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出效績學術論文

  建立有效的財政支出績效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利於提高財政資金效益。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我國財政支出績效分析

  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財政支出政策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效的財政支出政策對實現政府職能、資源合理配置、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證社會公平實現和諧社會目標等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於相關理論和簡單的統計方法,從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影響進行分析,表明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說明提高財政支出績效的重要性和提高財政支出績效的方法。

  關鍵詞 財政支出;績效;經濟增長

  一、問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我國體制改革已走過29個年頭。29年的改革實踐表明,我國體制轉型的基本模式確立了政府在體制轉型和社會經濟發展中始終發揮主導作用的地位。而政府的主導地位又是通過相關財政金融政策經其執行機制體現出來的,其中財政政策的作用更為突出。在連續2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後。我國已經出現社會財富分佈懸殊的情況,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福利保障發展緩慢,術後顯失公正,經濟執行出效果不夠顯著上。不同財政支出規模下的政府在實現經濟專案和社會專案績效方面表現出差異。政府幹預本身也可能失效。許多人都意識到一味要求增加財政支出並不一定是醫治社會問題的良方,也不一定必然會增加社會福利。因此關鍵是怎樣才能在一定的財政支出規模下進行合理的支出制度安排,運用財政支出工具提高政府支出的績效,使經濟更有效率,更好地滿足社會公平目標的實現。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的公共財政框架逐步建立,“績效”思想才逐漸被財政界重視,但對支出績效的界定一直不清晰,缺乏全面的支出分析,理論基礎與定量研究不充足。這一系列問題成為制約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建立,實行財政支出改革的阻礙因素。因此理清財政支出績效的基本理論,對影響支出績效的原因進行理論梳理,提出大體的優化思路和初步的政策建議,為我國政府由經濟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過程中治理成本控制提供基礎的支援和建議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二、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方面的實證分析

  雖然有關財政支出績效方面的研究很多,且相關因素也很多,但因水平以及取其重要性,我僅從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的影響方面利用統計學以及計量經濟學方法進行分析。下面我將依據我國實際資料開展實證分析,探討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穩定性影響的重要性。

  1 資料和變數定義

  文中分析所擬採用的樣本取自我國1978-2006年29個年度的資料,資料來源於中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歷年***整理而得,樣本資料略。選擇的變數為財政支出***x***、國內生產總值***y***、人均資本存量***k***。

  2 實證分析

  ***1***ADF平穩性檢驗。由於直接對資料進行迴歸的話,很可能造成虛假迴歸的問題,從而影響我們分析的準確性,所以,在檢驗各變數的協整關係之前,先檢驗各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本文采取ADF單位根檢驗對GDP與財政支出進行單位根檢驗。EViews給出的時間序列y,x的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1,他們滿足構造協整方程組的必要條件。

  由檢驗的結果可以看出,由於1.384645大於5%,10%的數值,所以y變數不平穩,同理變數x一樣不平穩。經過一階差分可以發現y、x序列經一階差分之後變成平穩序列,所以這兩個序列都是一階單整序列

  ***2***協整檢驗及因果檢驗

  ①協整檢驗:雖然有些時間序列自身非平穩,但其某種線性組合卻平穩,這個線性組合反映了變數之間長期穩定的比例關係稱為協整關係。

  ②格蘭傑因果檢驗:經濟時間序列經常出現偽相關問題,即經濟意義表明幾乎沒有聯絡的序列卻可能出現較大的相關性,如計算全體高等院校年招收本科生人數與某市家庭計算機擁有量序列得到較大的正相關係數,實際卻毫無意義。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就是格蘭傑因果檢驗。格蘭傑因果關係檢驗法是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美國加洲大學著名計量經濟學家Granger於1969所定義的因果關係及其檢驗。Granger檢驗確定的是一個變數能否有助於預測另一個變數。例如對於兩個變數x、Y,如果x有助於預測變數Y,即根據Y的過去值對Y進行自迴歸時,如果再加上x的過去值。能顯著地增強迴歸的解釋能力,則稱x是Y的Granger成因:否則稱為非Granger成因。

  ③格蘭傑因果檢驗的前提條件是非平穩序列的線性組合必須具備協整性,因此要對GDP和財政支出之間進行協整檢驗,看彼此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係。對y、x的殘差項進行迴歸分析並對其殘差序列的單位根進行檢驗結果為表2。

  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由於-2.086552小於5%,10%的數值,所以殘差e變數平穩,即序列y、x之間存在協整關係。因此可以利用格蘭傑因果關係檢驗GDP與財政支出之間的因果關係。根據格蘭傑因果關係檢驗原理,運用E―Views軟體對1978-2006年的GDP和財政支出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為財政支出是GDP的格蘭傑成因。即財政支出是經濟增長穩定的一個原因。

