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科技論文範文

  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當今社會,環保意義深遠,它關係到我們的下一代能否擁有真正的綠色家園。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環保滲透 綠色先行

  [內容摘要]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當今社會,環保教育意義深遠,它關係到我們的下一代能否擁有真正的綠色家園。環保教育應從小抓起,基於幼兒的年齡特點,應通過遊戲的方式,寓教於樂。本文從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在遊戲中開展幼兒環保教育。

  [關鍵詞]遊戲;環保;活動區;幼兒

  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霧霾、沙塵暴不斷奪走我們的藍天,環保意識也逐漸在每一個公民的心中紮根,幼兒環境保護教育的開展刻不容緩。只有讓我們的下一代從小養成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習慣,才能讓未來的中國更加綠色、更加環保。基於幼兒的年齡特點,在對幼兒環境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應講究靈活性和創新性,可以利用遊戲寓教於樂,讓每一名幼兒都從遊戲中瞭解環保的意義,用行動成為地球的捍衛者。

  一、在遊戲中滲透環保教育的意義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遊戲是一種自由、自發、自主的在假想中反映現實的活動,能較好地滿足幼兒生理髮展、社會性發展、自主性創造性的需要,並使幼兒的好奇心、興趣等情感在遊戲中得到滿足。遊戲不僅可以讓幼兒感到快樂,還可以讓他們和同伴相互交流。這些行為常常伴隨著模仿與衝突,因此記憶也更加深刻。良好的遊戲教育可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改善不良性格。如果教師可以在遊戲中正確引導,就可以引導幼兒培養健康的生活學習習慣,鍛鍊環境保護行為能力。

  由於各種遊戲可以刺激幼兒的各項感覺器官,加深他們對於事物的理解和記憶,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識,也就可以在潛意識裡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通過一些有針對性的遊戲也可以激發幼兒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感,比如通過飼養小動物、種植植物等方式,讓幼兒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再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幼兒感受這些動物和植物的生活環境,加深幼兒對生態環境的理解與認識,培養他們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

  二、將環保教育滲透在活動區遊戲中

  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區遊戲,可以充分發掘幼兒自主學習、探索的能力,讓他們在感受環境、情景的同時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和教師產生互動。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與環保相關的區角活動情境,激發幼兒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從而滲透環保教育。比如,各班級可以創設“種植飼養區”,為了讓幼兒學會保護大自然,可以請幼兒飼養些小動物或種植些植物,通過直接體驗,學習觀察動植物的生長過程,吸引幼兒關心、理解生命迴圈的特點和價值。在幼兒對動物的名字、外形等關心時,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畫畫、剪紙等方式製作這些小動物,和它們交流、玩耍,引導幼兒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小動物,還可以利用童話故事教導幼兒保護這些小動物生存的家園,讓他們體會森林、自然對小動物的重要性,從而自覺、主動地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再如,在開展活動區遊戲時,班級可設定“材料超市”,動員家長和孩子共同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可樂瓶、盒子、螺絲、鈕釦、紙芯、報紙等等,利用這些環保物品作為遊戲替代或使用材料,慢慢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廢紙、舊紙箱、吸管、塑料瓶等可以重複利用,可以引導幼兒形成廢物回收再利用的環保意識,還可以使他們養成不亂丟垃圾、分類回收垃圾的習慣。在美工區活動時,可以利用單面列印的廢紙給幼兒畫畫,或利用顏色、質地不同的廢紙進行拼貼畫操作;在建構區活動,可以利用廢舊紙箱、可樂瓶、邊角木塊等進行建構、拼搭遊戲;在運動區活動,可以利用舊報紙製作紙球、紙棒、紙飛機等,讓幼兒進行運動,還可以收集裝修廢舊材料油漆桶、水管、輪胎等,把這些物品投放到運動區,幼兒可以進行平衡、跳躍、鑽、跑等動作練習;在數學區,可以利用廢紙盒對幼兒進行大小、形狀、顏色的排序練習,或者利用舊吸管進行拼圖、數數練習等等。在活動區遊戲時,利用廢舊材料,通過豐富多彩的遊戲,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引導,幼兒深刻意識到資源的稀缺性,能幫助他們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樹立環保意識。

