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藝術教學研究論文

  教學語言,是一種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教師專業化的語言,其運用恰當、適當,就上升為一種語言藝術,它作為教學資訊的載體,是教師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主要工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初中語文語言藝術教學研究 》

  新課改以來,呼籲教學中滲透有效的教學理念,這就需要教師具有專業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專業性表現之一就是語言藝術的有效應用,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語言,發揮語言藝術實現有效教學。語言藝術具有審美性、教育性、啟發性、體驗性等特性,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教學,全面瞭解語文教材和學生情況,把握課堂時機,創設語言環境,增強語文課堂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筆者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效應用語言藝術,奏響語文課堂旋律,為學生創設暢遊知識海洋的環境,實現語文有效教學。

  一、巧妙運用匯入語

  好的開端是做事成功的關鍵之一,因此課堂匯入也是一節課教學成效的直接影響因素。新課匯入語是新課教學的開場白,是學生狀態從非學習轉向學習的轉型準備期,利於引導學生新課學習,激勵學生完成學習,啟發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匯入語,組織好新課開端,控制好課堂匯入階段,為學生創設匯入懸念,讓學生以高昂的情緒進入新課,為新課教學奠定良好基礎。如,在《雨中登泰山》一課匯入中,我給學生說到:我國地大物博,孕育名山大川,有著古老文明,比如氣勢雄偉、千姿百態的三山五嶽,一灣千里、奔騰咆哮的長江黃河,每每想到這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這節課我們要講的泰山,有擎天捧月之姿、拔地通天之勢,歷代文人都以詩詞形式讚美泰山,如杜甫《望嶽》中的“一覽眾山小”,給我們以神往的境界,我們只有攀登泰山絕頂,才可以領略山嶽風光。這麼美的風景,就讓我們開始《雨中登泰山》的學習吧,以文章為嚮導,我們一覽泰山。

  二、精心設計提問語

  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有效提問是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在傳統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遵循“作者介紹-速讀課文-齊讀課文-字詞解釋-教師分析-作業佈置”的教學步驟,演繹一場語文課堂獨角戲,學生們普遍反映課堂沉悶無趣,學生語文思維很難有效調動。可以說,這樣的語文教學是失敗的,究其原因在於課堂教學中缺少提問。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提問,利於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啟用學生語文學習熱情,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如,我在《愚公移山》一課中,給學生解釋詞語“孀妻、遺男”時,我問學生:“為什麼只有小孩子幫助愚公移山呢?孩子的爸爸會讓他去幫忙嗎?”我向學生提問,學生們紛紛思考答案,大大調動學生思考積極性,啟用學生語文思維,使語文教學出現小高潮。

  三、仔細推敲講授語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知識講授作為教學主幹,需要系統性的講授才能實現。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的講授語利於啟用學生語文學習能動性,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否則,無趣的講授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學生會覺得講授是多餘的,甚至對語文講授產生牴觸心理。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應用語言藝術,增強課堂講授的實效性,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如,我在《故鄉》一課講授中,當我講完一半課文的時候,我問學生:大家有什麼問題要問嗎?然後,有個學生舉手問:老師,為什麼楊二嫂叫豆腐西施啊?我並沒有及時回答學生,因為課文還有一半沒講,然後我反問學生:大家想一想,為什麼呢?學生回答到:因為楊二嫂漂亮吧。我反問:大家怎麼知道楊二嫂漂亮呢?學生開始找出課文中的語句。

  然後我問,課文中素描式的語言,寫出楊二嫂栩栩如生的形象。但是漂亮的有很多,為什麼叫楊二嫂是豆腐西施呢?然後又用“圓規”這樣的詞語借代楊二嫂呢?後面的課文中,又寫楊二嫂為“嘴尖舌稠,尖酸刻薄”、“自私自利,愛佔小便宜,甚至小偷小摸。”從不同的課文描寫看出,楊二嫂的靈魂已經變形、扭曲,是不幸的。

