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廊道和大運河整體保護的理論框架論文

  中國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專案,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遺產廊道和大運河整體保護的理論框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遺產廊道和大運河整體保護的理論框架全文如下:
 

  摘要:遺產廊道作為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區域化趨勢和綠道思想結合的產物,不僅強調了遺產保護的文化意義,而且強調了其生態價值和經濟性。

  我國有著豐富的線形文化景觀遺產,但在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還缺少遺產廊道這個層次上的架構,這一現狀已經嚴重影響了類似於重要遺產如大運河的保護。在我國建設遺產廊道既是保護眾多的線形文化景觀遺產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設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態基礎設施的需要,同時更是進一步開展文化旅遊的需要。

  關鍵詞:遺產廊道;保護規劃;生態基礎設施;大運河
 

  在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寶庫中,線形文化景觀遺產有著獨特而重要的地位,但這一重要的遺產種類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目前我國的遺產保護體系中尚不包括有關區域戰略性的內容。這一體系由於缺少這部分內容而產生的弊端已經凸現在包括大運河在內的一些重要線形文化遺產保護中。

  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發端於美國的一種區域化的遺產保護戰略方法,同時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思路的保護措施。本文認為,重視遺產廊道的保護可以為包括大運河在內的我國的遺產保護提供新的思路。

  一 遺產保護區域化的歷史趨勢

  在歷史保護領域中,對歷史環境的關注很早就開始了。早在1931年由國際智力合作所通過的《雅典憲章》就提出“要著重保護它風景如畫***pictur— esque***的特徵”。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則更進一步提出了要保護“城市的或鄉村的環境”。隨著城市規劃學科加入到遺產保護領域中,人們開始把文化遺產保護放在更廣闊的背景下來認識。《馬丘比丘憲章》、《內羅比建議》、《華盛頓憲章》等重要文獻的制定,表明了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實際上已經擴大到整個歷史城鎮。

  遺產保護區域化趨勢表現在把自然和文化遺產合二為一。早在1968年,美國就召開了“世界遺產保護”白宮會議,呼籲保護世界的自然風景區和文化遺產,這是官方公開發表的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合二為一最早的檔案之一。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正式把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一起作為具有普遍價值的遺產加以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的合二為一是這一權威公約的突出特點。公約中有一條“人與自然的共同作品”,後來作為“文化景觀”單獨列入遺產地範疇。在1984年的世界遺產會議上,人們曾就這個問題做過討論,許多專家認為,在今天的世界上,純粹的自然地已經十分稀少,更多的是在人影響之下的自然地,即人與自然共存的區域,這些區域中有相當一部分具有重要價值。

  在這一背景下,許多西方國家都開展了區域化的遺產保護。以法國為例,在1983年法國就制定了《建築和城市遺產保護法》,對包括建築和城市在內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1993又在該法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並制定了《建築、城市和風景遺產保護法》,提出了建築、城市和風景遺產保護區的概念,對包括建築群、自然風景、田園風光在內的區域加以保護。

  同時,在我國,運河作為工業文化遺產***industri— al heritage***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產業遺產保護委員會***TICCIH***為此組織了專門的研究 ***1996***,並形成報告提交給ICOMOS。

  跨地區甚至跨國家的文化線路***cultural routes***作為一種遺產形式正在因為其崇尚的“交流和對話”理念而進入人們的視野。1993年,西班牙的桑地亞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聖路被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名單。1994年,在西班牙政府的幫助下,在馬德里召開了世界文化遺產專家研討會。現在,ICO— MOS下邊設有專門的機構CIlC***The ICOMOS Inter— 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ultural Routes,國際古蹟理事會文化線路科技委員會***負責文化線路類遺產的研究和管理。

  遺產廊道主要發展於美國,是一種在遺產保護區域化程序中採取的方法。該方法在保護中強調遺產的文化意義和自然價值,強調文化遺產保護和自然保護並舉,是一種追求遺產保護、區域振興、居民休閒和身心再生、文化旅遊及教育多贏的多目標保護規劃方法。

  二 綠色通道與遺產廊道

  遺產廊道的出現和綠色通道的發展成熟緊密相關。綠道在美國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其概念由 Whyte於1950年代首先提出,1987年在美國戶外空間總統委員會上官方首次使用這一概念。這一委員會認識到幾年之內美國將有80%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心,而遠離自然,因此提倡把自然引入城市,以方便市民遊憩之用。保護基金會***The Conservation Fund***在同一年發起了美國綠道計劃,現已經發展了或正在修建的綠色通道加起來有600條之多。