  三、將環保教育融入主題活動遊戲中

  幼兒園提倡以主題活動作為主線,強調活動的整體性和靈活性,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各個主題活動有機融合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和要求,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更注重幼兒的體驗和感受。將環保教育內容融入到主題活動遊戲中,可以避免活動的單一和枯燥,更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比如,大班主題活動《美麗的春天》,教師可以結合主題活動相關內容,在遊戲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晨間、午餐散步環節,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的一花一草,傾聽鳥兒的叫聲,觀察螞蟻、蚯蚓、蝸牛等小動物,在自然輕鬆的環節中不僅瞭解了春天植物的特徵,而且滲透了環保教育。為了幫助幼兒瞭解春雨的特徵,我們帶孩子去觀雨、聽雨聲、玩“踩雨”遊戲,孩子們在遊戲中萌發對大自然的好奇和熱愛,也只有熱愛大自然,他們才能真正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在中班,教師藉助“愛鳥周”開展系列活動,幫助幼兒認識鳥類與人類生活環境的關係,瞭解一些保護鳥類的具體方法,教師在美術創作、歌表演等藝術活動中,引導幼兒設計環保服裝,並穿上自己設計的服飾,打扮成可愛的小鳥,表演歌曲《我和小鳥做朋友》等,讓幼兒在扮演角色和表演遊戲中,萌發和小鳥成為朋友的願望。主題活動《我們的城市》中的社會活動“城市美容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查閱資料、觀察圖片、做遊戲等環節,瞭解環保工人的工作,感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城市美容師平凡的勞動,活動之後可以在幼兒園開展體驗遊戲活動“幼兒園美容師”,請幼兒來整理活動室、給幼兒園的花草澆水、除草等等,通過反覆參與體驗與教育幫助,幼兒構建了關於環境保護的知識體系。

  四、將環保教育與親子游戲結合

  家長作為孩子成長的領路人,應時時刻刻成為孩子的榜樣,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也要在家長的協助下才能更好地得以開展,因此,在幼兒園對幼兒進行環保意識教育時,也應得到家長的支援,讓他們瞭解到環保教育的重要性,從而更利於幼兒環保意識的形成。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與環保相關的親子互動遊戲,例如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利用廢棄物變廢為寶,還可以讓幾組家庭進行比賽,增加遊戲的趣味性。通過讓孩子和家長一起表演各式各樣的舞臺劇,利用扮演樹木、動物等體會大自然所處的情景,對環保問題有更深刻的感受,在這樣的親子游戲中,家長可以更加直觀地瞭解孩子的成長和變化,充分體會環保教育的迫切性。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做到言傳身教,用行動影響孩子。父母的良好習慣可以影響到孩子,讓孩子意識到保護環境應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可以鼓勵家長利用雙休日等帶孩子親近自然,讓孩子在欣賞大自然美麗景色之餘,培養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然後瞭解環境汙染的狀況,從而不斷深化環保理念。在父母的鼓勵和督促下,幼兒環保意識會有更大提高,令幼兒環保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幼兒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只有對他們開展好環保教育,才能有利於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利用遊戲開展環保教育,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率的教育方式,教師應堅持不懈,從小事著手,一步步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養成幼兒的環保習慣,為幼兒打下堅實的環保基礎,為後代營造乾淨、健康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劉 焱.兒童遊戲通論[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2]江秀霞.給孩子一個綠色的夢――淺談幼兒教育的環保教育[J].華夏教育,2012,***8***.

  篇二

  淺談綠色環保經濟

  摘要:迴圈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是環境危機、能源危機產生後,相繼出現的幾種經濟形態,旨在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於加速經濟轉型,按照經濟發展的規律,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綠色經濟;生態經濟;低碳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人類慾望的無限上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迴圈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應運而生。

  1 四大經濟的來源以及含義

  1.1 迴圈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迴圈經濟”一詞並非國際通用術語,在學術界尚存爭議,從各種文獻對它界定的共同性來看,就是指通過資源迴圈利用使社會生產投入自然資源最少、向環境中排放的廢棄物最少、對環境的危害或破壞最小的經濟發展模式。

  1.2 綠色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綠色經濟”是由經濟學家皮爾斯於***出版的《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先提出來的。在經濟學界,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分配、綠色技術此起彼伏,使綠色經濟成為經濟學界研究和討論的熱點命題。但直到目前對綠色經濟的內涵、外延以及特徵等方面都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相關理論正處於不斷探討和完善之中。

  綠色經濟的“綠色”,不是人們感知意義上的顏色,而是一種象徵性用語。一般認為綠色經濟是指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通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高效地、文明地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使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生活質量持續提高的一種生產方式或經濟發展形態。

