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對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教材的重點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小編分享了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方法,供你參考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方法篇一
一、引導學生了解文章作者及寫作背景
學生每接觸到新的課文,往往對新課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感到陌生而好奇。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下的註釋去了解作者。而大多數課文沒有介紹寫作背景,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通過查詢有關資料去掌握瞭解。學生只要掌握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對於理解課文內容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讓學生在預習時,通過上網查資料,學生了解到作者當時寫這首詩時的時代背景:當時作者孤身漂泊於繁華熱鬧的帝都,目睹家家戶戶團圓熱鬧的情景,頓時倍感孤單,思鄉之情由然而生,情之所到,有感而發。學生了解到了當時作者的時代背景,對這首詩中所表達出的含義就很容易理解。
二、明確課文的學習目標
指導學生進行預習,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學生去弄明白學習的目標,從而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要明確課文的學習目標,就必須要注意到兩個方面:一是課文前面的導讀。導讀是對課文最主要內容的概述和歸納或是對學習課文提出一些要求,學生根據導讀的提示,預習課文就有了明確的方向。二是課後的練習題。這些練習題大多是緊緊圍繞課文的主要內容而設計的,學生如果對這些練習題進行思考,對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但這兩方面卻是學生最容易忽視的地方,因此教師要加強引導,提醒學生。如:人教版小語三年級上冊《找駱駝》。在教學之前我通過先讓學生在預習時讀一讀課文前面的提示,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前面的提示,很容易就知道本課的主要內容是介紹駱駝的一些特點。通過這樣提前學習,學生基本上掌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而課後練習題都是圍繞課文的主要內容而設計的。預習時讓學生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加深印象,鞏固自學所得,開拓思維,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花鐘》課後的一題練習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為什麼不同的植物開花的時間不同?學生要解答這一問題,就必須通過查資料,瞭解到不同的植物開花的特點,從而對學習新課起了很大的幫助。而《趙州橋》這課課後的一道練習題:我的家鄉也有古建築,我要去了解它的歷史,並把它畫下來。學生通過去搜集資料,瞭解到我國傳統的文化,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愛國教育。而且這些開放性的題目把學生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能開拓學生的視野,開發課外學習的天地,拓展知識面,而且能使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的學習變得生動活潑。同時也避免了預習過程中出現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從而達到預習是為學習作好準備的目的。
三、自學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自學課文中的生字新詞,這是預習中學生較為注重的一個環節。教師似乎可以不用多加指導。而事實上,往往就是這部分內容,學生最容易出現馬虎對待。因此,這一環節同樣需要教師進行規範性的指導,讓學生不僅要自學生字詞語的音、形義,還要學會辨析詞語的感情色彩。而對一些帶有典故出處的詞語還要弄清詞語的出處、原義及引伸義,要讓學生養成勤用工具書的良好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自學精神。
四、疑難問題記錄在冊
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必定會遇到這樣那樣或多或少的疑難問題。對這些疑難問題,有的學生容易忽視,或者是視而不見,或者是有意迴避。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這些問題記錄整理下來,通過主動向教師請教,或者查閱有關資料進行理解,讓學生養成“遇到問題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請教”的學習行為。這種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對於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起了極大的作用。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方法篇二
一、明確目標,正確導航
結合單元學習目標,根據課文特點,制定出明確的、難易適度的、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的目標導航。提前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步驟、使學生預習有章可循,避免預習的盲目性。
1. 感知文字,讀思結合。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應作為預習的首要目標,初中的課文都比較長,僅靠課堂有限的四十分鐘,遠遠不夠,只有課前充分朗讀,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字,進而生髮疑問,靜靜地思考,對文字才會多一些自己的認知和獨特的體驗。
2. 積累雙基,學以致用。語文學習離不開基礎積累與應用,平時要求學生都備一個本子,名曰:“文海拾貝,”預習時,要求學生找出課文中精美的、富含哲理的語句摘抄在裡面,也可以讓學生根據修辭種類的不同,分類抄寫其認為寫得最好的句子並仿寫。此外,課文後面常有一些經典補充資料,這也是一座豐富的寶庫,裡面有很多知識值得積累、借鑑。預習時用心篩選,摘錄記誦也極為有用。
3. 預習作業的設定堅持由易到難、便於操作的原則。初讀課文,預習以勾畫、提問、查閱、仿寫、批註為主,可在書上完成。作業要難易適度,量不宜過大。教師還要照顧個體差異,分層設定預習作業,實踐證明,越是尊重個性差異,預習效果越好。
二、激發興趣,培養習慣
1. 重視反饋評價,提升預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是預習活動的主要動力源泉,想要強化預習環節,而不流於形式,必須注重激發學生對預習的興趣。對學生預習時的出色表現,要及時鼓勵和表揚,讓學生體驗到預習成功的喜悅。課堂上,讓預習做得好、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現身說法,談自己的體會感想。還可利用黑板報、學習園地等宣傳預習的好處,使同學們認識到,預習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習成績,使學習更輕鬆。客觀評價學生的預習作業,讓學生對預習保持持久的動力,進而把預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並樂此不疲,這種方法對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最具積極意義。
2. 課前督促檢查、課堂及時反饋,維持學生預習的熱度。每天預習對學生來說是件苦差事,很多學生預習時較難做到自覺,更難做到堅持。因此,教師對預習的完成情況課前要督促檢查、課堂上要及時反饋,課餘時間以聊天的方式瞭解他們的預習情況,讓學生逐漸養成自主預習的習慣。
三、交流分享,提高課效
1. 用競賽檢測預習效果。每次上課,我都設定“預習搶答”環節來進一步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通過這樣的檢查,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下次預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另一方面則有利於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 交流經驗,取長補短,實現資源共享。引導學生分組開展預習經驗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問題,適時點撥,以保證預習效果。
3. 爭取讓家長參與預習指導。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預習能力,掌握了基本的預習方法後就可在家裡預習,若父母能抽出時間督促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在有能力的情況下,適當地予以指導,預習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