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然有關的科技論文
大自然的長期演化,逐漸產生了原始的生命,產生了植物、動物以至最終產生了能進行思維的人類。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從科技的視角看人類自然觀的變革
簡言之,自然觀就是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對這種關係的認識。隨著人類歷史的展開,自然觀經歷了深刻的變革。“剖析人與自然關係的歷史演變,就會發現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人與自然關係歷史演變的重要驅動力。”①科技的發展和自然觀的變革是不可分離的,相反亦然。
一、人類依附和崇拜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大自然的長期演化,逐漸產生了原始的生命,產生了植物、動物以至最終產生了能進行思維的人類。“人是自然的產物。當第一個手拿石器的原始人跌跌撞撞地試圖站立起來的時候,人與自然分離的過程就開始了。剛剛脫離自然母體的人類,只能抓住自然之母的直接饋贈,從總體上與自然界融為一體。”②此時,科學技術離人類的生活還過於遙遠,超出人類想象的空間,更談不上利用它為人類服務。原始的人類主要依靠自己的肌肉力量來與環境抗爭,應用簡單的工具進行狩獵和採集活動,獲得自然界現成的產品。因此,此時的生產基本上只有人的生產和環境生產,幾乎沒有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人類幾乎像其他動物一樣把自己消融於大自然之中,對環境的影響極小。人類對於外界自然,就像幼兒對於母親一樣,自然是人類的母親。因此,人們敬畏自然,依附自然,對自然充滿神祕感和恐懼感,由此形成了以自然宗教和圖騰崇拜為表現形式的拜物觀念。“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他的關係完全像動物同他的關係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於他的權力。”③總的來說,人與自然還處於混沌不分的狀態,是原始意義上的天人合一,自然佔據主導、支配的地位,人類還沒有完全從自然的權威中走出來,對自然充滿好奇之心,對自然,對周圍天然形成的環境不敢輕易地涉足,惟恐觸犯天庭的法規。因此,儘管經過原始漫長的歷史,地球上絕大部分對於人類來說仍是“處女地”。正是科技的落後,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不足,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混沌,未分化的,即所謂的“天人合一”。
二、人類征服和支配自然,人定勝天的自然觀
隨著自然的進化,人類智力的不斷提高,人類從狩獵――採集社會進入了農業文明。人類學會了有目的的耕種和馴養動物,以此作為獲取食物的主要手段。從此,不再單純依靠自然的天然饋贈,開始告別朝不保夕的黑暗時代。人類對自然的依賴開始減弱,食物來源基本有了保障,人口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爆炸性增長。此時,科學技術處於萌芽狀態,但相對原始社會而言已有很大改觀。人類已經開始嘗試著瞭解自然,試圖揭開自然神祕的面紗。從簡單的石器到銅器、鐵器、木器,生產工具有了很大的改善。“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與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藉以進行的社會關係的指示器。馬克思經典作家認為生產工具就是生產力,它標誌著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④但是,科技的力量還不能帶來生產的飛速發展,生產力水平仍然比較低,食物需求卻隨著人口的增加不段膨脹。當時的人們主要通過擴大耕種面積來增加糧食收成。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經濟條件下,儘管古人有保護自然的良好願望和合理思想,卻沒有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條件和手段,小農生產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要,也無力抵禦自然災害,連勞動者的溫飽都難以保證,生存的壓力使人們不可避免地走上過度墾荒、過度捕撈、砍伐的道路,從而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生態的破壞,是農業文明時代人類開始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的主要表現,它反過來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人類文明的程序。歷史上有許多由於生態破壞而使文明衰落的例子。曾經造就了古巴比倫文明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古代的自然條件非常優越,林木蔥鬱,沃野千里。歐洲人、西亞人和北非人紛紛到這裡定居。眾多的人口,無休止地墾耕,過度放牧,肆意砍伐森林,最終使這片沃土變成了風沙肆虐的貧瘠之地,漫漫黃沙最終把巴比倫王國埋沒於地下。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和黃河流域的古代中國文明都程度不同地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此時的自然觀開始體現人的主體地位,改變前人依附、崇拜自然,轉向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這是自然觀發展史上不可否認的進步。科學技術一方面引導人類瞭解自然,發現自然的規律,另一方面科技本身不夠發達,人類利用自然的方式不當,導致了生態文明的破壞。總之,科技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當自然的規律不再神祕時,人類的慾望也在潛滋暗長,逐步膨脹。人類不僅要利用自然,而且要征服自然、支配整個自然。人定勝天的自然觀逐步形成。始於十五世紀下半葉的文藝復興運動、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宗教改革帶來了近代自然科學的革命。經過哥白尼、開普勒和伽利略等人的奠基工作,英國物理學家牛頓集前人之大成在十七世紀後期創立了牛頓力學體系。在此基礎上,近代自然科學得以迅速發展。藉助於科學技術的力量,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以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為標誌的第一次技術革命把人類從農業文明進入了工業文明。“家庭作坊式的手工業被大規模的機器生產所代替,以牲畜為動力的馬車、犁耙和以風為動力的帆船被以煤、石油為動力的火車、汽車、輪船所取代。”⑤理性的光輝大放異彩,人對自然的主動地位充分顯現。人類也就由崇拜自然轉而崇拜自身,認為人類能夠掙脫自然對人類的束縛,以自己的需要為中軸去認識、改造、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隨著科學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過程,人對自然的支配能力急劇擴大,人在自然界的地位發生了根本轉變。科學技術的作用消除了人類對黑夜的恐懼,使人類不必再為獲取基本的生存物品而犯愁。人類可以任意涉足地球的一切地方,甚至可以越出地球,千里之遙的交流如同面對面的交往,這一切無不顯示出人的主人地位。在短短的幾百年間,人類從巨大的物質利益和精神享受中,切身感受到科學技術賦予自己的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科學技術為現代文明所做的一切貢獻,使人似乎有理由,只要依靠科學技術,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就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⑥
