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學學術論文

  財政學***英文名稱:Public Finance Program***:是以研究國家為主體的財政分配關係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二級經濟學科,是財政學專業基礎理論學科。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高校《財政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提要] 本文簡單介紹財政學課程特點,分析財政學在教材、教學內容和組織方式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從規範教材、改善教學方式、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提高財政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財政學;公共財政;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3月7日

  一、高校財政學課程特點分析

  財政學是經濟類專業和管理類專業必修課程之一,其以西方經濟理論為基礎,圍繞政府收入和支出進行研究,是一門側重於巨集觀分析的理論課程。財政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探索政府行為對整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國內財政學的課程體系和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部分,對學生有如下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即基礎理論部分,要求學生了解財政學的基本理論,掌握財政的含義和財政職能,理解“公共財政”的含義;第二部分即財政支出部分,重點圍繞政府支出規模、結構和效率進行學習,學生應該會分析經常性支出、資本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的內容;第三部分即財政收入部分,重點要求學生掌握稅收方面的內容,包括計算以及評價我國稅收制度;瞭解我國國債內容;第四部分即國家預算和預算管理體制。學生應該瞭解我國政府預算的基本內容,掌握分稅制的預算管理體制;第五部分即財政政策部分,重點在於要求學生會應用財政工具分析實際經濟問題。國內大多數教材都是圍繞這五個大方面展開分析。學習財政學對於本科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專業綜合素質的提高,對於學生經濟思維模式的擴散和現實社會問題的認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財政學教學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財政學教材上存在的問題。首先,財政學沒有權威、科學和規範的教材,各高校、各出版社都有不同的財政學教材,種類繁多。各高校使用較多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陳共主編的《財政學》,但是這本教材從適用範圍上標明既適合於財政學專業學生也適用於各財經類專業以及工商管理類專業,由於其適合不同的專業學習,所以其內容體系相對全面,通俗易懂;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相對來講重點不突出,且專業性不強;這就要求教師針對不同專業學生有區別有選擇的進行教學。有些新教師由於對財政體系掌握不透徹,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針對本專業的特點,只能所有專業同一標準,同一內容,同樣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不同專業的學生也不能有重點的學習;其次,財政學的很多內容不符合財經類專業學生的實際需要。隨著經濟學的發展,西方財政學理論融合了制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等多種經濟學理論。特別是公共選擇理論的發展,拓展了財政學的研究範圍。改革開放以來,新情況和新問題的出現,要求政府職能也進行一定的調整,更多側重於“公共財政”分析。但是,國內大多財政學教材內容變化不大,沒有反映出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變化和政府職能的調整。有些教材上適用的資料還停留在1995年,顯然已經無法反映任何經濟現象,更談不上對實際的指導意義。有些教材在再版的過程中,也未能對不符合現實的內容進行調整。如,如何利用公共選擇理論約束政府行為,減少一系列尋租行為,也應該列入教材,體現理論的實際指導性。

  ***二***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方式上的問題。從教學內容來看,目前財政學在教學過程當中重理論、輕實踐。很多教師照本宣科,沒有和實際的任何聯絡,也很少利用財政理論去分析現實問題,忽視了財政和實際政府工作的聯絡性。事實上,政府的重要工作會議內容就存在很多和財政理論的契合點,類似每年的“中央一號”檔案以及每年召開的兩會,財政預算、“三農”等問題都有涉及,也是我們應該去關注的焦點;關注這些問題對於我們理解為何我國行政管理費居高不下,為何政府要加大“三農”投入,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利用書本知識從財政角度分析實際問題,這樣才能夠吸引學生的關注,提高其學習興趣。