  不同的研究者對綠色通道的定義不盡相同。其中Little認為綠色通道是能夠改善環境質量和提供戶外娛樂的廊道。包括五種基本型別:城市河邊綠色通道;以道路為特徵的遊憩綠色通道;生態上重要的廊道綠色通道;風景或歷史線路綠色通道;綜合的綠色通道系統或網路。可以認為,綠色通道是連線開敞空間、連線自然保護區、連線景觀要素的綠色景觀廊道。它具有遊憩、生態、美學等多種意義。而 Little綠色通道定義中的第四種主要就是遺產廊道。

  遺產廊道是綠色通道和遺產保護區域化結合的產物,是一種線形的文化景觀,在這些景觀中人與自然共存,長期的發展形成了“人與自然的共同作品”。儘管其價值未必能夠突出到列人世界遺產名錄,但是因其代表了早期人類的運動路線、體現著一地文化的發展歷程而具有文化意義。一般來說,遺產廊道是“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性景觀,通常帶有明顯的經濟中心、蓬勃發展的旅遊、老建築的適應性再利用、娛樂及環境改善。”

  遺產廊道首先是一種線性的遺產區域。它把文化意義提到首位,可以是河流峽谷、運河、道路以及鐵路線,也可以指能夠把單個的遺產點串聯起來的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線性廊道。它對遺產的保護採用區域而非區域性點的概念。它又是一個綜合保護措施,自然、經濟、歷史文化三者並舉,是一種多目標的保護體系。

  一定尺度上的遺產廊道同時也可以成為戰略性的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 lnfrastructure***。遺產廊道不僅保護了那些具有文化意義的線形遺產區域,而且通過適當的生態恢復措施和旅遊開發手段,使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和保護,使得一些原本缺乏活力的點狀遺產重新煥發青春,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為城鄉居民提供遊憩、休閒、教育等生態服務。這一點對於那些經濟發展落後、人地關係危機嚴重的地區來說尤為重要。

  遺產廊道的保護規劃除了像一般的綠道規劃那樣強調景觀生態過程,強調土地覆被、野生動物、棲息地和適宜性等因素以外,更重視的是對文化因素的保護和旅遊開發的組織。就文化因素來講,它強調對具有歷史意義的植被如古樹名木的保護,同時也注重歷史氣氛的烘托。

  三 在我國建設遺產廊道的必要性

  1.問題分析——從大運河的保護看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目前,作為一個重要的人類工程遺產和遺產廊道,大運河的保護基本處於失控狀態。造成大運河保護現狀的本質原因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法規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其次還有一些國務院頒佈的條例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在這些法規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涉及三個層次: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和村鎮、文物保護單位。後者針對單體文化遺產,前兩者針對歷史街區和歷史文化名城。這種體系架構實際上未涉及區域性的遺產保護。像大運河這樣長達上千公里且價值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對待顯然是不適宜的,更不可能作為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城來對待。現行文化遺產保護的正式架構中實際上沒有此類遺產的地位。

  目前針對大運河的保護僅僅是區段性的,地方政府出於旅遊開發的目的,對個別河段進行廠景觀整理。這樣的保護,對大運河這樣的文化遺產保護來說顯然是遠遠不夠的。若要從根本上保護好大運河這樣的文化遺產,還是需要引入遺產廊道式的區域保護體系,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制定相應的保護規劃,改革相關的保護架構,最終實現多目標的多贏保護。

  2.在我國建設遺產廊道的必要性

  ***1***以此保擴大量珍貴的線形文化景觀遺產

  在我國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產中,線形文化景觀遺產或類線形文化景觀遺產是極為豐富的一個種類。在這些遺產中包括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大運河,更有著像劍門蜀道等為數眾多的在地區文化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線形文化遺產。然而大量的對這種線形文化景觀的保護目前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保護這種線形文化景觀,就需要建設我國的遺產廊道。

  ***2***以此建設前瞻性的生態基礎設施

  在人口負重與土地資源貧乏的背景下,我國快速的城市化程序可以說是危機四伏。正如區域和城市開發的可持續性依賴於前瞻性與高效兼備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道路系統,給排水系統等***一樣,區域和城市環境的可持續性也取決於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生態基礎設施是區域和城市所依賴的自然系統,是區域及其城市能持續地獲得自然服務***Na— ture's Services***的基礎。這些服務包括提供新鮮空氣、食物、體育、休閒娛樂、安全庇護以及審美和教育等等。它不僅包括習慣的城市綠地系統的概念,而且更廣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務的城市綠地系統、林業及農業系統、自然保護地系統。遺產廊道是構成生態基礎設施的內容之一,無疑將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3***以此進一步發展文化旅遊