  ***3***模型估計與檢驗

  我們可以用模型y=Akαxβ,考察財政支出總量對經濟增長的效應。對該模型取自然對數後線性化得到:lny=lnA+alnk+Blnx,其中y為GDP,k為人均資本存量,x為財政支出。繼續用Eviews軟體估計各個引數得到如下結果:

  lny=5.790633+0.451672×lnk+0.572282×1nx ***1***

  ***7.68***  ***7.09*** ***6.99***R2=0.988145

  方程的估計結果顯示,在1978-2006年這一經濟時期。財政支出總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顯著的,我國政府幹預經濟的能力和效果還是具有顯著的正向拉動效應的。結果顯示了彈性變化,財政支出每增長1%,使GDP增長0.57%。

  三、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在經濟總量和財政支出政策的巨集觀把握上,必須保持財政支出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適應性增長態勢,以使國家財政保持必要的巨集觀經濟調控彈性和對經濟增長的支援力度。立足於我國處於體制轉型的攻堅階段這個事實。在有限的財政資金下,政府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因此需確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財政支出結構的分析框架。

  1 優化財政支出績效的整體思路

  ***1***轉變政府職能,順利實現政府轉型。財政收入是政府職能的物質基礎,財政支出是政府行使職能的現實手段,政府職能的轉變必然影響財政支出的規模、結構與效率、效果。政府在改革中長期發揮著促進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但隨著改革的深入,傳統的弊端也日益顯露。

  ***2***配套推進財政轉型,實行公共財政。

  在逐步推進公共財政完善的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①構建完整的公共收入體系。優化稅制結構,適應國民經濟結構變化的需要。②優化公共支出體系。c.建立新公共財政管理體系。

  2 優化財政支出績效的對策

  ①規範財政支出範圍。首先,界定政府與市場的分工,改變政府以往的做法,轉變政府職能。其次,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間事權,並據此界定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範圍。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首先對行政管理經費實現總量控制和結構優化;其次,加大“三農”建設的投入;再次,加大社會保障支出的住處力度和實效;緊接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加大並優化對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最後,逐步優化在社會公共衛生、環境建設等領域的支出,促進和諧發展。③創新財政支出管理制度。遵循“3E”原則,以績效為核心,運用特定的指標體系、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法,對預算決策、配置、使用過程進行綜合評價,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支出管理擇優機制和綜合評價尺度。

  篇二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淺析

  摘要: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財政支出管理的重要內容,對於提高財政支出效益有著積極的作用。現階段我國財政收支規模一直呈快速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財政支出績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提高有限的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成了加強財政支出管理、改善財政支出現狀的關鍵。

  關鍵詞:財政支出;績效考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F812.2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110-02

  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原則和重要性

  1.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定義和目的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指運用科學、規範的績效評價方法,依據經濟、效率和效果的原則***3E原則***,對照統一的評價標準,對財政支出的過程和結果進行科學、客觀、公正的衡量比較和綜合評判,並通過評價找出決策和執行中的問題以及改進的方向。它是隨著公共支出管理理論的產生而產生,並伴隨著公共支出管理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從廣義上講,績效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統稱,不僅包含外部效果,也包含內在的努力程度,可以通過投入、過程、產出和結果來描述。

  建立有效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有利於提高財政資金效益。對財政支出的績效進行精準的評價,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計劃經濟體制下注重財政資金分配過程、忽視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問題,避免支出結構和規模的不合理性,使有限的財力切實發揮最大的作用。其次,有利於加強對財政部門權力的約束,強化財政執法監督。績效評價能夠從制度上形成一種激勵機制,調動各部門相關人員的積極性,促使財政管理方式的創新與變革,明確各自的職責,加強對財政的監督,實現“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再次,還有利於科學安排財政制度。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保證財政制度安排科學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前提條件,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可以及時發現財政制度在科學性、合理性方面存在的問題,為財政制度的完善不斷提供準確資訊,保證財政制度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2.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原則

  在構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時,可以堅持以下原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支出結果複雜繁瑣,單純使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極可能影響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全面性與特殊性相結合。財政支出涉及面廣、差異性大,績效表現也具有多樣性,在評價時既要從整個財政支出體系出發,考慮各種效益的全面性;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考慮不同類別支出產生的效益的特殊性。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財政支出評價體系需要根據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來制定和不斷調整,研究設計恰當的考核體系,保證可操作性、提高科學性。統一領導與分類管理相結合。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應由財政部與各級財政部門統一領導,同時根據考評物件的行業、專案等特點,實行分類管理,制定分類的績效評價辦法。

  二、目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一項複雜、龐大的工程,必須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來對工作的具體操作予以支撐,但目前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還存在很多問題,不能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與財政改革的客觀需要,嚴重阻礙了公共支出目標的實現。

  1.規範科學的指標體系未構建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就是要通過績效指標衡量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從而編制與各部門、各專案相適應的預算。因此,必須要有科學的指標體系和標準作為衡量標準,才能保證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順利開展。目前,我國財政支出有關部門的專案支出績效評價指標設定缺乏嚴密的資料分析,強調規模和層級管理,忽視資金的使用效率的追蹤評價,呈現平面化和單一性的特點,不能滿足從不同層面、不同支出性質等方面進行綜合、立體評價的要求。