  從教學組織形式上看,一般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記,考試考筆記,在一次課100分鐘的時間內,很難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採用多媒體教學的老師,也沒有很好地發揮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仍然是以“自我”為中心,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老師將教學內容一版版的輸出,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沒有任何形象化的教學手段,唯一的變化就是將板書變為播放幻燈片;有些老師幻燈片播放速度過快,資訊量又較大,學生在課題上根本來不及消化和吸收,整個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性。這種教學方式的結果就是,學生感覺課程枯燥乏味,越來越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深度也不夠,經常是一知半解,只能在最後考試時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而且,有可能會出現學生逃課,以及上課睡覺等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學生上課不聽,出勤率低,也會直接影響教師授課的心情,進而影響到教學效果,這是一種惡性迴圈的現象。所以,要提高教學效果,需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方式上同時更新。

  三、解決財政學教學問題的途徑

  ***一***規範教材。作為一門重要的理論基礎課,無論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都離不開一本規範、統一的財政學教材,教材的好壞也直接關係到財政學的教學效果;所以,有必要結合公共財政理論,考慮各專業學科特點,體現不同專業差異化的需求,有重點的制定教材。

  教材內容設定上要體現中國國情,考慮到我國政治體制的調整對政府職能的影響,我國政府職能除了有傳統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活動外,還應該增加國有財產管理這一重要內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以來,牽涉土地佔用的問題比較多,如何有效管理國有財產成為國家重要的職能。同時要與國際接軌,在教材內容上體現福利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重要經濟理論的發展,利用公共選擇理論的相關內容分析財政問題,充實現代財政學的理論內容。

  ***二***探索財政學多樣化教學方式

  1、西方經濟學分析方法。西方經濟學理論是財政學的基礎,財政學在教學過程中離不開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比如,在公共物品定價方式中,除了有二部定價法、負荷定價法等,還有一些重要的經濟分析工具,如平均成本定價法、邊際成本定價法,這些定價方式在講解過程中離不開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價格理論。再比如公共選擇理論,也是將經濟理論應用於政治程式和活動的例子,以經濟學最基本的“經濟人”假定用於研究選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員們的行為,在承認其“經濟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藉助行政和法律手段約束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另外,在稅收當中講述稅收的經濟效益時,也是藉助於消費理論中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政府徵稅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以及消費者收入的變動,自然會產生所謂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是教授財政學的基礎。   2、案例教學法。財政學是一門偏重理論的巨集觀基礎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單獨講理論,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能夠讓學生融入課堂,參與討論的重要方式。案例教學法起源於20世紀初期,有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首次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合理應用案例,則教學效果會有很大提升,學生也能將理論和實際聯絡起來。案例教學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如案例討論、專題辯論、穿插案例教學等;對於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如一國所得稅率如何制定,到底是直線上升還是拋物線型更好一些,可以採用學生分組討論的方式,學生可以在課前查閱資料,在討論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理論。對於一些加深瞭解和記憶的內容,可以採用一般展示案例教學,藉助多媒體教學的便利,放一些有代表性的視訊,幫助學生加深瞭解。當然,選取案例要有時代性,如在講到一國國債發行規模和限度問題上,讓學生首先了解基本的國債理論;其次,結合歐洲債務危機情況,選取有代表性的國家希臘,重點講述其發生債務危機的原因,分析對整個歐洲經濟的影響。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查資料瞭解我國目前債務負擔率以及赤字率等基本指標,分析我國債務狀況。案例教學法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結合案例分析實際經濟問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3、針對不同專業“差異化”教學。財政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針對不同專業的教學特點,有重點、有區別的進行教學。對高校非財政專業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針對各個專業選擇重點內容,如對於國際貿易專業,應該重點講解國內稅收理論知識,關於商品稅、所得稅具體知識,以及如何評價我國現行稅收制度;而對於國際稅收則不作為重點,因為該專業要系統學習國際貿易以及海關實務等牽涉到國際稅收的課程,而其他專業課程又不涉及國內稅收內容。對於財稅專業的學生,後續還有很多專業的財政課程要進行學習,在進行講解的過程中重點放在財政基本理論,圍繞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講解,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財政分析能力,能夠將理論和實際聯絡起來,加強理論知識的掌握。所以,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需要有區別地進行教學,才能夠提高學生的財政知識。

