式貨幣的區別,價值量與價值實體的區別,形成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認識。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馬克思把價值理論邏輯上的矛盾或認識上的錯誤的根源,同時指向了“商品的價值和商品特殊形式——勞動力價值的關係問題”,從深層次上發現:古典政治經濟學價值理論的混亂、不徹底、庸俗化等都與無法正確把握“商品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這一“共性與個性”的關係相關。商品價值與勞動力價值問題相互依託、相互參照,成為同一問題兩個方面,成為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內在結構。因此,馬克思從商品價值的共性和勞動力商品價值個性的辯證統一中,建立了勞動價值一元論,實現了勞動價值論的一場革命。只有從這一特定結構出發,才能理解勞動價值論的精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