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議論文閱讀

  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①生活中,時常聽到有這樣的評價:某某人很有品位,某某人品位不高,某某人沒有品位。做人有品位,實質上是做人講文明。

  ②文明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進步狀態。這種狀態,與“野蠻”相對,與“粗俗”相向,與“低趣”相離;這種狀態,走向是“文雅”,取向是“善美”,志向是“高尚”。

  ③人來源於動物界,無疑又高於動物界。高就高在人有思想、有文字、有理智。故西人早有“人是社會動物”、“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是第一重要的”之說。但,是動物就有其遺傳性。人類既然源於動物界,動物的“獸性”痕跡,按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的說法,“永遠不能完全擺脫”。所以,《列子·皇帝》中有“夏桀、殷紂、魯桓、楚穆,狀貌七竅,皆同於人,而有禽獸之心”的記載,《金蓮記》中有“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的記錄。這“人面獸心”、“衣冠禽獸”兩組詞,不僅可以說是對此類人物的準確描述、有力鞭撻,而且也是在不斷地提醒著人們,做人,就要思思想想,時時處處用理智之水防“野性”的復燃,從而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

  ④做人有品位,道德居其先。道德,不是抽象的空洞物,而是實在的具體物。古人稱德有其五,取名“五德”,且文武有別。文者,其“盛德”為孔子在《論語·學而》中倡導的“夫子溫、良、恭、儉、讓”;武者,其“德備”為孫子在《孫子兵法·計篇》中推崇的“將者,智、信、仁、勇、嚴”。無論是文是武,只有“五德”俱全,才可能做到精、神、魂、魄、意五氣朝元。畢竟,眼不見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聲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動而意在脾。有了“五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才會落地生根、生機盎然。

  ⑤做人有品位,善美最動人。毫無疑問,在生活中,動人心者,莫先乎情。善,是情的集大成者,不僅表現在智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而且表現在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美,是善的孿生妹,不僅表現在舉止優雅,談吐文明,而且表現在樂於成人之美,善於推己及人。善與美,根在“真”。無真難以善,更難以美。假感情、假許願、假資料等,無論做得如何爐火純青、美妙動人,甚至千遍萬遍、千呼萬喚,也難以動人之心,獲其喝彩。

  ⑥做人有品位,不在聲高氣粗,而在細微行動;不在拋頭露面,而在埋頭做事;不在自我表揚,而在群眾口碑。一句話,品位是實幹出來的,而不是表演出來的。至此,忽然想起《晉書·宋纖傳》中那個隱居不仕的宋纖。當時的太守馬岌曾多次造訪他而均不得見。馬岌感嘆道:“名可聞而身不可見,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後知先生人中之龍也”。“人中龍”,這是何等貼切的比喻,同時,也正是做人有品位、品位高且純的一種表現,這樣的人越多,越會使人深切地感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二***

  ①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相由心生”。國外有一句至理名言是:“一個人要對他四十歲以後的相貌負責。”就是說,人的相貌除了先天的遺傳,更重要的是後天的修行。表情是心的折射,

  經常的表情會影響一個人的容顏。所以,養顏必先養心。

  ②養心,首先要不斷學習。因為當你在學習的時候,你的心境是單純的,你的神態是認真好奇的,而經常的好奇與單純,又會引導你的身心接近年輕人的外形和內心。讀書是女人最好的美容劑,林徽因、冰心、瓊瑤的美莫不如是,一個沒有書卷氣的女人也許“漂亮”,但決不會美麗;經常欣賞或參與藝術是另一種學習,可以陶冶性情、淨化心靈,你的舉手投足之間自然會有一種文化與藝術的氣韻。人才會高雅。

