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中的對峙教學反思

  冷戰中的對峙是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的內容,有哪些關於冷戰中的對峙的教學反思?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在九·一班學習《冷戰中的對峙》一課中,我採用的是學生分段閱讀方式進行,在學生分目閱讀之前,提出閱讀要求,然後講解,但整個過程學生積極性不高,參與度比較窄,最後還未完成教學任務。主要問題有:

  1.部分同學始終未進入學習狀態;

  2.提問後響應者較少;

  3.第一部分內容用時太多;

  4.第一部分內容閱讀前所提問題大部分同學不能作答。

  我想,造成以上原因主要有:

  1.引入是按照給九·二班上課時的設想,這對於一班同學理解較難,沒有激發起學生探究新課的熱情,使其遲遲不能進入狀態,所以不同班級的教學設計、設想要有所不同。

  2.在閱讀前所提問問題可能難度較大。

  3.沒有讓同學起來回答相關問題,造成學生沒有學習壓力與動力,讓學生失去了真正思考的時間、積極性受到影響,這與我害怕耽誤時間的想法有關,從而背離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4.美蘇爭霸這部分基本上由我講述,並且不太簡潔,學生理解難度較大,實際可能通過一系列小問題概括其特點和突出事件。

  思考:

  1.教學設想必須根據班級情況適當調整並要不斷總結經驗。

  2.閱讀前的問題主要是最基礎的史實知識,稍有難度的問題在講解中、講解後才提出,利於解決。

  3.必須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給予適當壓力,課堂氛圍才能有大的改觀。

  課前設計精益求精,準備必須充分,才會靈活自如地進行。

  篇二

  今天下午我上了一節歷史公開課,內容是人教版9年級下冊1《“冷戰”中的對峙》。我上課的目的是打造一節高效歷史課堂。新課程改革的最高宗旨與核心理念就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三個“關注”:即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所以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注意結合9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力爭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實現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1.注意教師角色的轉變。本課主要採用問題解決模式教學,注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教師既是師者,又是學生;既是長者,又是朋友;既是主持人,又是參與者。在這裡,教師的角色不是單一的,而是變化著的。

  2.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意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方法、發展能力,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如,談到馬歇爾計劃的援助物件是整個歐洲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馬歇爾計劃和冷戰的目的--遏制蘇聯是否矛盾呢?”由學生進行自由討論,教師注意鼓勵學生髮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結果,正如預料的一樣,討論後出現了三種情況:1、所有學生都認為是不矛盾的;2、所有學生都認為是矛盾的;3、兩種意見兼而有之。我在總結時特別注意充分肯定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成果,只要言之成理,都予以肯定和鼓勵。

  3.本節教材主要涉及二戰後“冷戰”局面的形成,對九年級學生來說,內容偏深偏難,且枯燥乏味。如何化難為易、引發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是本課教學的一大難點。在學分析馬歇爾計劃時,我首先從西歐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困境匯入,接著指導學生詮釋有關馬歇爾計劃的一幅宣傳畫,出示關於馬歇爾計劃實施情況的文字材料,藉此討論美國丟擲馬歇爾計劃的目的和誰是馬歇爾計劃的最大受益者,然後延伸探究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為什麼要拒絕馬歇爾計劃,最後再對馬歇爾計劃作出評價。這樣,一步一步地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完成這一知識點的學習。

  反思上課的情況,我認為在組織課堂討論辯論活動時,還應注意提出的問題深淺合適,以免冷場或流於膚淺;同時應注意避免少數學生壟斷髮言權,儘可能讓每一位同學都能積極參與。

  篇三

  1、通過學生自主探究,豐富了本節課的內容,學生對於“冷戰”、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美蘇爭霸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同時也聯絡了現實,學生進行了思考,為有效掌握本課打下了基礎。

  2、小組討論給學生比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間,能基本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特點和要求,並且收到了較好效果。

  3、教師適時導學、導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圖表資訊運用比較多,圍繞教學目標,使用恰當的圖片文字資料,多途徑刺激學生思維,同時也不會造成視覺和聽覺疲勞。

  4、關注到情感教育,在培養學生情態價值觀方面做了一定的嘗試,通過思考霸權主義給人類進步與和平帶來的危害,學生充分認識到了霸權主義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由學生談感受,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昇華,也基本掌握主要知識點。

  但這節課中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在冷戰政策這個框題內容的學習中用時太多;教師激情不夠,課堂氣氛不活躍;對冷戰的影響分析不深刻,沒有明確指出:美蘇冷戰打破了歐洲列強為中心的國際關係格局,形成二戰後美蘇兩極劃分勢力範圍的新格局。原因可能是平時上課的過程中更多的還是在用一種非常傳統的方式在上課,即以教師的講解為核心,以考試為根本目的,以中考為出發點,幾乎很少考慮學生的知識生成目標,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講述取代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力爭克服這一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