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的改革與發展綜述

  ***一***發現學習

  這是由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的教學方法。布魯納是結構主義課程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學生在課程中應當學習的是基本結構,也就是每門學科最具有根本性的理論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則等。而基本結構是不能簡單地通過教師的講授學習的,要通過學生的發現學習去構造。

  發現法的具體做法是,教師提出課題和一定的材料,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動,最後得到學習結果。

  與講授法相比,發現法對學習過程的關注超過對學習結果的關注,也就是說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去,否則,學習結果將無法得到。

  發現法的優點在於,由於學生在發現的過程中必須進行持續的、全面的智力活動,他們的智力也就因此獲得發展,這是講授法所難以企及的。發現法的弱點在於,對於同樣的教學內容,它花費的時間要比講授法多出許多,這是它無法完全取代講授法的重要原因。同時,發現法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引導學生自己獲得學習結果比之直接講解不僅需要教師有更高的教學水平,而且也使得教師的教學更加緊張和更加具有挑戰性,因此,雖然人們對發現法評價很高,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往往需要將它同其他教學方法結合進行。

  ***二***探究—研討法

  探究—研討法與發現法有密切的聯絡,在實質上也基本一致。這種方法在一些發達國家被普遍應用於小學教學,尤其是自然課教學中。探究—研討法比發現法更加靈活,也更加適合小學兒童。

  探究—研討法沒有十分嚴格的程式,但注重利用發展心理學所提供的關於兒童不同認識階段的特徵,由此形成了一些十分突出的特點。

  1.從具體材料引發學習。小學生的學習應當從具體的、能夠引起他們興趣的事物開始,而不是從抽象的概念開始。要給小學生足夠的材料,這些材料應當與所要學習的概念或原理相關,有助於他們理解和形成這個概念,並且能夠引起他們興趣,能夠讓他們利用來進行各種嘗試,總之,能夠帶給他們真實的學習經歷。“學習總是在學習者內部發生的。在支配材料的過程中,神經上的、肌肉上的和感覺上的刺激,導致學生越來越意識到各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思考和表述使學生把這種動覺的經驗提高到思維的水平”。

  2.通過集體交流和研討促進學習。不能期望所有的學生髮現同樣的事實,或看出同樣的內在聯絡,每個人在共同經歷中的反應從來都不是完全一樣的。讓學生在一起把各自的看法談出來,每個人可以分享其他人的思想,就會有豐富的內容,並且引起進一步的思考。

  3.鼓勵學生的語言表達。語言與思維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就小學生而言,語言的發展水平比較低,思維經常是在“前語言水平”上,混亂而膚淺。人的思維只有在發達的語言能力上才能夠深刻地進行,因此,要鼓勵學生進行語言交流,只有在運用語言與其他人互相講話時,學習的內容才豐富起來,鼓勵學生描述自己的觀察、表達自己的感受、說明自己的意見,所有這些,要比學生自己讀教材、重複教師的話有價值得多。“一個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語言表達出來之前,還沒有把他潛在的學習變為可同自己或別人交流的思維”。

  4.肯定學生在學習中所犯錯誤的意義。科學本身是一個不斷髮現、核對、驗證、重複的過程,教師要讓孩子們像科學家一樣經歷所有這一切。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不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需的。教師要鼓勵孩子們從錯誤中學習,通過尋找原因、糾正錯誤來澄清思想、提高認識。

  ***三***綱要訊號圖式教學法

  這是蘇聯教師沙塔洛夫在自己30年的教學實踐基礎上創立的。所謂綱要訊號圖式是一種由字母、單詞、數字或其他訊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圖表,是教學輔助工具。它通過各種“訊號”提綱挈領、簡明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圖表篇幅不一,有時一張圖表僅由幾個訊號組成,有時一張圖表可以包括教科書中二、三節甚至四、五節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