  ③養心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要銘恩忘仇做好事,因為總把別人往壞處想的人絕不會快樂。當你在嫉妒、誹謗、埋怨、挖苦別人的時候,你的心境決不會是明朗的,你的表情也會跟著醜陋起來。而經常的醜陋,會定格在你原本端莊的容顏上。所以,受助不能忘,施恩不圖報;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心懷善意和感激,多幫助別人,我們就會為自己擁有那麼多好朋友而快樂。千萬不要因貶損別人而弄壞了自己的心境、猙獰了自己的面目。此外,不要和喜歡搬弄是非、嫉妒誹謗別人的人在一起,否則不是被小人的讒言壞了心情,就是不知不覺地像了小人。

  ④美國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我們都曾一睹她在《羅馬假日》裡的年輕芳姿,可是你們見過她60歲時的姿容麼?端莊、純善、嫋嫋婷婷,美得像一幅畫裡的聖母。因為她幾十年來一直保持閱讀的習慣、一直接受高雅藝術的薰陶、一直向慈善機構捐款、一直向困難的人們伸出援助的手!

  ⑤珍珠粉和麵膜也許能光滑我們的肌膚、抹平我們的皺紋,但是假如我們的心境不平和、修養沒提高,那麼我們的容顏就像《聊齋》裡的“畫皮”,就像一個雖沒有皺紋卻內心已爛的水果。

  ⑥快樂地迎接每一個早晨,友善地向周圍的親人和同事粲然地微笑,無論遇到多大的誤解和不公,只要保持心中的高貴,那麼即使我們滿頭白髮、一臉菊花,也依然美麗年輕。

  ***三***

  ①一個人能有成就,首先是因為他對那件事有興趣。興趣是什麼呢?就是人追求完美事物的一種本能。孩子對糖塊有興趣,老人對憶舊有興趣。人們對休閒、娛樂、美食、華服有興趣,更對學習、開拓、創造有興趣。

  ②興趣是人的天性,人要學會發現興趣,保護興趣,擴大興趣。“天生我才必有用”,李白這句話是沒有錯的。興趣是寂夜裡飄著的螢火蟲,常在你不經意時靈光一閃,有人及時捕捉到了自己的興趣,有人卻在興趣敲門時木然無應,錯過了機遇。歌德的父親安排歌德學法律,他卻對文學、科學有興趣;伽利略的父親安排伽利略學醫學,他卻對物理、天文有興趣。每一屆諾貝爾獎公佈後,記者總要向得主提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從事這項研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為什麼,就是因為對它感興趣”。

  ③達爾文小時候對生物有興趣。一次,他在野外看見一隻未見過的甲蟲,就用右手

  捉住;又見一隻,即用左手捉住。這時又發現第三隻,情急之下他將一隻放***中,騰出手來去捉第三隻。不想嘴裡那隻甲蟲放出一種辛辣刺激的液體,他“哇”地一聲,三隻全跑了。可以看出,這時他的興趣還是一種孩童式的天性。但是,由此出發,他後來毅然參加了貝格爾艦的環球考察,一走五年。每到一地,就採挖生物標本,託運回國。五年後,他定居倫敦郊外潛心研究這些資料,冷板凳一坐就是20年。1859終於出版了《物種起源》,創立了進化論。對於達爾文而言,是目標和毅力鞏固和延伸了他的興趣。可見,要取得成就,還得將它轉化為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毅力。

  ④要想有更大的成就,興趣還得轉化為一種責任,必得擔大責,才能有大成。比如

  許多文學少年,當初只是因語言優美、情節曲折而對文學產生興趣。但真正要成為大作家,如魯迅,則非得有為時代、為民眾立言的責任心不可。至於說到社會活動家,更是要心憂天下,以身許國。興趣只有在注入了毅力和責任之後才算成熟,才能抗風雨,破逆境,到達勝利的彼岸。

  ⑤總之,興趣是成就人生的一粒種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先得找見自己的興趣是瓜還是豆。只要我們像達爾文、魯迅一樣,一開始就認定要收穫碩果,櫛風沐雨幾十年,就一定能享受到秋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