  2.缺乏統一的法律保障

  我國實現依法治國,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援能夠為各項工作的開展保駕護航。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也必須得到立法的支援,予以制度化、規範化。雖然我國每年都開展各種形式的績效監督與評價活動,比如,由多個部門組成的聯合檢查組對財政支出專案進行評價和考核,並提出過要進行全過程績效評價工作的建議,但迄今尚未出臺全國統一的有關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法律法規,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缺乏法律約束和制度保障,各地開展的績效評價工作,主要依靠各級財政部門制定的各類具體財政資金的績效評價辦法,主觀隨意性大,不可避免出現違背法律、法規的違法行為,影響了財政支出管理的效果。

  3.沒有明確的管理機構

  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主要分散在政府各管理部門進行,沒有建立一個有權威性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綜合管理機構,對全國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予以規範和指導,巨集觀調控效能差。而各部門進行具體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標準不統一,指標、方法和組織程式差異大,使得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結果差異大,缺乏可比性,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性得不到保證,無法從整體上對財政資金進行高效的配置,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4.支出績效評價內容不完整

  由於缺乏科學、規範的指導,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內容極不完整,無法滿足財政支出績效管理的要求。一是受集權思想的影響,有關部門進行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較為呆板,盲目服從上級指示,靈活主動性差,關注的重點往往是專案支出行為是否符合現行財務政策和國家有關規定,忽視專案的效益評價,帶有明顯的審計特徵。二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被簡單地理解為巧妙籌錢、合理用錢,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專案投資的前期稽核和效益評價被忽略,更不用說專案對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影響,使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無法為政府巨集觀決策服務。

  5.評價結果缺乏約束力

  沒有明確的管理機構,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使得財政支出進行評價的開展動力不足,管理層重視程度不夠,對財政資金支出專案中的成效、存在問題與相關責任,以及對專案執行過程中的各環節責任人的職責並沒有直接的約束,而且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結果只是作為各有關部門專案建設檔案儲存,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流於形式,使得支出效果公示的信賴度大大下降,極大地影響了專案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權威性,給日後的財政收支工作帶來不利影響,制約著專案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深入開展,甚至影響整個巨集觀經濟的調控能力。

  三、改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策略

  1.建立科學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2005年5 月,財政部在全面協調部內各司局績效考評工作的基礎上,出臺了《中央部門預算支出績效考評管理辦法》,為全國財政資金績效考評工作提供了統一的指導性檔案。具體來說指標體系的構建應在堅持相關性原則、經濟性原則、可比性原則以及重要性原則的基礎上,遵循財政支出活動投入―過程―產出―效果的邏輯關係,參照國際和國內公認的標準,進行嚴密科學的分析,形成立體型、多層次的指標體系,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開展做好準備工作。

  2.完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各項法律和制度

  目前建立和完善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制度體系應該是首當其衝的任務,應建立一系列制度規範和相關法律規定,對全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規則、工作程式、組織方式及結果應用等進行清晰的法律界定,明確相關行為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提高績效評價工作的權威性,使各項工作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另外還要建立完備的相關法律保障制度,配套措施的建設到位,避免財政管理部門孤軍奮戰的窘境,為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創造良好的實施環境,全力保證績效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

  3.成立專門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機構

  為了使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真正發揮作用,應該在財政部門建立專門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機構,作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執行主體,對本級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實施統一管理,協調財政、統計、審計、人事等多個部門的協作和配合,儘量實現相關工作的同步開展,以及時獲取評價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資訊,取得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最大效用。另外,為避免集權引起的權力爭奪和效率低下,還應該大力引入中介機構和社會公眾參與績效評價工作,這樣既可以加強整個財政支出管理活動的監督和控制,又能夠提高評價工作效率、質量和公正性,有效地促進財政收支目標的實現。

  4.建立績效預算,擴大績效評價範圍

  績效預算是以目標為導向, 以業績評價為核心的預算模式,它具有權利與責任對等、激勵與約束並重、成本與效益融合、預算與績效掛鉤等特點,實行績效預算能夠有效的發揮內控功能,克服以往績效評價模式重視產出而忽視效益的考核與評價的問題,實現財政資金效益最大化。同時,應借鑑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結合我國財政支出使用和管理實際,採用現代資訊管理技術,建立適合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需要的資訊資料庫和資訊處理系統,擴大績效評價的範圍,使各項支出工作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監督和控制,全方位、多層次的保證財政支出的效益。

  5.強化績效評價工作結果的約束力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結果是對財政支出效益的總結,是評價各部門、各責任人工作的有力證據,對整個財政支出管理工作的改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將績效評價結果應直接納入人民代表大會對預算執行情況的稽核程式,作為財政資訊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和提高財政支出效率提供強有力的資訊支援;並將之及時公佈於相關部門和各工作人員,提高其改善工作的積極性和警惕性,推動整個財政支出管理工作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