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筆馬良課後反思

  《神筆馬良》文中表現了馬良的機智、勇敢,讚揚了馬良一心為百姓服務的精神。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我適時地引導小組討論:馬良為什麼開始的時候不為大官畫,後來又畫了?是他怕大官嗎?有的回答:“是的。”有的反應快說:“不是的。”並從書中或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依據。他當時的心裡是怎樣想的?抓住馬良為大官畫金山、畫海、畫船、畫風的那一段引導學生理清層次並結合課件用“首先、然後、接著、最後”這樣的句式複述故事片斷,達到重點段重點理解的目的。

  在課的結尾,我又迴歸到“神”字上來。變相的總結課文:馬良的筆“神”在哪裡?不僅要引導學生答出“畫什麼有什麼”,還要結合實際說出馬良是通過對畫畫的執著、刻苦的鍛鍊才得到的能力。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還要抓住這個機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假如你也有一支神筆”,你想做些什麼?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表達自己美好的心願。

  當然,在教學中個別學生對討論的問題積極性不夠高;對馬良的這些做法是體現馬良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滲透的還不夠完善;在板書的設計上還需精煉!

  篇2

  這首詩從語言特點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對一 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詩中反覆出現。適合對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而且這篇課文的內容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學了這首詩,學生 產生了許多共鳴,產生了許多新的“假如”,萌發了寫詩的衝動。我抓住時機,通過對省略號含義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身邊需要關注的事物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自 己的願望說出來,寫下來。讀寫結合,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讓體驗在學生寫話中昇華。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 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

  總之,整個設計我注意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的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在輕鬆愉悅中掌握知識,發展語言。

  篇3

  這首兒童詩歌,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 、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除了能從中積累語言外,還能純潔孩子們的心靈。面對這樣一首文字平凡而情感充沛的詩歌,我探索著採取簡潔的線條,走出教師煩瑣分析、學生被動接受的說教式教學的途徑。

  1、創設情境,入情入境。

  葉聖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親”。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因素對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學生因生活經驗缺乏, 知識水平有限,教學中如果僅靠文字的敘述,很難向學生呈現直觀形象。因此,要善於創設各種直觀情境。這節課我創設多種情境,如在教學第一、二小節時,通過 創設“小樹在寒風和大雪中受凍”、“小鳥在鳥窩裡孤零零地大哭”兩個情境,讓學生仔細看,仔細聽,通過多種感官的感受,引發學生內心體驗,感受到小樹的寒 冷,小鳥的孤單,西西的痛苦。這樣,讓學生達到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深刻體驗文中蘊含的情感。

  2、揣摩文字,誘發情感。

  課文的情感總是從字裡行間顯露出來,特定的語言總是表達特定情感,特定的表達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傾向緊密聯絡在一起。教學中,應在感知課文語言的基礎上,引導 學生品味揣摩語言文字,強化語感訓練,使學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學第一小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對“縮著身子,輕輕嘆息”的 理解,讓學生看圖後邊做邊說說小樹在嘆息什麼,讓學生邊模仿小樹冷的動作邊學著小樹說說話,讓學生感受到小樹的可憐,通過反覆誦讀,體驗文章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