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規劃家庭理財的重要性

  如果身處豪門,家財萬貫,你可以不用理財,因為有的是人幫你理,想不理都難;如果一輩子一窮二白,口袋從來沒超過半年的口糧,那麼你也不用理,因為你沒有本錢,要知道理財也是有一些嫌貧愛富的;如果你這輩子能一直有個可以信任的人或單位組織讓你靠,讓你不愁吃不愁穿,你也可以不用理財,因為理財儘管說不上累,但還是要費點心神的。這三種人,理不理財是不大要緊的。

  如果你不是以上三種人,而是那種口袋裡多個幾百上千塊能高興好幾天的人,那麼你就應該理財了。因為環境和社會的大變化讓我們不再輕鬆了,我們好像也沒有單位可以依靠終身,也不像以前或者上輩人那樣能享受著社會主義的大溫暖。我們知道未來是不確定的,說不定一場大病或者意外就能讓自己風雨飄搖;我們還需整天琢磨著怎麼在孩子身上多投點資,或者讓父母和自己“老有所養”,不至於增加子女負擔***如果有子女可以依賴的話***。但是看看周圍的物價,我們又倍覺心寒。上個月一斤白菜是3毛,這兩天就漲到6毛了;而銀行的僅有的那點存款好像蝸牛一樣在原地踏步。是的,我們該打點理財的主意了。

  

  理財規劃已經逐漸被中國人所接受,並且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在公司幫忙理財了。但是據不可靠資料,做理財規劃的人更多的是有錢人,因為他們有很多資金,並且自己也沒有太多時間打理。他們意識到通貨膨脹會使資金縮水,只是不同的人採取的方法不同,所要達到的目的也不同。

  而想對來說,那些中產階級家庭和白領人群,他們佔據著中國的大部分人數,他們的理財意思不是特別的強,但已經有些關注。不過,在他們看來理財好像有錢人的專利,自己的錢不多,沒人會幫他理,或者說怕理的效果不佳,所以都退縮在理財的大門外。想起一句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先讓我們瞭解一下理財的重要性吧!

  1,首先,理財規劃是收支平衡的 “調節器”。

  人們通常要面臨收支不平衡問題:或者是收入大於支出的最理想的狀況,但更多時候是收入等於支出,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或者是收入小於支出,生活拮据艱苦。其實,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著大筆的支出,如用於支付教育、購房、培育下一代、醫療養老等。這客觀上要求人們提早進行理財規劃,以免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從這個角度上講,理財規劃是調節收支平衡的一個利器,不僅僅是打理所掙到的錢財,更是用心經營我們未來的生活。

  2,其次,理財規劃是經濟生活的 “解壓器”。

  面對各種生活成本的不斷攀升,你若善用理財工具,進行人生階段的理財規劃,可有效地緩解生活壓力,提高生活質量。筆者認為,對於“月光族”而言,應增強理財規劃意識,養成理財習慣,壓縮消費開支,學會從“透支”到“投資”的轉變。對於打工一族,不要以為錢少不必理財或“沒財理”。其實每天付賬、繳保費、到銀行存取款等等,都是理財活動。因此你無時無刻不在理財,只是理得好不好而已,有規劃的理財方式,可以幫助自己順利地累積財富,逐步實現夢想。

  3,再次,理財規劃是財富增長的“助推器”。

  在現代生活中,能否進行科學的理財規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財富收益率的高與低,不同的理財規劃,往往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收益。舉個例子:小李和小林同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時候都只有24歲,兩人收入水平差不多每年都只有2萬元積蓄,假如小李把自己的錢拿去存銀行,稅後的收益率大約只有2‰左右,而小林把自己的錢拿去買理財產品,收益率大約能達到10‰,當他們都到60歲時,小李的總資產為108萬元,而小林的總資產為660萬元,後者的餘額為前者的6倍多。可見,從貨幣的時間價值上看,理財規劃日益成為了財富增長的“助推器”。

  4,最後,理財規劃是規避經濟風險的 “防火牆”。

  有的人則認為只要會賺錢就夠了,但會賺錢的人不一定會理財。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財務風險,為了降低風險和實現人生各個階段目標,應該有一個完善的理財規劃。在現實生活中,好些人看中了房產的升值速度與潛力,將積攢不多的現金投入首付支出上,不但用錢“告急”,而且有的還背上了債務,成為了“房奴”,從而影響了家庭的正常生活支出,導致了無能力支付意外開支的無奈。有些人聽說現在股票來錢快,便盲目跟進,幾乎把所有的積蓄都投到股市,但連續遇上幾個跌停板,一下子被“套牢”了。究其原因,是缺乏較好的理財規劃,沒有為規避經濟風險設定一道“防火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