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意義及影響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日曆上的一個鮮明特色,相信這在其他的國家的日曆上是見不到的。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可能非常新奇,但是對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說卻很平常。那麼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意義是什麼呢?本文是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意義,24節氣申遺成功的影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意義

>

  農曆二十四節氣,將天文、物候、農事、民俗完美結合,千百年來一直被我國人民所沿用。尤其在追求“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力求建設美麗中國的今天,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古老智慧深有價值。這一鐫刻著農耕文明印記、跳動著傳統文化之脈的精神符碼,不久前踏上了申遺之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人類創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勞動的結晶。對一個民族來說,非遺是珍貴的傳統文化記憶和精神血脈的延續;對於整個人類而言,是滋養心靈的精神家園。申遺,即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申請加入世界遺產這個具體的非遺保護行為。

  那麼二十四節氣申遺有何意義呢?其實,申遺是一種手段,是傳統文化研究與保護的索引。非遺潛藏於經史子集,也存在於傳統倫理道德,更紮根於偉大的民族精神,在重視加強傳統文化調研與保護的今天,非遺更是我們的重要“索引”和寶貴財富。讓非遺面向未來,是傳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樣性和持續性發展的需要。

  申遺成功,有助於擴大非遺影響力,增強非遺保護力度,但還需小心重申遺、輕保護:申遺,說到底,不是為了加入聯合國非遺名錄或名冊,而是為了提高人們對文化遺產的重視,為了更好地傳承其蘊含的文化傳統。在我國非遺保護的道路上,申遺是值得記取的精彩華章,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積累、不斷探索的傳統文化保護經驗。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節氣歌》,祖祖輩輩流傳,正是這樣的點滴傳承,傳遞著非遺保護的實踐訴求,通過喚起一代代年輕人的文化自覺,從而漸漸確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二十四節氣申遺,是為了面向未來的傳承文化傳統,也是為中國當代文化的創新與世界文明的發展提供動力。

  二十四節氣申遺

  現代化似乎就是一個取消時間和空間的程序。空調竊取了人們對四季切身的體驗,我們在寒冬臘月裡躲進溫室,在烈日炎炎中吹著冷氣。而冰箱也打破了食物的地域限制,我們可以在冬天的北方大地上吃著反季節的熱帶水果。那麼傳統農耕文明遺留下來的“節氣與飲食”的文化傳統,在今天高速城市化的中國似乎早已失去了其功能性,僅僅淪為了中產階級的生活美學或公曆日期上的附註。

  “幾百年後,當人類文明步入了一個新階段,技術可以完全控制氣候,我們就像是生活在膠囊中一樣四季如春,而我們吃的食物會完全按照營養需求比例配置。那時的人類在立春意識到要吃春餅,在除夕吃餃子的時候,習俗就變成了人類關於自身文化連續性與情感性的聯絡”,中國民俗學會會長朝戈金說,“如果因為無用,就把這些連續性剪斷,那麼人類將變成多麼無趣的生物——感受不到春夏秋冬,每天吃著一樣的按照營養需求配置的食物。傳統習俗的存續,對於人作為人,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種意義非常深遠。”

  2016年11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農耕時代的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二十四節氣便是古人按照天文、物候、氣象將一個太陽年進行週期劃分,據此來安排自己的生產和生活。它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留下來的一套時間認知體系,它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在中國民俗學會成立的申遺代表團從會議召開地點衣索比亞返回後,在中國社科院民俗學會召開了關於“二十四節氣保護”的專家座談會。

>>>點選下一頁閱讀更多關於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