當人類被征服自然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在人類盲目樂觀與自信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隨著工業文明從西歐向全球的逐步推進 ,在商品競爭和大量消費慾望的刺激下,藉助於科學技術的魔力,人類開始了大規模地開發和消耗自然資源,從而對自然環境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和破壞。二戰後,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突飛猛進、工業文明的空前繁榮,人類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破壞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一系列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擺在了人類面前:大氣汙染、水汙染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類正常的生活,淡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物種多樣性逐漸減少。化石燃料的過度消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加,造成溫室效應,這會使全球氣候變化異常***厄爾尼諾現象就是其中之一***,兩極冰雪溶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從而使一些島國和沿海地區面臨被淹沒的威脅。這些都是工業文明帶來的負面效應。
科學技術帶給人類極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滿足,實現了人類征服自然、統治自然的夢想。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推動人類的發展。我們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科學之“眼”與技術之“手”正在使人類成為我們這個星球上最有智慧和力量的創造者。征服自然的慾望充斥著人類的頭腦,人類樂觀地估計了科技的價值,盲目地自信人定勝天。科技本身沒有價值,它可以給我們帶來麵包,也可以帶來瘟疫。正是人類的價值觀沒有把自然本身考慮進去,導致今天的環境問題。
三、人類的反省和總結,天人和諧的自然觀
“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使人擁有了支配、控制責任的巨大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使人從自然界的消費者地位上升到控制者地位。作為控制者,人對自然生態系統具有道德責任與義務。然而,人類的理性常常滯後與科技變革的實際過程,不能及時認識到自己應負的責任和義務。在缺乏對自然系統深刻理解的情況下,人類無法避免與自然的激烈衝突。”⑦人類必須對自身行為的後果、對人和自然的關係進行重新審視。其實 ,恩格斯早在 100 多年前就發出了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人類對自然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 ,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⑧“我們決不能像征服者支配異民族那樣支配自然 ,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存在於自然的。”⑨科學技術不能也不應該為當下的人類生存困境負責,恰恰是人類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概括來說,“無以人滅天”“贊天地之化育”和“征服自然”,是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三種態度。“無以人滅天”是中國道家的主張,崇尚自然,主張反璞歸真,反對以人為加之與自然。“贊天地之化育”是儒家的主張,和道家一樣,儒家也以人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以自然為人的朋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順應自然,追求二者的和諧方面是一致的,在對待自然的具體態度上是相異的,總的說是儒家佔主導。人與禽獸的一個重要不同之處,就是人不是被動地適應自然,而是能動地改造自然,改造自然是人類文明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如果真正按著老莊的觀點去做,在自然面前不敢有所作為,那就不會有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們至今還只能停留在原始野蠻階段。“征服自然”是西方的主張,與中國不同,他們把人與自然對立,凌駕與自然之上,把自然當作人要征服的物件,這種思想在推動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和生產的發展中起了很積極的作用。因此,歷史的發展和人類的實踐告訴我們不能對自然採取消極無為的態度,否則何來人類的進步。
如今,發展中出了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就主張停止發展;不能因為科技給我們帶來了不好的影響就否定科技,排斥科技。解鈴還須繫鈴人,環境問題和威脅人類生存的各種問題的解決都要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改造自然的努力。總之,人與自然的和諧,要以科學技術為武器,通過征服自然的途徑去達到,征服自然的思想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環境問題,同時也創造瞭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所以,真正的出路不是去彼取此或去此取彼,而是把東西方的兩種思想結合起來,在對待自然的基本態度上,應取天人合一觀,以自然為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實踐的層面上,在對待自然的具體態度上,則應吸取西方“征服自然”的思想,發展科學技術,增強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通過對自然的改造去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人與自然的關係經過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建立在生態文明基礎上的天人和諧的自然觀不是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簡單複製,而是在更高意義上的和諧統一。科技在整個自然觀的變革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科技是人類建造家園的得力助手,同時又是人類守護家園的忠實幫手。
參考文獻:
[1]李巨集偉.現代科技的人文價值衝突及其整合[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4:128.
[2]李巨集偉.現代科技的人文價值衝突及其整合[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4:128-129.
[3]馬克思恩科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5.
[4]林劍.馬克思歷史觀視野中的生產力、生產關係及其矛盾運動[J].江海學刊.2005***6***.
[5]李巨集偉.現代科技的人文價值衝突及其整合[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4:130.
[6]劉大椿.科學技術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05.
[7]劉大椿.科學技術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07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9]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5.
***作者簡介:王豔靈,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2007級碩士研究生。
劉洪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7級碩士研究生。***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