  4、計量經濟學在財政學教學中的應用。計量經濟工具的發展,直接促進了財政學實證研究的發展。自20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計量經濟學軟體的開發和應用,推動了財政學的發展,並廣泛應用於財政收入規模、財政支出規模以及財政分權、財政政策等領域。現實經濟問題紛繁複雜,各因素之間相互影響,要藉助計量經濟模型檢驗對模型具有顯著影響的因子。財政學權威期刊“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宗旨就在於鼓勵應用計量工具的原創性論文。在現代財政學研究領域,實證計量分析方法被大量使用。比如,在分析影響一國財政收入規模大小的因素中,很重要的就是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現實證明一般情況下,發達國家財政收入規模都要高於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規模又會高於落後國家。要證明經濟發展水平和一國財政收入規模大小之間的關係,就可以藉助最簡單的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簡單的量化分析方法能夠豐富財政學教學內容,又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的認識水平。

  ***三***改變財政學成績考核方式。在財政學考核中要避免以期末一次卷面考試作為學生最終分數的考核方式,根據各專業學科特點設計更加合理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將平時學習以及參與程度也考慮進去。作為巨集觀理論課程,考核時要儘量減少客觀試題,增加能夠發散學生思維,聯絡學生學習內容的擴散性思考題;要圍繞財政學所涉及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等能力培養展開。設計出更加公平合理的評分標準,在佈置作業時也要儘量能夠將財政理論和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調動學生課下查詢資料的積極性,這樣的作業也可以作為考核的參考依據。做到既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又能夠對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給予客觀、公正評價。

  總之,財政學作為一門重要的理論基礎課程,其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結合教材、教學組織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改進。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財政學教學改革的突破。

  主要參考文獻:

  [1]張馨.當代財政與財政學主流[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高玉強,張磊.財政學的跨學科屬性及教學方法多樣性芻議[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1.

  [3]湯鳳林,邱向寧.財政學課程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J].財會月刊,2010.5.

  [4]萬玉勤.對財政學課程教學的思考[J].山西財稅,2013.7.

  篇二

  《財政學》教學方法創新研究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階表現形式。創新在現代化的今天,在各個領域都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作為立國之本的教育,創新所扮演的角色則更加重要。

  一、《財政學》教學方法創新需求分析

  ***一***教學方法創新與教學質量的關係

  良好的教學質量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核心保障手段。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生源條件、師資條件、硬體條件、教學手段、班容量大小等等。其中,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①,教學方法和手段則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指標。而教學方法的創新是豐富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水平、實現教學目標、提升和改進教學質量的優質選擇。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各種創新思潮的湧現,學生的思維愈發活躍,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複合化,人才培養目標也更加多元化;而伴隨著高校招生規模和範圍不斷在擴大,學校的班容量隨之增加,使學校的教學資源也彰顯出不足,因此,學校和教師需要與時俱進,不僅調整教學的內容,在教學方法上也應不斷改進與創新,以適應教學環境的千變萬化,從而保證並提高教學質量。

  ***二***《財政學》課程特點

  《財政學》是高等財經類院校財政專業的主幹課,也是財經類各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跨經濟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性較強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參與部分資源配置而進行的財政收支活動及其經濟社會影響的學科。通過基本理論知識的傳授,以培養學生運用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和能力,是一門理論與實際運用緊密相關的應用性學科。

  1. 理論化程度高。財政學理論體系完整,主要闡述財政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管理技能,講授公共財政的基本原理、公共財政支出、公共財政收入、公共財政制度和財政的巨集觀調控。財政學內容較為抽象,定性分析內容較多,涉及面較廣。學生需具備較為紮實的理論功底,並以這些基本理論作為判斷依據和標準,才能較好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 實際應用性強。財政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裡面包含有大量的公共管理學的內容,決定了《財政學》課程不單單要注重理論的灌輸與傳授,還需注重學生分析現實問題能力的培養。鍛鍊學生通過大量的經濟社會活動現象來探究其深層次的財政原因,再運用已掌握的財政理論,探究具體形勢,進行深入剖析,儘快尋找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從而實現“實踐驗證理論”的課程目標,培養出理論與實踐能力均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二、《財政學》教學方法創新惰性分析

