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術論文的認識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預測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你又對學術論文了解多少呢?想深入認識學術論文的網友,可以看下面的文章!

  

  1、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預測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上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討論或學術刊物上發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檔案。

  2、學術論文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是衡量一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標誌。在學術論文撰寫中,選題與選材是頭等重要的問題。一篇學術論文的價值關鍵並不只在寫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於作者選擇了什麼課題,並在這個特定主題下選擇了什麼典型材料來表述研究成果。科學研究的實踐證明,只有選擇了有意義的課題,才有可能收到較好的研究成果,寫出較有價值的學術論文。所以學術論文的選題和選材,是研究工作開展前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

  3、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

  4、其分類如下:***1***按研究的學科,可將學術論文分為自然科學論文和社會科學論文。每類又可按各自的門類分下去。如社會科學論文,又可細分為文學、歷史、哲學、教育、政治等學科論文。***2***按研究的內容,可將學術論文分為理論研究論文和應用研究論文。理論研究,重在對各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應用研究,側重於如何將各學科的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術和生產技術,直接服務於社會。***3***按寫作目的,可將學術論文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交流性論文,目的只在於專業工作者進行學術探討,發表各家之言,以顯示各門學科發展的新態勢;考核性論文,目的在於檢驗學術水平,成為有關專業人員升遷晉級的重要依據。

  多媒體學術論文範文

  巧用多媒體技術

  摘 要: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也獲得了空前的飛速發展。在中小學的教育教學當中,越來越多地使用著多媒體技術,巧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當中的應用,使傳統的枯燥的沉悶的課堂變得異彩紛呈,從而加強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反之過於依賴多媒體技術、濫用泛用多媒體技術,會導致更差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小學語文教學、巧用、激發興趣、誤區

  一、語文教學的傳統現狀

  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傳統語文教學的諸多弊端也日益顯現:一是課堂教學容量小,授課效率低,這一點因貧困地區學生整體素質偏低和學習品質不高而表現得尤其突出。二是缺少生動的直觀性,課堂教學千篇一律,學生感到單調枯燥,不感興趣,收效不佳。三是語文知識的生成途徑單一,往往是“滿堂灌”、“一言堂”,缺少互動,無法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素質教育更是紙上談兵。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新的教育形勢下,若能根據素質教育和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實際出發,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現代教育資訊科技手段,定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育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進行創新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寫作慾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充分發揮以多媒體技術為主體的現代教育技術的獨特優勢,是順應了教育教學的發展要求。

  二、如何活用巧用多媒體技術,優化小學語文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我們廣大教師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能夠進一步開闊學習視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如何活用巧用多媒體技術,增強語文課堂教學實效呢?下面結合教學實踐粗談幾點體會,分享於同行:   1,創設情境,誘發想象,激發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想使學生成為學習的“樂之者”,使學生從心理上想學、愛學,學得投入,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視訊、動畫、課件等資源創設情境,使課文內容形象化,就會把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誘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突出重點、消化難點、提升效果。

  語文課堂教學要緊扣教材重點和難點進行,遠端教育資源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媒體展示中課件的應用能充公發揮多種媒體的整合功能,增強教學活動的互動功能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聲音、圖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氣氛,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引發學生的聯想,給學生展現一個更為廣闊、豐富的空間,給課堂注入活力。如古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體會。而錄影地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字是什麼意思?詩人為什麼採用此字呢?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影,畫面上:草木蔥籠,危峰兀立,山巒疊翠,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錄影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學生學習興趣極為濃厚,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雲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用。這樣就將抽象概括轉化為形象具體,使課文內容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絡,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

  3,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現主體

  陶行知說過:“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遠端教學資源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探究性,綜合性學習是實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如教古詩《望廬山瀑布》,教學第一句時,我播放配有優美音樂的錄影。學生邊聽、邊看、邊想。教師問:“如果你也來到這般景象中會有怎樣的感受?”學生們紛紛舉手,有的說:“香爐峰上團團霧氣,在陽光中,變成了紫色的雲霞,啊,多美的景象,我彷彿漫步在煙霧燎繞的仙境之中。”又如在讓學生領會三、四兩行詩境時,我關掉錄影聲音,讓學生邊看壯闊的瀑布,邊展開豐富的想象,我提問:“你覺得眼前的瀑布像什麼?”有的說:“這長長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揮舞的銀紗,美極了。”有的說:“瀑布從高高的山上奔騰而下,彷彿一條白色巨龍從天而降,”……這樣利用電教手段在教學中展示美的物件,學生從中體驗美,並積極地發現美,表達美。這樣的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所需知識的能力,並促使他們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

  三、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使用的誤區

  活用巧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給我們小學語文教學,帶來很多的優勢,但是當前也有存在一部分的使用誤區,不僅沒有優化教學,反而給學生帶來額外的負擔。導致更壞的結果。現結合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彙總,希望我們都能都加思考自己的方式方法,避免此類情況,用好用活多媒體技術。

  ***1***簡單地把多媒體作為黑板的替代品。上課時老師忙於播放、展示幻燈片等資料,既不深講,也突出不了重難點的板書。語文課近似於美術、音樂的欣賞課。使學生“只見機器不見師”,“只見畫面不見文”,所獲得的只是“轉瞬即逝”的影音雜燴,學生的語文素質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鍛鍊和提高。

  ***2***課件製作過於花哨,雜而不精。只重視課件的觀賞性,導致課件顏色眾多,背景過於複雜,極易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對畫面的欣賞上去,而忽視了對知識和能力的接收和培養。

  ***3***幻燈片顯示答案單一,課堂簡單化一。學生往往只盯著螢幕看問題,等待下面的答案顯示,因此影響、束縛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甚至根本不去動腦筋。

  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關係越來越密切,很大程度上改變著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給語文教學帶來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也使語文課堂顯得異彩紛呈,充滿了勃勃生機。但是,我們也應該理性地認識到,只有正確地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並恰如其分地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才能實現以媒傳知,以媒傳景,以媒傳情,才能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服務,併為其感官提供愉悅的刺激,才能發揮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於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

  參考文獻:

  [1] 王梅菊.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要求.文教資料,2006年9月中旬刊.

  [2] 郭寧寧編著.多媒體實用技術.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3] 張軍 多媒體教學的回顧與思考 電化教育研究 2004 10

  [4] 李冰等. 多媒體教學應用與教學改革創新[J].電化教育研究,200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