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申奧成功的意義
當巴赫主席念出“Beijing”的那一刻,我們又收穫了一場意料之中的成功。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權現在屬於了中國,屬於北京和張家口。
14年之後的另一個7月,中國、北京又和奧運會走到了一起,網路上、媒體上自然也是歡騰一片。只不過習慣了成功的我們,似乎再難見到2001年萬人歡騰的場面。
在國人的心中,奧運會是屬於夏日的盛典。人們習慣了炎炎夏日的時候,一遍又一遍地從賽場上傳來勝利的訊息。寒冷的冬天啊,咱們還是安靜地守護著暖爐過吧……
但我們仍然渴望在冬天也以奧運的名義瘋狂一把。對於我們,對於中國,冬奧會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冬奧會和夏奧會的差距如此之大,想來還是可以理解的。
在1924年之前的奧運會歷史上,只有少數的幾個歐美國家開展了冰雪專案。
那個時候,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冰雪專案就是奧運會的累贅:它們會讓奧運會的週期變長,它們會耗費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最重要的是——只有幾個國家在玩,沒意思。直到1924年,冬奧會才單獨區分開來,直到1992年,冬奧會才與夏奧會錯開時間。
在那個開奧運會並不會帶來巨大經濟收益的時代,這場盛會就像少數人的狂歡。而彼時的中國,更是處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冰雪運動?民間當遊戲玩玩就好……從冬奧會誕生伊始,到最終參賽,中國人一等就是56年。
幾乎三代人的跨度,讓我們在冰雪世界裡,已經落後歐美國家太多。追逐的步伐剛剛邁出,就已經累得我們氣喘吁吁了。
1980年,中國第一次帶出代表團參加冬奧會。一共28人的隊伍來到美國參與18項賽事的爭奪,但一無所獲。
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苦等12年的中國代表團,終於在這屆冬奧會上拿到了第一塊獎牌。速滑女將葉喬波成為了創造歷史的英雄,在比賽中帶傷上陣,頑強拼搏,奪得500米和1000米兩項速滑的銀牌,她掛著冰刀去,坐著輪椅凱旋,成為了當時人們津津樂道的佳話。
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奧會,第一枚金牌姍姍來遲。2月16日,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決賽中,中國隊的楊揚擊敗了保加利亞的葉夫根尼亞-拉達諾娃和隊友王春露,奪取了冠軍,為中國獲得了第一枚冬奧會金牌,實現了中國冬奧金牌零的突破。
只不過啊,這些榮譽,都來得太慢了。
當中國體育人在冬奧會上一步一個腳印,一屆一個里程碑時,他們卻沒有那麼多的喝彩,沒有那麼多的關注。花樣滑冰?短道速滑?高山速降?冰壺?
當中國人的視野極力地向著主流世界眺望的時候,為冬季專案都奮鬥的人的每一步,邁出的都是那樣的困難。
早就習慣了勝利的中國人來說,冰冷雪白的冬奧會,衝擊力實在是有些小。沒有頻傳的捷報,沒有金牌榜領跑的威武。冬奧會對於中國人來說微不足道,只不過是每隔四年在電視上的固定節目而已。
如果讓中國的體育人來發言:冬奧會,是最苦情的陪伴。
以至於到最後成功的那一刻,我們甚至不知道:當我們歡呼的時候,我們到底在慶祝什麼?
所以直到冬奧會申奧最後階段的那一週,人們才集中地開始關注冬奧會的一舉一動;直到做最後陳述的那段時間,微博上關於冬奧會的話題也不過3900萬,還比不過5000萬話題量的2015ChinaJoy。
最後這一天,冬奧會終於成為了人們話題的主角,卻意外地又成為人們秀愛國的標籤。
我們終於又可以名正言順地以世界盛會的名義,來關注這群一直在默默努力,而幾乎無人問津的冬奧體育人以及他們鍾愛的專案。
或許對於中國體育來說,這已經足夠。2022年,咱們讓世界看到更美的中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