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名勝閱讀答案

  白居易與友巧逢,與景奇遇,使三峽人文景觀又多了處名勝。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永遠的名勝》閱讀材料

  ⑴第一次到三遊洞,就覺得累。

  ⑵那倒不是因為它“危徑不容足”的難於登臨,而是文化的負重。沿桃源之路循級而上,你便發現每一步踏的都是詩文,每一步發出的都是吟唱。在這裡,你的思路必須保持非常的清醒和理性,否則就很可能跌入某位詩人的意境裡,再也拔不出來了。在中國,沒有文化落腳過吟唱過的山水是沒有生命張力的山水。

  ⑶人們到岳陽樓、白帝城、寒山寺遊覽,都早已變得不是觀察景物,而僅僅為了尋找和感悟那幾首在兒時就能背誦的詩文的氛圍。

  ⑷或許,這樣的一份虔誠換來的只能是一份遺憾。譬如“逝者如斯”的那條川竟只是一條平常的河。而大名鼎鼎的陽關也僅是一塊荒蕪的大戈壁。但旅人們誰會去抱怨那些文化,那些文字,難道這份厚重的遺產將我們的情思潤澤得還不夠麼?

  ⑸且不說三遊洞高嵌絕壁,茫茫緲緲有仙境之志,且不說它藤簾相掛,腳下碧水流翠,也不說洞內貌竇雲腴似的鐘乳石,“三鍾”、“地鼓”、“勞磬”的玄奧壯觀。單是浸潤在三遊洞的那份文化,也足以讓所有的旅人心滿意足地游完全程。

  ⑹公元819年3月10日,天高雲淡。白居易懷著失意與惆悵,與阿弟白行簡,由江州司馬調遷忠州刺史,舟至夷陵峽口,白居易與好友元稹不期而遇。人事滄桑,五載久違,二人自是“坐從日暮惟長嘆,語到天明竟未眠”,難捨難分。次日,元稹掉舟送白居易到下牢戌。12日,二人在將別未忍時,忽聞石間泉聲,於是步行“入缺岸”,“初見石”,“次見泉”,皆在鬼斧神工之妙。他們爬上“絕無人跡”的山岩,發現了一個大洞。洞內“晶瑩玲瓏,象生其中。雖有敏口,不能名狀”。一干人均覺得此種心境實在難得。白行簡更曰“斯境勝絕境,天地間其有幾乎?”觸景生情,三人各賦古調詩20韻於石壁,樂天作序,雲“以吾三人始遊,故目為三遊洞”,真是“人傑地靈,物以言存”。白居易與友巧逢,與景奇遇,使三峽人文景觀又多了處名勝。

  ⑺就這樣到了公元1056年的隆冬。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由眉州赴開封應試,途徑夷陵,亦同遊此洞,亦題詩於壁。這就是後三遊。那麼的一番景色,那麼的一番底蘊,三遊洞以其獨有的手法使探奇尋勝的三蘇感到了相當的滿足。東坡先生終於異峰突起,而幾乎所有人的光芒都被其遮掩,三遊洞名聲大躁了。

  ⑻時光悄然流至公元1169年10月8日,被貶至夔州作通判的陸游也來了。他沒有失望。他發現了一眼“神水”,流洩如珠,常盈不枯。於是,失意的放翁取水沏茶,流連吟詠,忘情於此。於是,知名了“陸游泉”。

  ⑼撫著一山一石,我來到至喜亭,肅立碑前,用深沉的目光與歐陽先生交流。或許,千餘年前,東坡先生也在剎那間肅然體驗到一種清氣撼天的君子之風,高士之韻。在這種肅然的寧靜中,他獨享到一片幽謐的韻致,於是身肌鬆弛,心靈飄逸,一切都在身外了。他題詩於碑上,不讓那顆孤獨的詩心泯滅於高山之上……

  ⑽我沉思,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陸游等等,果斷智慧無匹,於造化之中引發萬古不朽的靈性光輝,也活化了這一方山水。夜漸濃,暮靄籠罩四野,一輪江月掛在西天。我望著使一切變得朦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詩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真正慨嘆不已,覺得這山這洞縱貫古今,無可企及。

  ⑾呵,三遊洞,我心中永遠的名勝。

  《永遠的名勝》閱讀題目

  17.你能說說是什麼讓三遊洞成為永恆的名勝?***2分***

  18.請用文中的詞句解釋第⑴段中“累”的含義。***2分***

  19.文章第⑶段裡所指的“那幾首在兒時就能背誦的詩文”你一定也熟悉。請默寫出其中的一首詩。***3分***

  20.仔細閱讀第⑺段。請你說說文中加橫線的“那麼的一番景色”和“那麼的一番底蘊”分別指的是什麼?***2分***

  21.第⑻段寫了陸游在三遊洞流連吟詠,忘情於此。可以讓人聯想到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也用兩句話寫出了自然山水可以使人拋卻名利之心,忘情于山水。請你寫出這兩句話。***2分***

  《永遠的名勝》閱讀答案

  17.歷史痕跡與文化***或人文文化或文化落腳過吟唱過的山水***

  18.文化的負重

  19.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范仲淹《岳陽樓記》如: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白帝城: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凌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寒山寺: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0. “那麼一番景象”是指三遊洞的山水風景,“那麼一番底蘊”是指前人留下的文化。

  21.鳶飛唳天者望峰悉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