  1.3 生態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在他的論文《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中首次使用了“生態經濟學”這一術語,成為生態經濟學學科的最早倡導者。

  毫無疑問,生態經濟學就是以生態經濟為研究物件的。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第一,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範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第二,生態經濟是讓整個產品的生產、使用和廢棄的全過程像生態系統一樣形成全封閉迴圈,最終達到資源的零輸入和廢棄物的零排放,使生產系統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是理想化階段,在知識經濟的後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個國家生態經濟的發展僅僅是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趨勢。

  1.4 低碳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最早起源於西方國家。早在2003年,英國頒佈的《能源白皮書》,使之成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的國家。

  低碳經濟是碳生產力***單位碳排放的經濟產出***達到一定水平的經濟形態,它的著眼點是未來幾十年的國際競爭力和低碳技術產品市場,目標是低碳高增長。低碳發展通過技術跨越式發展和制度約束得以實現,表現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結構的優化以及消費行為的理性。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唸的根本性轉變。

  迴圈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都是20世紀後半期產生的新經濟思想,是對人類和自然關係的重新認識和總結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陷入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與改進的產物,因此它們有許多相同之處,當然也各具特色。

  2 四者共同的理念和追求

  2.1 新的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

  新的價值觀念包括:在考慮自然資源時,不僅視為可利用的資源,而且是需要維持良性迴圈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維繫和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於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新的消費觀念擯棄過渡浪費和奢侈之風,提倡綠色消費,也就是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是一種與自然生態相平衡的、節約型的低消耗物質資料、產品、勞務和注重保健、環保的消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多次性、耐用性消費,減少一次性消費。而且是一種對環境不構成破壞或威脅的持續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在消費的同時還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迴圈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2.2 追求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

  迴圈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都追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的實現,要求人類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能把自身置於這個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儘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對物質轉化的全過程採取戰略性、綜合性、預防性措施,降低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及對人類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從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每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達到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並且用生態鏈條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有機結合起來,從自然-經濟大系統出發,使人類經濟社會的迴圈與自然迴圈更好地融合起來。

  3 四者不同的側重點、突破口和核心

  3.1研究的側重點不同

  迴圈經濟側重於整個社會的物質迴圈,強調在經濟活動中如何利用“3R”原則以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倡在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和充分利用;綠色經濟關愛生命,鼓勵創造,突出以科技進步為手段實現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分配,兼顧物質需求和精神上的滿足;生態經濟則吸收了生態學的相關理論,核心是經濟與生態的協調,注重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以太陽能或氫能為基礎,要求產品生產、消費和廢棄的全過程密閉迴圈,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堅持。而低碳經濟是針對碳排放量來講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採用清潔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緩和溫室氣候,使在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較低的經濟形態。

  3.2 解決危機的突破口不同

  迴圈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都是以人為本,解決人類生存危機,但是它們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各異。迴圈經濟是通過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環境的改善來體現的;綠色經濟實施綠色分配,如保證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費和費用支出;生態經濟則將人類看成是具有最高階智慧的生物,通過人類與環境的相互創造、依存和協同進化的關係達到人類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通過減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CO2***濃度不再發生深刻的變化,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和氣候條件。

  3.3 核心不同

  迴圈經濟的核心是物質的迴圈,使各種物質迴圈利用起來,以提高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綠色經濟以人為本,以發展經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為核心,保障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續發展,使社會系統的最大公平目標得以實現。生態經濟學研究現狀,以農業生態經濟學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為核心。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汙染為基礎的經濟,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消費發展觀唸的根本性轉變。

  迴圈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將引起現代經濟發展的全方位的深刻變革。這場變革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支撐這場變革的重要條件:綠色科技的進步,市場機制的建立,價值觀念、消費模式的改變,生態經濟倫理形成都需要時間。我國也面臨著從傳統的資源依賴過量消耗型、粗放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用迴圈型、集約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我們應理性地對待,清醒地認識我國當前的國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實際地攀高。因此,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於加速經濟轉型。也就是說,要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王育德,步秀君,賈東水.綠色經濟論[J].經濟論壇,2004***16***.

  2、鍾建平.生態倫理與綠色經濟[J].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6***.

  3、韓錦芳.試論綠色經濟的發展[J].山西能源與節能,2005***4***.
 

  ""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