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過鑑湖與夜泛西湖的對比閱讀答案
《夜過鑑湖》是宋朝詩人戴昺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寫其乘坐篷船夜過鑑湖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而《夜泛西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詩作品。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關於《夜過鑑湖》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學習。
《夜過鑑湖》《夜泛西湖》閱讀原文
夜過鑑湖
戴 昺
推蓬四望水連空,一片蒲帆正飽風。
山際白雲雲際月,子規聲在白雲中.
夜泛西湖
蘇 軾
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夜過鑑湖》《夜泛西湖》閱讀題目
***1***《夜過鑑湖》中“推蓬四望水連空”一句,有什麼作用? ***4分***
***2***《夜泛西湖》前兩句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3分***
***3***兩首詩寫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夜過鑑湖》《夜泛西湖》閱讀答案
***1******4分***交待觀景的立足點;展現鑑湖廣闊的水面;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鋪墊。***每點1分,答對三點得滿分***
***2******3分***視覺嗅覺結合***2分***,寓情於景***1分***。***如答出“疊詞”給1分***
***3******4分***戴詩表達回鄉心切;蘇詩表達對西湖美景的喜愛***期待***。***每點2分***
《夜過鑑湖》閱讀賞析
本詩作者以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不加雕琢和粉飾,真實地描繪出鑑湖夜色的天然風采,引人人勝。
詩題即點明人物、時間、地點:作者黑夜過鑑湖。
首二句寫在船中的詩人伸手推開篷頂四面一望,只見四野天水相連,茫茫無垠。自己乘坐的這隻船裝置簡陋,那“飽風”的“蒲帆”推動著輕巧的船身飛速地前進著。“推篷”二字說明船身低矮,一伸手就能推開頂篷,動作情態活現;“蒲帆”二字說明船的裝置簡陋、船身輕巧;“飽風”二字把船帆擬人化,描繪帆承風鼓起的形象,可以想見船行速度極快。這三個詞用得準確精當,十分傳神。
末二句寫小船離湖岸已經不遠了,岸邊的山也隱隱約約地浮現在作者的視線之內。再一細看,“山際”白雲繚繞,“雲際”明月高掛;風吹雲移,山巒起伏,月色時明時暗,天地晦明不定,如真如幻,鑑湖清幽多變的夜景,令人心曠神怡。如箭的“蒲帆”繼續飛馳,子規鳥的啼聲刺破夜空,傳人作者耳鼓。這跡象說明船距岸更近了,天也快亮了。作者循聲仰視,原來子規鳥隱藏在白雲深處,在朦朧的夜色中可聞而不可見。
全詩多層次地勾畫出鑑湖月夜揚帆的情景。“水連空”的湖面、“飽風”的“蒲帆”,起伏的群山、浮動的白雲,出沒於雲海的明月以及雲際傳來的子規啼聲,這一切構成一個“真中有幻、動中有靜、寂處有音、冷處有神”的立體空間。整個畫面形象猶如放電影,隨著“蒲帆”的移動而變換,既有可觸性,又有流動感。
全詩二十八字中,“際”字和“白雲”二字各兩現。文字的復出,造成迴環的聲韻、輕快的節奏,從而增強了詩的音樂美。
《夜泛西湖》閱讀賞析