  無論是施教者還是受教者,都能夠認識到教學方法創新對於整個教學過程具有顯而易見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學方法創新的動力和成果卻與其重要程度難以匹配,尤其對於《財政學》課程,教學方法長期處於一種“穩定”的“傳統”灌輸模式,究其原因,教學方法創新具有惰性阻礙。

  ***一***政策制度的不協調

  1. 工作量難以統計。當前授課教師課時費的發放、職稱的評定都以工作量為計量標準,而工作量的統計與計算中難以將課外工作量計算其中。因此,工作量的統計其實質上多以課時為基本統計依據和標準。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則需要較大的精力投入,而這種投入無法較為充分地在工作量上予以體現,這從制度安排上不具有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創新的激勵性。

  2. 課堂評價不夠全面。一般院校課堂評價體系多是注重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完整性、邏輯性,且版本完全統一,難以體現不同課程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對教學方法的評價設計更是粗糙簡單,更多注重的是形式,而非效果。例如,教學方法中對於多媒體的使用,多媒體只是一個教學方法多元化的簡單平臺,並非所有的課程內容都適合使用多媒體,也並非講義做成PPT就是多媒體的良好運用。但評價體系中,只是簡單地詢問“有沒有使用”,對於具體的使用情況、效果、程度等內容沒有更為詳盡的指標設計。這種評價指標的設計容易造成根據指標而設定和選擇教學方法的“功利性”後果,老師們為了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不是為了豐富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而使用多媒體,只是簡單地將紙質講義變成了電子講義,並沒有充分發揮出媒體教學方法的多功能作用。

  3. 創新服務環境不佳。創新往往需要打破常規,教學方法的創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這樣的特點,但這卻與規範性管理的模式背道而馳,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成本;而嚴格規範的教學管理模式,對於教學方法的創新本身就是一種限制。如何找尋到創新與管理的最佳契合點,則需要重新劃定管理範圍,自上而下適度放權。但當前一般院校對於課堂教學的要求較為嚴格,且具有更加嚴格化的趨勢,例如課堂教學形式的變化、授課地點的更改、授課時間的轉換等等都需要逐級審批,這些都大大提高了實現教學方法多元化的成本,抑制了教學方法的創新。

  ***二***教師創新動力不足

  在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過程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具有較大的引導甚至決定性的作用。但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卻難以積極主動地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學方法的創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財力,但改革的結果卻存在失敗的風險,不是所有的教學方法改革都會得到良好的效果和認可。而風險的承擔卻基本上全由教師個人承擔,在衡量利弊得失之後,教師對教學方法創新缺乏動力,寧願採用保守、傳統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雖然當前已經大大提高教學在整個教學管理體系中的比重,但各種指標體系還不完善,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教師的付出無法得到相應的回報,進一步打擊了教師創新的積極性。再者,教學方法的創新需要多元化的內容,不單單要求教師要熟悉所授課程的內容及特點,還需要教師瞭解一些網路技術手段、掌握大學生心理學知識、利用各種人脈資源,而這些都大大增加了教師教學方法創新的成本和門檻。