  建設遺產廊道,將使原先零散的文化遺產成為區域性的整體,通過系統的解說、遊道組織,可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這一點已經被大量的事實所證實。美國很多地方遺產廊道帶來的旅遊業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的亮點之一。在我國建設遺產廊道,必將使得大量的文化遺產煥發活力,必將促進文化旅遊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我國建設遺產廊道,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緊迫的。我國遺產廊道的保護規劃應如何進行,本文就大運河為例項做簡要討論。

  四 遺產廊道保護規劃理論和方法的簡要探討——大運河整體保護研究的初步理論框架

  1.遺產廊道建設的理論基礎——大運河的價值認識

  ***1***大運河的文化意義

  大運河北起中國首都北京,南至杭州,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它開鑿於中國諸侯割據的公元前 5世紀***春秋未***,拓展於中國封建王朝即將走向強盛的7世紀***隋***,貫通於少數民族統治的13世紀 ***元***。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裡,它一直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南北物資運輸通道,並同時作為區域水系骨架發揮著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是該地區形成眾多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運河是中國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歷史,地區社會、文化、經濟發展歷史的重要記錄、見證和載體。其文化意義不僅體現為構成運河各遺產元素的文化意義,更體現為作為整體的大運河文化線路的文化意義。其價值載體不僅包括實體型的文化遺產,還包括構成運河文化線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大運河的當代區域景觀生態戰略意義

  大運河的當代景觀生態戰略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它是對區域生態結構有著廣泛影響的半自然生態系統;第二,它是運河區域城鄉生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大運河有著豐富的溼地生態系統存留,這些溼地生態系統有著重要的景觀生態戰略意義。

  2.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大運河整體保護研究的初步理論框架

  ***1***分析問題——大運河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大運河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主要存在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城市化程序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另一方面是南水北調工程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就快速城市化程序的影響而言,主要有快速城市化程序帶來的對遺產廊道保護的不利影響。包括對構成運河之各遺產元素及組成本身的影響,對其歷史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各元素歷史空間關係的影響等;同時,還包括對運河景觀生態系統的影響,包括對作為景觀基質的農田的影響、對運河及其支流廊道功能和景觀結構的影響、對區域景觀格局的影響等。其機遇則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城鄉居民的休閒需求,這些需求和經濟發展本身必將促進遺產保護上的投入,為大運河遺產廊道的保護提供了有利機遇。

  南水北調給大運河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更帶來了保護的機遇。大規模調水使得建設高效和具有前瞻性的遺產廊道成為可能,不僅能夠有機會對斷流和生態功能癱瘓區域進行系統的生態修復,而且有可能對作為遺產廊道的大運河進行系統的保護。

  ***2***解決問題——大運河整體保護戰略對策

  在必要的歷史地理學、建築學、城市規劃學和景觀生態學研究***研究的理論框架見表1***的基礎上,提出大運河整體保護戰略對策,並在以下兩個層次上分別制定具體實施戰略與實施導則。

  第一個層次是遺產廊道巨集觀尺度上的保護戰略,包括遺產廊道範圍的劃定、廊道區域內諸遺產元素的判別、廊道遺產元素空間關係的重建等;同時制定所涉及的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戰略,包括已列入或尚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化遺產、歷史街區與歷史文化名城等。這一層次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運河文化線路的價值認識和評價,以此為基礎進行運河諸遺產要素歷史空間關係的重建,即運河文化線路的識別和判定。

  第二個層次是遺產元素尺度—亡的保護設計導則,包括如直接涉及的單體和群體文化遺產保護設計導則的制定,並結合具體運河道提出斷面保護設計導則、護岸設計導則、遊道設計導則等。這一層次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諸遺產元素的價值認識和評價。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五 結語

  線上形文化景觀遺產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我國的類似遺產還遠遠沒有得到重視。借鑑遺產廊道這一歷史與自然保護並舉的遺產保護思路和方法,完善和建設我國的遺產保護體系,保護我國以大運河為代表的豐富線形文化景觀遺產,無疑是非常有意義的。
 

  【作者簡介】

  李 偉***1972—***,男,漢族,陝西咸陽人,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保護與景觀規劃設計;

  俞孔堅***1963—***,男,漢族,浙江金華人,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景觀規劃設計、景觀生態等;

  李迪華 ***1967—***,男,漢族,湖南湘潭人,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城市生態、景觀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