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生心理的論文

  據瞭解,忽視兒童心理健康是當前家長普遍存在的一個誤區。他們錯誤地以為,小學生不懂事就不會有心理問題,事實上心理疾病近年來有明顯低齡化的趨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關於新時期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

  【摘 要】近年來,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從當前來看,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著承受能力差、人際交往能力差、學習興趣減退和焦慮情緒嚴重等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發展的緩慢,也有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為了實現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要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良性互動,要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健康諮詢室的作用,還要全社會共同營造健康、和諧的環境。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諮詢室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出現心理問題,青少年的健康就會受到嚴重影響。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包括小學生在內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客觀地評價,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健康諮詢室的設立等都對小學生保持心理健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三億多青少年中,徘徊、遊蕩在普通孩子和犯罪少年之間的是難計其數、五花八門的‘問題孩子’,有的已經表現出行為偏差,而更多的需要心理矯正……”。因此,在新時期還是要正視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充分發現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深入挖掘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並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和措施。

  一、新時期小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1.承受能力差

  近年來,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稍不如意的事情便無法承受,哭鬧、逃學、出走,有的甚至服藥或割腕自殺。媒體經常報道這樣一些事實,小學生因為考試成績不好在家裡受到父母的批評,或者在學校裡受到老師的批評,就選擇離家出走。還有的小學生因為無法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而選擇跳樓自殺等等。這些事情讓人扼腕嘆息,本來不是什麼大事,考試成績不好、作業完成得不好,這些可能造成一時的情緒低落,但在正常情況下應該不會導致小學生的過激行為。但小學生過激行為的明顯增多顯示了他們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隱患。

  2.人際交往能力差

  部分小學生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問題。現在的小學生一般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寵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護著,小學生從小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習慣和心理。但是,到了學校以後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班裡那麼多同學,個個都是父母的掌中寶,這就容易形成誰也不讓誰的局面。小學生在家庭中長期形成的長輩都讓著自己的情形被打破了,而是要面對一群同齡人,而他們又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與同齡人交流。人際交往能力差成為困擾著部分小學生的重要問題,如果任由其發展則可能造成小學生的自閉症等嚴重後果。

  3.學習興趣減退 焦慮情緒嚴重

  一些小學生還存在著學習興趣減退、課堂上焦慮情緒嚴重等問題。一些小學生搞不清楚學習的目的,也不明白學習的方向,他們對學習興趣不高,有的甚至出現了厭學心理,不願意去上學,上學之前和家長大哭大鬧等。到了課堂上,精力不集中,聽不明白老師講的內容,導致情緒焦慮,這又助長了厭學情緒。學生到學校來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而一旦學生學習興趣減退,教師和家長都面臨著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的問題。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小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部分歸因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從當前來看,父母們一般都要外出工作,還有的要參加各種應酬,他們的主觀願望是好的,就是儘可能地改善孩子的物質條件。但是,父母的時間是有限的,父母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時間就會減少,對孩子關心不夠,孩子心理方面的微小變化父母也注意不到,等到發現時已經是很嚴重的問題了。還有些父母不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只盼著孩子能夠出人頭地,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這些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壓力。

  2.學校教育發展緩慢

  曾有小學生抱怨,學校裡作業太多,回家父母期望提高,自己生活的環境都快讓自己喘不過來氣了。小小年紀看起來卻是心事重重,這與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不夠是高度相關的。客觀地評價,現在學校迫於各種壓力,也著手抓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是,他們一方面又囿於出成績的衝動,還是希望能夠給孩子多佈置作業。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回家還有家庭作業。本來應該是天真浪漫的時光,卻被埋在高高的作業堆中。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因為方法不當、缺乏針對性等,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教師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忽視也使孩子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失去最佳矯正時間,導致了一系列心理問題的出現。

  3.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

  由於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育時期,他們的腦海裡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表象,他們對新事物既充滿渴望與好奇,又缺乏理性的判斷力。當前因為網路的普及,一方面小學生有更便捷的途徑瞭解到更多有用的資訊,另一方面小學生也更容易接觸到充斥著暴力、凶殺等內容的網路遊戲,形成一種膜拜心理,扭曲了正常的心理。而且當前城市的鋼筋水泥結構、綠地的稀少、鄰里關係的淡漠等也都使孩子沒有情感釋放的空間,也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三、做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1.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良性互動

  要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作用,並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家長要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不要緊緊盯著孩子的成績,製造緊張氣氛。家長還要多與孩子交流,發現孩子心理方面的變化。學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是全面的教育,目的是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如果僅僅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升學率等,就失去了教育本來的意義。同時,要建立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機制,雙方及時交流發現的問題,共同探討解決的辦法。

  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建立併發揮心理健康諮詢室作用

  要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要在小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立並充分發揮心理健康諮詢室的作用。桂林市勝利小學在這方面表現優秀,該校因為心理健康諮詢課程成效好、心理健康諮詢室、心語廣播等作用發揮充分而被評為桂林市心理示範校。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小學都開設了,但成效差別很大。這就要求加大對教師的輔導力度,使教師能夠針對小學生的情況更好地開展心理輔導。心理健康諮詢室也要運轉起來,一些學校的諮詢室純粹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為此,要為心理健康諮詢室配備高質量的、有親和力的工作人員,為心理諮詢工作的開展打下基礎。

  3.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

  要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要積極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政府要加大對網路的治理力度,營造健康向上的網路氛圍,控制和減少小學生解除暴力、性、凶殺等內容的途徑。

  小學生的健康,不僅僅是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對小學生的教育,不僅要向其傳遞書本知識,還要培養其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教會小學生如何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如何更好地處理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如何更好地與人相處等。因此,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要從保證小學生健康的高度出發,深刻認識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時刻留意可能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解決這些問題。這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聯動,需要三方的共同配合,特別是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通過常規的溝通機制,來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確保孩子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劉麗娜.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1***:87