  ***三***學生積極性不高

  長期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眾多的學生已然習慣“填鴨式”教學方式,也讓更多的學生認為老師講的越多越好,越詳細越好。在當前專業課學時基本固定甚至越來越壓縮的背景下,難以實現教學方法的豐富多彩與課程資訊量最大化的雙料保證。權衡利弊,學生們則更加註重課程資訊量的大小,更願意學到豐富的知識,而非更在乎學知識的形式。此外,隨著 網路的發達,學生也更加清楚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多元化往往伴隨著他們功課量的增加和課餘時間的減少。對此,他們具有自然地牴觸反應。例如,“啟發式”教學推行了多年,相對於“注入式”教學,更注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從而鼓勵和鍛鍊思維的擴散,其教學方法優勢明顯。但在高校的一般課堂教學中,仍舊是以注入式為主,以啟發式為輔,啟發式教學仍主要停留在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和初步探索層面,這與學生配合不積極有很大的關係。

  三、《 財政學》教學方法的創新

  根據《財政學》自身的獨特性,教學過程中應強調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因而應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通過正確引導學生思維過程中的矛盾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②,一切教學都以學生主動學習為核心。

  ***一***改變單位學習主體模式

  由於種種原因,財政學課程多是採取大班授課的方式,一般的課堂多為100~200人,班容量較大,對於教學方法多元化的開展構成了極大的阻礙,基於當前近期內無法改變的大班授課現狀,財政學教學應改變過去傳統的以“個人”為單位學習主體的模式,變為“組”+“個人”的模式。即變“雙層”教學為“三層”教學,以“組”作為單位學習主體,以“個人”為輔助學習主體***見圖1、圖2***。提高學生自主、自治的能力,既有利於團隊精神的培養,又有利於個人價值精神的塑造。

  財政學課程的理論與 實踐結合程度較高,為了便於學生選課,在選課環節的課程簡介中,對於“組”的基本要求就應提前做出簡要介紹。並於學期初,根據班級學生的選課情況,要求學生自發形成“專案組”,確定各專案組負責人。形成“任課教師 管理各小組,各小組學生自治”的教學管理模式,將教師從大班教學的繁雜事務性教學 工作中解放出來。

  ***二***豐富教學形式

  打破教師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從“幕前”轉為“幕後”,學生從“群眾”轉為“演員”。大學的課堂就像是一個小舞臺,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更像是“導演”。而學生們則承擔著“舞臺”上的各種角色,既要遵循教材“劇本”的脈絡,又要打破常規進行“自我創作”。即學生的學習不再是現成知識的儲存和提取,更應該是問題的探索。因此,“善於發現問題是關鍵”,尤其對於大學 教育而言,“發現問題”“發現高質量的問題”,顯得更為重要。

  1. 案例教學方法。以組作為此教學方法的單位,充分運用學生的課餘時間,藉助網路課堂平臺開展案例閱讀與小組討論,將課堂延伸化。其中,對課堂辯論環節需專門安排課時,課堂辯論以組為單位進行觀點的闡述、交流。根據財政學教學內容,教師可在一學期內 組織安排1~3個案例進行案例教學。一般案例教學包括以下兩種型別:***1***問題評審型。對已經實施的政策,可篩選提供中外財政制度、財政政策,或當前財政 熱點問題基本資料,讓同學們自行進一步查詢和分析資料,分組討論和評價。***2***分析決策型。結合財政熱點問題,選擇 社會上還懸而未決的財政問題,鼓勵各小組通過討論分析提出決策方案由全班同學共同投票選出最優方案,並適當給予獎勵***見圖3***。

  為了能夠提高案例教學的教學質量,在案例教學方面,教師們也可組建相關團隊,利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蒐集、整理並編寫案例庫,以便教學之用。

  2. 課堂討論教學方法。有 計劃地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財稅工作部門的領導,到學校進行 專題講演和交流,使學生接觸財政學界不同的學術觀點和流派,瞭解財政理論研究的前沿問題以及財稅改革的程序、熱點和難點,加深對財政理論和實際問題的認識。在財政學的計劃課時中,在講座的基礎上,安排2~3個課時,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以撰寫小 論文的方式,促使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和思考,鍛鍊理論分析、科學研究和文字表達能力。一般要求財政學專業學生撰寫1~2篇3 000字左右的小論文,教師對每篇論文均要進行審閱並寫出評語。充分考慮教師審閱論文的工作量,此教學方法可根據財政學教學內容及學院、學校講座安排,一學期組織一次。

