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張中行閱讀答案

  張中行是我國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季羨林先生稱讚他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我眼中的張中行》閱讀材料

  中行先生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淡泊寧靜,不慕榮利,淳樸無華人以誠。以八十七歲的高齡,每週還到工作單位去上幾天。難怪英文《中國日報》發表了一篇長文,頌讚中行先生。通過英文這個實為世界語的媒介,他已揚名寰宇了。我認為,他代表了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老年知識分子的風貌,為我們揚了眉,吐了氣。我們知識分子都應該感謝他。

  我與中行先生同居北京大學朗潤園二三十年,直到他離開這裡遷入新居以前的幾年,我們才認識,這個“認識”指的是見面認識,他的文章我早就認識了。一個偶然機會我認識了中行先生。早晨起來,在門前湖邊散步時,有時會碰上他。我們倆有時候只是抱拳一揖,算是打招呼,然後各行其路。有時候,我們站下來談點學術界的情況,談一談讀了什麼有趣的書。有一次,我把他請進我的書房,送了他一本《陳寅恪詩集》。他有時也敲門,把自己人的著作親手遞給我。這是我最高興的時候。有一次,我們早晨散步,走到一起了,站在小土山下荷塘邊上,談了相當長的時間。垂柳濃綠,微風乍起,鳥語花香,四周寂靜。談話的內容已經記不清楚,但是此情此景,時時如在眼前,亦人生一樂也。可惜在大約半年以前,他喬遷新居,我無限惆悵。朗潤園輝煌如故,青松翠柳,我卻覺得人去園空。每天早晨,獨缺一個耄耋而卻健壯的老人,荷塘為之減色,碧草為之憔悴。

  中行先生的文章,我不敢說全部讀過,但是讀的確也不少。這幾篇談紅樓沙灘的文章,信筆寫來,舒捲自如,宛如行雲流水,毫無斧鑿痕跡,而情趣盎然,間有幽默,令人會心一笑。讀這樣的文章,簡直是一種享受。他文中談到的老北大的幾種傳統,我基本上都是同意的。特別是其中的容忍,更合吾意。蔡孑民先生的“相容幷包”,到了今天,有人頗有微辭。夷考其實,中外歷史都證明了,哪一個國家能相容幷包,哪一個時代能相容幷包,那裡和那時文化學術就昌盛,經濟就發展。反之,如閉關鎖國,獨斷專行,則文化就僵化,經濟就衰頹。歷史事實和教訓是無法抗禦的。文中講到外面的人可以隨時隨意來校旁聽,這是傳播文化的最好的辦法。可惜到了今天,北大之門固若金湯。門外的人如想來旁聽,必須得到許多批准,可能還要交點束脩。對某些人來說,北大宛若蓬萊三山,可望而不可即了。對北大,對我們社會,這樣做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請讀者諸君自己來下結論吧!我不敢越俎代庖了。

  中行先生的文章是極富有特色的。他行文節奏短促,思想跳躍迅速;氣韻生動,天趣盎然;文從字順,但絕不板滯,有時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彷彿能聽到節奏的聲音。中行先生學富五車,腹笥豐盈。他負暄閒坐,冷眼靜觀大千世界的眾生相,談禪論佛,評儒論道,信手拈來,皆成文章。這個境界對別人來說是頗難達到的。我常常想,在現代作家中,人們讀他們的文章,只須讀上幾段而能認出作者是誰的人,極為稀見。在我眼中,也不過幾個人。魯迅是一個,沈從文是一個,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在許多評論家眼中,中行先生的作品被列入“學者散文”中。這個名稱妥當與否,姑置不論。光說“學者”,就有多種多樣。用最簡單的分法,可以分為“真”“偽”二類。現在商品有假冒偽劣,學界我看也差不多。確有真學者。這種人往往是默默耕耘,晦跡韜光,與世無忤,不事張揚。但他們並不效法中國古代的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他們也寫文章。順便說上一句,主張“不立文字”的禪宗,後來也大立而特立。可見不管你怎樣說,文字還是非立不行的。中行先生也寫文章,他屬於真學者這一個範疇。與之對立的當然就是偽學者。這種人會搶鏡頭,愛講排場,不管耕耘,專事張揚。他們當然會寫文章的。可惜他們的文章晦澀難懂,不知所云。有的則塞滿了後現代主義的詞語,同樣是不知所云。我看,實際上都是以艱深文淺陋,以“摩登”文淺陋。稱這樣的學者為“偽學者”,恐怕是不算過分的吧。他們的文章我不敢讀,不願讀,讀也讀不懂。