  從課文中,豆腐西施到圓規對比描寫中,又道出了我國衰敗的農村經濟,寫出了勞動人民身心遭受毒害。通過課文中楊二嫂前後形象對比分析,表達了作者對舊社會憤慨之情。從這節課的講授看,我以學生反饋的問題為基點,結合課文講授將學生問題進行引導、延伸,從一個問題引出課文的寫作理性高度,更好地服務於語文課堂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發揮語言藝術,從匯入語的巧妙運用到提問語的精心設計,再到講授語的仔細推敲,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做出服務,實現語文課堂有效教學。這就需要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語言藝術魅力,啟用學生語文思維,打造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的語文課堂,為語文教學起到保駕護航作用。

  篇二

  《 教師的語言藝術 》

  語言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功和必要素養,與課堂教學的優劣,有著密切的聯絡。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有人要求教師教學語言應具有播音員的清晰,相聲大師的幽默,評書演員的流利,故事大王的激情。要求所有的教師達到這樣的標準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最起碼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語言的誘導啟發性

  高明的教師並不把術語或結論“灌”給學生,而是用循循善誘的教學語言,啟迪他們求知慾的萌動,進而引導他們探求,以期“頓悟”。所以,啟發性教學是對各種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學中必須重視激發學生思考,在生動含蓄,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循循善誘的語言氣氛之中,給學生留下想象的空間。同時要把握住“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動機,開闊學生的思維領域,推動“不知”向“知”的轉化。

  第二、語言的科學性

  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指的是教學語言要準確、規範、精練,富有邏輯性和系統性。各學科的教材都是由科學的概念、術語、命題、原理等構成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時,必然要求其語言簡潔、不拖泥帶水、不重複,更要求語言準確無誤、觀點明確、語意清晰。要作到既像書面語那樣準確精練,又像口語那樣簡明易懂。不要用自己的理解水平去說話,要時刻記住,我們說話的物件是帶著幾分驚奇剛剛接觸社會生活的孩子,特別要避免“這個”、“啊”、“差不多”、“反正”、“總而言之”等口頭語,這種過多的隨意性的語言表達,不但與藝術口語毫無相通之處,且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

  第三、語言的生動、形象

  生動形象是藝術語言的重要特徵,生動的語言會起到“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效果,把學生緊緊地吸引住,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你想使知識不變成僵死的靜止的方向,就要把語言變成一個最主要的創造工具”。在我看來,作為一個教師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說話,要練習自己的口才,口才是一個人最大的資本。一個教師,即使做不到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最起碼要讓我們的語言生動有趣,學生才會喜歡我們的課。一個說話沒有標點、沒有抑揚頓挫、不懂激趣的老師,縱有再高深的知識,也很難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講究語彙、講究語法,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使教學語言形象化、生動化,增強其感染力和藝術性。

  第四、要感情豐富

  常言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的語言應當是生髮於情,意遇於情。首先教師本身是一個真性情的人,為人處世真情實意。在教學中,真情來自對錶達內容的深刻的體驗和理解,來自對生活、對事業、對孩子的愛。教師在教學中諸如感情豐富的教學語言,會感染學生。不過,這裡要特別注意語速與感情的節奏,滔滔不絕,一瀉無餘並非高明的口才。語速與感情要得體,有時可以“休止”片刻,留下回味的餘地,有時要控制住感情“閘門”的“流量”,不可信馬由韁。講課中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做到語速適當,語感優美,語調抑揚頓挫,語勢有張有弛。

  總之,高超的教學藝術是通過教學語言表現出來的,而教師的口頭表達能力的形成,要從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質入手;在教學實踐中提高。特級教師於漪之所以講起課來能精言妙語、脫口而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二十多年來,認真備課、反覆推敲,緊要處,一句一句地記牢,才形成的”。於漪老師的經驗,對我們每個教師都是適用的。我們在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老師,語言的表達能力應該是很重要的,語言表達應具有示範性,還應該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這樣,課堂教學才有更高的效果。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