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論文

  由於人們對德育管理理論和實踐問題的關注,德育管理理論和實踐問題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農村小學教育中的德育管理

  摘要:經濟全球化、資訊多元化以及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對小學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依然存在。人一些家庭放鬆了對子女的教育,也給未成年人教育帶來新的問題。我認為小學德育面臨的主要任務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整體性、全方位的。

  關鍵詞:德育 教育 未成年人 問題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資訊多元化以及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對小學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不能否認小學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依然存在。並且,隨著人員流動性加大,一些家庭放鬆了對子女的教育,也給未成年人教育帶來新的問題。我認為小學德育面臨的主要任務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整體性、全方位的。

  一、農村小學的德育管理現狀

  德育即培養學生品德的教育。筆者在長期的德育管理工作中發現,目前農村小學德育工作開展得比較順利,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狀況總體積極向上,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問題

  社會環境制約了德育工作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文化市場上審美錯位。一些小學生熱衷於追逐歌星、影星,沉溺網上游戲,甚至陷入暴力、色情泥潭;家庭環境也發生了新的情況,家長外出務工,家庭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減弱,甚至出現家庭教育真空。一些學生家長外出打工、經商辦廠,無時間、無精力照顧子女;一些家長素質偏低,對孩子一味溺愛、遷就;還有一些家長只看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注重子女的思想品德,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置之不理。

  ***二***德育評價機制缺陷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時期,培養未成年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學校的根本任也是教育事業的宗旨。然而一些學校把分數作為評價教育水平的辦法,把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價教師水平的尺度。

  這樣從客觀上造成學校教師產生一種“教學是硬指標,德育是軟任務”的思想,過分看重學科知識教學,忽視學生品德人格的養成教育。

  ***三***學校德育經費不足

  農村小學德育經費不足,可供閱讀的圖書更新慢,學校網路資源教育滿足不了學生要求,德育活動開展受到制約。

  因為經費緊張,無法順利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開展春、秋遊活動,也沒有組織大型的校園德育活動,這些都制約了小學生身心健康和自由發展。

  二、農村小學德育工作的改進策略

  ***一***建立全方位預育人平臺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必然產物,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環境,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具有教育功能。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在校園內的具體表現,因而參與校園文化並受其薰陶、啟迪、感染和教育是學生完成社會文化的個體轉化,即個體社會化的重要環節。學校要在校園內適當位置張貼《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加強對學生上網的指導,並在網上大量提供和不斷更新健康向上的內容,為學生利用網路接受教育、收集資訊、自主學習創設良好的條件,密切聯絡家庭、社會教育力量,力求形成一個由學校、家庭、社會環境互相融合的育人氛圍,淨化學生的心靈,並使之成為自覺調整學生言行心態的隱性教育資源。

  ***二***鼓勵學生實施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小學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自我管理狀況的優劣是衡量學校學生管理工作水平高低的有效尺度。德育工作者要善於尊重學生的人格,努力克服成人化和形式主義積弊,改變單向灌輸的教育模式,採取多角度說理和多渠道滲透的方法,引導、鼓勵學生樹立信心,培育明辨是非、善惡和正確判斷人生價值取向的能力。可以通過學生自主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文藝、體育等活動,使學生在寓教於樂的活動中培養健康情趣,發展個性特長,提高審美能力,錘鍊意志品質。

  ***三***積極開展體驗教育

  在當前小學德育實踐中,人們習慣採用的教育方式是灌輸與教導。事實證明,這種教育方式的實效性比較差。近年來的德育研究提出進行“體驗式道德學習”,即讓受教育者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被感動,從而引起思想和行為的轉變。在“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下,筆者認為讓學生在體驗中收穫感動是增加德育實效的一條有效途徑。學校可以組織開展感受家鄉變化、欣賞自然風光等活動,增強小學生愛國情感;開展介紹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蹟等活動,激勵小學生樹立遠大人生志向;開展學習身邊榜樣、遵守課堂紀律等活動,規範小學生行為習慣;通過傳唱新兒歌新童謠,做遊戲等文體活動,提高小學生基本素質。