這組詩是作者應邀陪同朝廷監察要員攜妓夜遊同宿湖上時所作。第一首的隱喻之跡非常明顯,“新月”之“未安”,實為人的履跡和心情不安的映襯,月之“盤桓”,是遊歷者心境的折射。初五、初六的新月,不到二更便已沉下西山,如何在湖上繼續“吐豔”?而“半璧”實為“破璧”之隱語,這兩個所謂“遊人”三更時候還要看“半璧吐豔”,意在何為,不言自明。
第二首詩通過山水意象表達對社會的思考,充滿對人生之謎的悵惘。詩人被“欲落未落”的月景所傾倒,但是,卻不能忘懷塵世,想到變幻莫測的“明朝人事”,詩人痴迷悵惘,直至天明。對社會、人生深沉的思考,哲理性的思辨,盡在不言之中了。詩人以哲人的目光審視大自然,於是,日月星辰、山河草木就無不具有了深刻的哲學內容。當它們被作為意象攝入詩中,也就含有了永久的哲理:我是誰?世界是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第三首寫深夜西湖漁人盜魚。王十朋《分類東坡先生詩集註》引:“蒼龍,角、亢之宿,夜半而沒。”因此,“蒼龍已沒”表明夜已深。曹植《善哉行》說:“月沒參橫,北斗闌干。”闌干,橫斜貌。劉方平《月夜》詩:“更深月色半入家,北斗闌干南鬥斜。”可見“牛鬥橫”亦寫“更深”。長庚星有芒,李渷《酬詞》:“長庚冷有芒,文曲淡無氣。”故長庚升指天將明。一二句都是通過星宿的升沒來寫夜已深,天將曉。三四句寫漁人趕在未曉之前盜魚。“船過惟有菰蒲聲”是以有襯無,一個“唯”字,說明除船穿行於菰蒲之中發出的聲響外,已沒有任何聲音,進一步寫出了夜深人靜。蘇軾自注說:“湖上禁漁,皆盜釣者也。”蘇軾作為杭州通判,地方上的副長官,夜泛西湖,碰上漁人“盜釣”,違反“禁漁”規定,卻不予過問,這是因為他本來就反對官府與民爭利。這組詩主要是寫夜泛西湖所見之景,但這後兩句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漁人”同官府的矛盾。
第四首的前兩句寫船過菰蒲:菰蒲無邊,湖水茫茫,荷花夜開,清香撲鼻。月夜泛舟於這樣的荷花叢中,更加令人陶醉。周密《癸辛雜識》載:“西湖四聖觀前有一燈浮水上,其色青紅,自施食亭南至西冷橋復回。風雨中光愈盛,月明則稍淡。雷電之時,則與電光爭閃爍。”詩中的“漸見燈明出遠寺”即寫此,“漸”、“出”二字,正暗示了船在行進中。以上所寫都是月下湖光景色。“更待月黑看湖光”,提示組詩中的後文寫月落之後的湖光景色。此詩山水意象所含有的哲理內容是極不明的,確詩人取“月黑”才好“看湖光”這一充滿理趣的現象,提供了可供讀者深掘的哲理境界。
第五首描寫月落之後的湖光,給人以變幻多端、神祕莫測之感,《嶺南異物志》說:“海中遇陰晦,波如然火滿海,以物擊之,迸散如星火,有月即不復見。”這是說海波似火。江波也有類似景色:“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烏驚。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蘇軾《遊金山寺》***這幾句幾乎可作這一首的註腳,說明湖光也是如此。第一句“非鬼亦非仙”,是總寫湖光的奇異;第二句是寫“月黑”之後,風平浪靜之時,湖光清晰可見;第三句寫隨著船行,湖光如同也在移動,然後跟著進入了寺中;第四句是說船來到寺廟之下,卻根本看不見剛才彷彿“兩兩入寺”的湖光;烘托出了一種神祕的氣氛。
組詩中每首之間,作者採用了蟬聯格***這種詩格始創於曹植《贈白馬王彪》***,每首的結尾都是下一首的開頭,而又略具變化:二、四首的開頭是一、三首結尾的五、六兩字;第三首的開頭四字是第二首中結句的第三至第***個字,但變“西沒”為“已沒”;第五首的開頭二字是第四首的結尾二字。這樣,既珠聯璧合,又錯落有致,讀起來輕快跳蕩。在風格上,這首一組詩與蘇軾其他描寫西湖的詩篇如《有美堂暴雨》《望湖樓醉書》很不同。那些詩以氣勢磅礴勝,而這一組詩卻給人以清新、雅淡、恬靜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