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工程專案施工中的地質災害和預防措施論文

  隨著我國鐵路建設的飛速發展,鐵路客運專線等高速鐵路應運而生,由於高速鐵路對線路平、縱斷面要求極高等原因,隧道數量越來越多,隧道總延長在鐵路線路總長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探索工程專案施工中的地質災害和預防措施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探索工程專案施工中的地質災害和預防措施全文如下:

  【摘 要】建築行業的不斷髮展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消耗了更多的能源,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當前,我國建築行業不斷髮展,建築規模不斷提升,同時建築工程的資源消耗也在不斷提升,環境破壞問題越來越嚴重,地質災害頻發,直接影響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本文首先對地質災害進行了簡要分析,然後提出幾點預防措施,以供參考。

  當前,地質災害活動越來越頻繁,建築工程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提升了災害發生機率。若是地質災害發生,便會對工程結構造成破壞,從而影響人們的安全,所以,在對建築進行施工的過程中,要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減少災害發生機率。

  1 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就是在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發生的地質性的災害,在地質災害發生的時候就會對人們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還有環境等造成嚴重的破壞。從當前情況看,滑坡以及泥石流還有地面沉降是最為常見的地質災害[1]。一般來說,人們對環境問題的不重視,在施工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是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於建築工程來說,若是遇到地質災害,那麼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社會損失是很嚴重的。我國的地理環境是很複雜的,地質結構具有多樣性,各種因素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在我國,地質災害的發生機率也在提升。另外,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在災害發生的時候沒有比較好的處理能力,如果發生了地質災害,經常會導致大範圍內的破壞,造成極大的影響。對於地質災害來說,其主要表現包括了滑坡以及泥石流還有崩塌和地面沉降等。造成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自然因素,地質環境變化造成地質災害,這種因素是不能人為控制的。第二,人為因素,這種因素也會造成地質災害,由於社會經濟不斷髮展,這種災害的發生機率也會逐漸提升。從地質災害在近些年來發生的原因來看,由於行為不當造成的地質災害佔到總體的50%還要多,而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是造成災害的一個重要原因。

  2 預防措施

  地質災害對於建築工程的影響是巨大的,為了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要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2.1 做好相關防治設計工作

  對於建築工程來說,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的,不可避免地需要破壞環境。當前,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在逐漸提升,一定要針對地質災害做好防治設計工作[2]。比如,某項建築工程結合勘察設計相關規範以及技術標準和資料分析開展建設工作。地質災害的相關防治設計工作對當地地形進行了分析,對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的成因機制以及形成模式還有易發性等進行了考慮,科學制定了災害防治目標。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設計,能夠把工程施工中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考慮進去,切實做好預防措施,從而使建築具有良好的抗災能力,防止損失的發生。

  2.2 做好相關制度的建設工作

  對於地質災害相關防治工作來說,要堅持統一管理以及分工協作等原則,做好相關制度建設工作,構建良好的防範機制,使全員都參與到防災工作中來,並對權力和責任進行明確,使每個人都盡好自己的責任,全力做好防治地質災害的相關工作。在防治工作中,要將預防工作作為主要的措施,堅持預防和治理相結合的方針,將符合工程實際情況的防治方案制定下來,對防災責任進行落實,對防治災害的措施進行完善,從而降低災害發生機率,保證人們的生命安全以及財產安全。

  2.3 採取避讓措施

  首先,在雨天要採取避讓措施。在施工的過程中遇到暴雨天氣,要臨時避讓。如果施工場地所在地區的變形山坡很多,容易導致泥石流發生,需要提前預防,在下雨之前要進行搬遷,及時進行躲避,從最大程度上降低損失。其次,採取避讓的措施。有的地區極易發生地質災害,且地質災害發生後造成的後果很是嚴重,治理的費用比搬遷費用要高或者是已經採取了防治措施但是造成的損害還是很大或者是再建房屋後還是受到地質災害較大影響的,需要採取搬遷避讓的方式,從而避開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區,儘可能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2.4 通過綠化的方式進行防治

  對於建築工程來說,在其周邊要種植合適的植物,構成植物林,從而對環境進行改善,確保生態平衡,這就是綠化防治措施。當前,我國建築工程不斷髮展,在空氣以及水還有土壤等方面造成的破壞也在逐漸嚴重,當前我國要求發展綠色經濟,為了響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需要採取有效措施科學保護施工場地周邊環境,合理利用土地,降低對於地表環境質量造成的破壞。

  2.5 在施工過程中對地質災害做好監測工作

  對於建築工程來說,在施工的過程中,要構建監測和預警系統,採取有效的手段對地質災害進行監測。一般來說,主要採用的監測方法包括:在巨集觀方面,可以通過遙感技術加以監測;在實地,要通過變數測量的手段加以監測;對於危險地質體,要對其力學特性加以監測;對於三相物質,要通過綜合特性加以監測。另外,在開展監測工作以前,需要構建資料庫,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做出預警,並對資訊進行捕捉和分析,將災害預警系統構建起來,結合工程的具體地質狀況,將預警系統功效發揮出來,並做出正確的決策。

  2.6 在雨季施工時要做好預防措施

  堆場要利用碎石對其進行碾平壓實。在場地的周邊要對截水溝以及排水溝進行設定,儘可能沿著堆場周邊的排水系統,同時還要對其進行整修和疏導,確保場地排水的暢通性。***3***在基坑周邊位置要對排水溝和截水溝進行設定,對於邊坡要做好防水措施,避免雨水的沖刷導致塌方,如果有必要,還要打上鋼管支撐對其進行支護。***4***對於材料堆場,要在下雨之前,對周邊的排水溝以及截水溝進行認真檢查,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修繕,確保完好無損,避免積水對材料堆場的影響。第五,對於排洪溝挖出的土方,要及時進行轉運和分散平整,避免由於大雨導致的水土流失問題,防止對周邊農用耕地造成的影響[3]。

  2.7 在施工過程中,要儘可能多地利用科學技術

  對科學技術進行有效應用,能夠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監測,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等。 比如,在某易發山洪災害的地區的建築工程,通過遙感技術對場地地質災害進行分析,在應用過程中,通過檢測發現,附近的山體有可能發生滑坡災害,因此,施工單位及時將現場人員和裝置扯了出來,並對地質災害做好防禦工作,防止了由於滑坡造成的毀滅性危害,確保了人員的安全,降低了經濟損失。

  3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建築工程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施工中的能耗和環境破壞問題也在逐漸嚴重化。當前,地質災害發生的機率不斷增加,對於建築工程安全性和人們的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為了確保建築行業的健康發展,就必須要對建築工程施工中的地質災害進行深入分析,並採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預防和治理相結合的策略,儘可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機率,降低人員和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