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動物教學反思

  《快樂的動物》是北師大數學第三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是一節抽象的概念“倍”的認識。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快樂的動物》是北師大版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是一節抽象的概念“倍”的認識。它是在學生認識平均分與除法的意義的基礎上,學習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體會倍的含義。倍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概念,可對於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還是有困難的,“倍的認識”是小學低年級數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我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在教學時做了如下設計:結合“快樂的動物”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在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等操作活動中體會倍的含義,既學會了畫圖表徵,又學會了用算式解決問題,有意識的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我以故事引入,創設了在一片綠色的森林裡,有一座美麗的動物學校,學校裡的小動物正在快樂的學習,這時學生都被吸引,帶著興趣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通過這樣的情景創設,遵循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的特點,使學生對於和快樂的動物中進行學中玩、玩中學的學習充滿了期待,學習興趣也油然而生。

  2.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課時中,“倍”這個概念,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顯得比較抽象。那麼如何突破這個教學上的重難點呢?

  在教學時,讓學生用圓片擺一擺小鴨和小猴的只數,認真觀察,看有什麼發現?接著引導學生把3只小猴看作1份,小鴨就有這樣的幾份,表示出兩份***圈一圈***,圈完後說6裡面有*** ***個3,也就是說6是3的2倍,小鴨的只數是小猴的2倍,最後列出算式計算。再通過幾個層次的擺、畫和說,讓學生感知和理解“倍”的含義。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通過擺一擺、說一說,圈一圈、畫一畫、算一算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從而參與學習過程,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擺的圖來說數理,降低了數理表述的難度。通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了“倍數”概念,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還提倡: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從而在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有趣和有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觀察主題圖時,我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從中發現數學資訊、提出用學過的方法會解決的數學問題並解決,接著,在教學完倍的知識後,讓學生再看圖畫,根據數學資訊提出有關倍數的數學問題,既鞏固了新知,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空間,又促使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進了學生的發展,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

  4.注重教學練習的設計

  學生對倍的意義的理解本身是很枯燥的,為了不使孩子失去興趣,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上巧下了一番功夫,如第一題,幫動物王國裡的小貓蜻蜓等動物來解決數學問題,第二題先猜一猜淘氣的身高是機靈狗的幾倍,再運用所學的知識算一算。接著又做拍手遊戲,並設計猜一猜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學問題的遊戲環節。最後給出12÷3=4這個式子,讓學生自己編和倍有關的故事。

  當然,這節課中,由於本人經驗不足,對教案中的設計沒有落實到位。如:

  1、倍的概念教學層次性不夠分明,應從動手操作------過渡思維***想甲裡有幾個乙***----數學計算***如甲/乙***三個層次展開

  2、標準量強調不夠

  例:甲是乙的幾倍≠甲是丙的幾倍

  3、在擺一擺的活動中,在引導學生圈一圈方面做得還不夠,沒能達到加強學生對倍的意義的理解。

  4、雖有較強的引導意識,但給學生的要求和引導還不夠明確。

  5、小組合作提問問題還可以拓寬些,課堂提問的語句還可以再精煉些,語速還要再慢些。

  以上這些,不僅是對今後的教學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是我今後努力改進的方向,我一定會好好總結這節課給我帶來的思考,爭取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更大提高,我將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完善自己。

  篇二

  “快樂的動物”這一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營造了輕鬆、快樂、融洽的課堂氛圍,可愛的小動物們增加了學生注意聽講、認真學習的動力。教學中,我因勢利導,通過畫一畫、填一填、說一說,讓學生一步一步認識“倍”的含義;讓學生多說想法,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節課學生始終是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的,他們學會了用除法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不僅知識和技能得到發展,而且還獲得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體驗。我認為探索知識的未知領域,合作學習是一條有效途徑,在今後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學習的機會。本節課的問題設計較好,畫一畫、圈一圈、填一填等環節,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引導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積極思考、探索。同時教師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設計的問題具有層次性,突出了因材施教,關注了學生的差異。教師能為課後的練習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積極性較高。

  希望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此外,小組合作也需進一步加強。

  篇三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三冊“快樂的動物----倍的初步認識”,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加深對“除法與生活”的聯絡及認識除法和乘法的互逆關係,初步理解與解決倍比的數學問題,強化倍的概念,並進一步理解等分活動和除法之間的關係。從教材編寫來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動物王國歡聚圖的情景,圖中蘊涵著各種動物的數量以及數量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倍”的含義,體會除法與等分之間的關係。求倍數的關係,涉及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實際上是等分活動的擴充套件。教材“說一說”中的第三個小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決的問題”,給學生創設了充分觀察、探究、體驗、交往的空間。

  教學本課時,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學習“體驗——理解——解決——應用”的過程。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遵循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及好奇、好動的特點,通過動物王國歡聚、許多小動物玩耍的情景創設,激活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探究性學習中強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

  本節課的特色是:

  1、教學過程中評價方式多樣化。利用小鳥飛進小組所在的大樹來激勵學生積極學習,增強了小組合作的意識。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採用評個人、評集體等多種評價方式,達到促進個體競賽意識和提高整體競爭意識的目的。

  2、“倍”是生活用語,整堂課力求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感知“倍”與等分之間的關係,並由此發展學生分析和解決除法問題的能力。所以在設計時,先利用拍手遊戲來讓學生建立“倍”的表象,然後在學生掌握“倍”的知識後又安排了增加難度的拍手遊戲,不僅是為了首尾呼應,也是為了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及時鞏固所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