  3. 專案***專題***教學方法。根據財政學課程內容,對財政學中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將財政學分為若干模組、專案、專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教師引導為輔助,充分發揮教師的“解惑”作用。其中,內容較為晦澀難懂的部分,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提問,教師答疑為輔;對於內容較為淺顯的部分,教師可以抽調部分內容,佈置給學生,由各學習小組“認購”教授內容,根據教師提出的教學要求自行組織安排教學具體環節,由學生來進行講解,教師點評。

  對於財政學課程內容中實踐性較強的內容,將專案***專題***教學方法與實踐教學方法結合起來,實現培養目標。

  4. 實踐教學方法。***1***社會調研。在課堂教學中,教育學生如何跟蹤財經熱點問題,並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社會調查、專題社會調研。每學期設定幾個備選調研主題,各小組根據小組成員的興趣愛好及教師的安排部署選擇調研主題,教師以指導性為主,協助各小組設計調查問卷、發放調查問卷,並要求各小組將所調研的資料進行資料 統計分析,出具調研 報告。***2***模擬實驗。財政學課程中增加實驗環節。將各公共管理部門進行財政管理的實際操作流程引入到實驗室進行模擬模擬操作,包括政府預算模擬流程實驗、政府採購實務操作、稅務稽查模擬實驗、政府 會計模擬等實驗。在實驗課的設計中,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選擇實驗課開課模式。例如,對財政和 稅收專業的同學,財政實驗課程

  的實用性較高,因此可將財政學課程實驗內容分散到政府預算、政府會計、中國稅制等課程中開展,增加各課程的實驗比重。而對非財政專業的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同學,由於他們不重點開設財政學科具體課程,且實用性要求相對而言沒有那麼高,可在財政學課程中設計8~17個課時的實驗內容即可。

  5. 網路教學方法。對於財政學的網路教學的採用,雖然眾高校已經構建了類似於Blackboard的網路教學平臺,但由於網路的不穩定性、無線網鋪設的侷限性、學生電腦的非完全普及性。對於此種教學方法的使用需採取循序漸進的模式,鼓勵教師、引導學生使用網路平臺,進行通知的下達、作業的佈置、資料的共享、觀點的討論、問題的解答、小組的管理等等一系列網路教學的內容,讓平臺真正發揮作用。

  四、《財政學》成績評價體系創新

  在大班授課的教學背景下,選擇以“小組”+“個人”作為教學物件模式,其課程的成績評定方式也相應作出調整***見圖4***。

  ***一***小組成績評定

  以組作為課程學習的單位,並按組進行成績評定。組的規模由教師設定,但組的具體人員構成,則由學生自行安排,教師不做干預。適用於案例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方法、專案教學方法。由於期末最終成績通過個人成績體現,為了公平起見,教師對於小組成績評定採取教師評定與小組評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即教師對各小組進行成績評定,只針對小組打分,不針對單個同學打分;而小組自行對組員進行成績評定,最終形成各組員的最後成績,以減少個別同學“免費搭車”現象的發生。

  小組成績=教師評定成績

  各小組成員***單個學生***成績=小組成績×50%+小組內評成績×50%

  ***二***個人成績評定

  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並非所有環節都完全通過小組的形式實現,所以對於考勤情況、課堂討論情況、課堂發言情況、日常學習態度、作業完成以及最終的基礎理論考試等內容。教師還需針對單個學生進行小論文、試卷的成績評定。一般適用於專案教學方法、課堂討論教學方法等。

  ***三***總成績評定

  最終每個學生財政學課程的總成績,則由教師根據一學期的學習任務以及組織的具體教學模式進行選擇性的安排,主體上遵循小組與個人各佔50%,理論與實踐各佔50%的評定原則,靈活掌握。但無論採取哪種評定方式,都需學期初將評定標準告知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