  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德育教育的核心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人是學會求知的一個前提。

  範文二:小學德育工作論文

  摘要:小學階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啟蒙智力與能力、培養優良品德和良好生活習慣的最佳學段。小學教師的品德修養尤為重要,小學教師應從“斜事做起,牢記學校無大事,事事有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的教誨。小學教師的師德應有以下幾方面的師德意識和修養。

  一、熱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由於小學生年齡小,必須有老師的“大”愛來呵護學生的成長。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會教育孩子。”教育根植於愛,愛心是開啟小學生心扉,開啟小學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小學生美好人格的金鑰匙。在和藹可親、笑容可掬、民主寬容、公平無私、剛柔相濟的教師面前,小學生會覺得自由愉悅,與教師心靈相通,情感交融,小學生會親其師,信其道。面對升學競爭、面對分數第一的教育現實面前,老師一碗水端平,賞識好學生,喜歡“壞”學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換回學生真心的擁護和愛戴。對暫時學習困難的學生,更要持寬容的態度,不厭棄,誨人不倦,耐心幫助,期待進步。愛學生就不會發生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事情。

  二、理解是熱愛學生的基礎理解學生就是要走進學生的心裡,洞悉學生的喜怒哀樂,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適應學生活躍的思維和變化的情緒;理解學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學生,教師以孩子的心態看待孩子,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學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學生就是不對學生的所作所為求全責備,而是對學生的一點點成績給予充分的肯定,在學生的學習或者生活出現困難時及時送上精神和物質的援助。教師真正理解了學生,在學生學習成長中出現困難時給予理解和幫助,就能化解學生一時的焦慮和膽怯,學生也必定會把教師視為自己永遠的朋友。

  三、尊重學生是成為優秀教師的前提小學生是公民,他們有一定合法權益和人格尊嚴。尊重學生首先要承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也就是承認學生作為“人”的一種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蹲下來跟學生說話”,要少一點教育者的威嚴,多一點慈母般的溫和;少一點公眾場合的批評指責,多一點兩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滿腔熱情地給予鼓勵和肯定,使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要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品嚐成功的喜悅。尊重學生還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要徹底改變教師主宰課堂的現象,使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要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給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自己安排學習時間的機會。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的主體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四、言談舉止的榜樣示範是師德的具體表現黑格爾說“教師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模仿是小學生良好學習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途徑,教師的“偶像”示範作用影響學生的一生。學校裡的小學生、小事、小節,必須用教師的大德來哺育和感染,才能培養出參天大樹。因此,無論是數學教師的簡單的加減乘除,語文教師的聽說讀寫,美術教師的畫畫寫寫,體育教師的蹦蹦跳跳,音樂教師的唱唱笑笑等等,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應當成為楷模。一是儀表示範,教師隨時隨地都要

  給學生留下端莊的儀表、樸素乾淨、整潔大方的形象。二是語言示範,臉上表情寫滿了一個人的情緒。我們工作物件是有生命、會思想的孩子,教師應時時要以飽滿的情緒、高漲的熱情去感染每一個學生。三是性格示範,教師良好的性格是積極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師對現實生活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有助於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熱愛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師有穩定的情緒,有助於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師堅韌的意志,有助於學生形成堅毅的品格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

  四是行為示範,教師的行為應充分表現其教育性,在講課時應體現語言美,操作時表現出協調美,板書時表現出文字美,教態中展現氣質美,運動、勞動和其他活動中的動態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五是人格示範,學生是教師的鏡子,教師的人格時時處處影響著學生。教師要做到誠實守信,求真求直。要按照我校的教師行為準則的要求。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做到;凡是學生能做到的,教師必須做到。凡是答應學生的事情一定保證做到、做好,決不失言。小學教師的事業就如同泰戈爾說的“: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

  小學教師就應像那最早露出泥土的一片嫩葉,在點點滴滴中體現教師的高尚師德,促進學生的發展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