  [2]趙霞.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教育對策[J].青年文學家,2011***3***:163

  [3]餘學軍,陳望燕.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及教育策略探微[J].新課程,2013***4***:168

  篇二

  《試論關於排除小學生心理障礙的研究》

  關鍵詞:心理障礙 小學生  教育

  摘要:小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經常被教師所忽略。筆者對小學生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進行了探討,並提出了化解問題的方法。

  現代生活節奏飛快,競爭激烈,來自各方的壓力沉重,以及榮辱沉浮等各種誘惑與衝擊,是造成現代人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雖然小學生們個個天真、活潑,其實他們的內心世界也是非常豐富複雜的。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智力 發展水平的高低,歷來是被普遍重視的,而學生的心理狀態卻往往被忽略。小學生中心理素質差,特別是有心理障礙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的。

  在筆者執教多年的工作中發現,產生心理障礙的學生表現出這樣幾種型別:

  ①目中無人,驕傲自大,聽不進半點意見,懶惰,愛嫉妒;

  ②固執,倔強,多疑,愛衝動,破罐子破摔,厭學:

  ③膽小愛哭,遇事無自信心,不勇敢;

  ④自卑,怕受冷落,怕被遺棄。

  究其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在讚美聲中長大的優等生,長期的優越感導致其產生心理障礙:經常的失敗、斥責、打擊使一些後進生產生逆反性的心理障礙;由於學生自身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及對環境教育等的不適應造成的應激性心理障礙;此外,意外事故的傷害致殘、家庭組成的突變等原因,容易使學生受到傷害,從而產生環境型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嚴重影響著孩子們的學習與生活。現實告訴我們,孩子是未來生活的主休,他們心理素質的好壞,將直接關係著將來他們學習和工作質量的高低。作為教師應該明察秋毫,為學生分憂。那麼具體應該怎樣做呢?我在教學實踐中是這樣做的:

  1.駕起師生之間友誼橋樑,在學生面前樹立親和形象。溝通,對排除小學生心理障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學生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師生氛圍,是和學生交流的基礎,是深入小學生內心的橋樑。在交往中,我和他們談理想,說興趣,用豐富的寓言故事和神話故事與他們進行交流。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我努力帶著飽滿的情緒,關切的目光來面對我的每一個學生,不管是膽怯的還是調皮的、活潑的還是內向的。這樣做,消除了師生之問固有的思想隔閡,使師生能夠抱成一團,打成一片。

  2.細心觀察,“對症下藥”。從小學生的課堂表現與日常行為表現中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心理素質較好,一部分學生心理素質較差,較少數部分學生有心理障礙。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要針對其特點區別對待,如對驕傲蠻橫、只管別人、從不認錯的學生要曉之以理,明確日標和任務,恰當的施加壓力;對膽小、遇事就哭、手足無措的學生,從正面教育入手,從關心他做起,輔之以不同的方法,如鼓勵、壯膽、鍛鍊其意志品質等方法;對動輒就攝緊拳頭的學生,則不急於求成,而是先採取迂迴的方法,多給他吃小鍋飯,消除其心理隔閡,然後循循善誘,會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對於機靈好動、不愛學習的學生,把他們置於老師的特別關注之中,讓他們覺得特別被看重,覺得自己是班裡不可缺少的一員。利用各種形式的活動,來挖掘學生的潛力,鞏固教育成果。 3.利用活動,樹立榜樣,發揮自我 教育作用。在教學工作中,還要注意利用節假日等有利時間來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教育。例如,舉行春季遊園活動;召開“露一手”主題隊會;舉辦智力摺紙遊戲和“我是故事大王”講故事比賽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開闊學生的心胸和視野,增強集體觀念,使他們覺著自己是生活在一個幸福溫暖的大家庭裡。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要注意樹立班上心理素質較好的同學作榜樣,把他們遇到困難和處理問題時的良好表現及時“展示”給大家,鼓勵大家遇事同他們商量,向他們學習。通過這些學生的參與,教育效果也更好了。

  4.創造機會,讓他們由“失敗者”轉化為“成功者氣教學實踐表明,成功的學習體驗有助於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對知識技能的順利掌握在一定條件下會促進學生進一步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自信心和渴求在學習上有新突破的願望。學生一旦成為學業不良者,其在班集體中便會逐漸居於不利地位,很容易受到同伴和教師的冷淡甚至歧視,從而影響對自我的正確評價,自卑情緒與厭學傾向便油然而生。而屢次的失敗致使學生焦慮、自卑,興趣低落,喪失信心,甚至逃避學習以致降低學習的效果。因此,對這些學習的失敗者,首要的是創設讓其有表現自己能力和學識的情境,讓他們嚐到過去不曾享受到的成功的愉悅,對他們的細微進步和成績,即使在一般學生眼裡是微不足道的,也應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諸如當著全班同學進行表揚、發小獎品、向家長寫表揚信等。當他們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獲得教師、同學、父母的承認,就會覺得自己有成為好學生的希望和可能,便會為不辜負大家的期望而奮發圖強。

  5.言傳身教,加強持續教育作用。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是神聖而又偉大的,是能排除萬難的聖人。老師的以身為範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強有力的吸引和導向作用。人們常說:一個有自信心、遇事沉著、辦事幹脆、果斷的老師,他的學生們大都具有老師的性格特點,很少有拖拖拉拉的現象。正因為如此教師應嚴格要求自己,有意識地鍛鍊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性格、氣質等,為學生做好表率。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成長所必須的永恆動力,所以我們必須注意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每個學生都能健康、活潑地生活,都能自主、頑強地學習。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多出人才一,快出人才”的戰略目標,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