  讀者可千萬不要推斷,我一概反對“學者散文”。對於散文,我有自己的偏見:散文應以抒情敘事為正宗。我既然自稱“偏見”,可見我不想強加於人。學者散文,古已有之。即以傳世數百年的《古文觀止》而論,其中有不少可以歸入“學者散文”這一類的文章。最古的不必說了,專以唐宋而論,唐代韓愈的《原道》、《師說》、《進學解》等篇都是“學者散文”,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辨》也可以歸入此類。宋代蘇軾的《范增論》、《留侯論》、《賈誼論》、《晁錯論》等等,都是上乘的“學者散文”。我認為,上面所舉的這些篇“學者散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文采斐然,換句話說,也就是藝術性強。我又有一個偏見:凡沒有藝術性的文章,不能算是文學作品。

  拿這個標準來衡量中行先生的文章,稱之為“學者散文”,它是決不含糊的,它是完全夠格的。它融會思想性與藝術性,融會到天衣無縫的水平。在當今“學者散文”中堪稱獨樹一幟,可為我們的文壇和學壇增光添彩。

  ***摘自《我眼中的張中行》,原文有刪改***

  《我眼中的張中行》閱讀題目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2分***************

  A.作者仰慕張中行先生淡泊寧靜的心境和待人以誠的品格,讚揚他年事雖高仍堅持工作的精神,認為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榜樣。

  B.第二段中“垂柳濃綠”一段描寫,作者使用了整齊的句式,琅琅上口,為兩人的談話營造了清新明朗的氛圍,充滿了詩情畫意。

  C.對蔡元培先生的“相容幷包”思想的評論,顯示了季羨林先生思想的深刻性;對北大今日閉塞現狀的不滿,則極具諷刺意味。

  D.在作者看來,張中行先生的文章極富特色,可以與魯迅、沈從文等人齊名,是中國現代作家當中成就最高的少數幾位之一。

  E.作者詳細闡述了對“學者散文”的認識,目的是說明張中行先生的成就之大,其中兩次使用“偏見”一詞表現了作者的謙虛。

  ***2***作者描寫自己與張中行先生相識並交往的往事,有什麼用意?請簡要說明。***4分***

  ***3***張中行先生的文章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4分***

  ***4***季羨林先生的文章風格獨特,請結合本文內容,談談你的理解和認識。***4分***

  《我眼中的張中行》閱讀答案

  ***1***答B給1分,選A給1分。***C項“顯示了季羨林先生思想的深刻性”說法不當,這是張中行先生的觀點,作者引述;“極具諷刺意味”言之過重。D項“是中國現代作家當中成就最高的少數幾位之一”無中生有,原文是說張中行先生的文章極富特色,很容易讓人辨識,而非強調成就之大。;E項“表現了作者的謙虛”表述不當。***

  ***2***①回憶與張中行先生的相識與交往,使傳記的內容更豐富,照應題目“我眼中的張中行”。②用抒情式的語言寫兩人的交往,讀來令人神往,表達了兩位學者的真摯友情。***每個要點2分,言之有理即可***

  ***3***①信筆寫出,收斂自如,且情意盎然,令人忍俊。②文章特色鮮明,境界高遠。③思想深刻,文采斐然。***4分,言之有理即可***

  ***4***①文章語言樸實無華,字裡行間包含真情實感,如“朗潤園輝煌如故,青松翠柳,我卻覺得人去園空”,老友分別的悵然之情洋溢紙上。②見解深刻,底蘊豐厚,如對張中行先生文章特點的分析中肯精當,在點評時旁徵博引,顯示了深厚的涵養。③文章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又充滿情趣,毫不乏味,如對“真”“偽”學者的比較,風趣幽默,印象深刻。***每個要點2分,答出其中任意兩點,並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