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習方法區域地理

  在區域比較、分析過程中,往往要運用高中地理學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關的理論。下面分享區域地理學習方法。供你參考。

  區域地理內容是近年來地理高考命題的重要素材,不論從體現地理學科地域特徵還是為了適應高考地理試題特徵,學生對區域地理的掌握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連最起碼的“是什麼和在什麼地方”都弄不清楚,就不可能準確地從圖中獲取有用的資訊,因此在高三複習中,加強區域地理的複習是極其重要的。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對區域地理的複習方法作了如下嘗試,以供大家商榷。

  區域地理中,不管是世界地理還是中國地理,在教材編排上大體相似,都是依次講述了各區域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為此給學生設計了一張表格,由學生先閱讀教材有關內容,然後自行填寫,最後由老師給予歸納總結。在課堂複習中,教師只須引導學生思考三點:

  第一步區域地理位置

  一是本區域的地理位置,尤其是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由於海陸位置主要影響降水,緯度位置影響熱量,故由此可以引導學生推知當地的氣候型別;

  二是注重本區域的地形、氣候的特點極其分佈,並以此推斷該地的河流水文特徵***包括流向、水位變化、汛期、有無結冰期、含沙量等***、土壤型別、典型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徵;三是以自然地理特徵來推論農業、工業特點及人口、城市分佈等。如:平原地形、土壤肥沃、水熱充足的地區多發展種植業,山地丘陵地形適合發展林業,降水較少的乾旱或半乾旱地區一般發展畜牧業;再如:礦產資源豐富,尤其煤、鐵資源豐富的地區或國家多發展鋼鐵工業、電力工業、機械工業等,人口和城市多分佈在地形平坦、氣候溫和溼潤、水源充足、經濟發達的地方。通過上述三點引導讓學生理解地理各要素間的相互聯絡、相互影響,這樣也可避免學生單純的死記硬背地理知識。

  第二步進行圖文轉化、構建空間概念——地圖訓練法。

  學生通過上一步的學習,已經熟知一些國家、城市、山脈、河流等地理事物名稱,也就是說知道了“是什麼”的問題,但還需確定“在什麼地方”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進行圖文轉化,將基礎知識落實到地圖上,建立空間概念,為此可以採用地圖訓練法,具體來說分三個環節:首先摹圖。讓學生用較薄的白紙覆蓋在書本上某區域地圖上,然後摹畫出區域輪廓以及主要河流、山脈、城市的圖例等,最後新增主要的經緯線及標出經緯度,這對掌握區域位置很重要。其次填圖。學生摹好圖後,將原圖挪開,把一些要掌握的地理事物名稱填注到自制圖的相應位置上,要求默填,且填寫規範、準確;其三析圖。即分析圖中各地理事物內在聯絡及相互影響。如:在地圖上根據河流流向可推知地勢起伏狀,還可分析城市、人口分佈與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聯絡等。經過一系列動手動腦的地圖訓練,使學生能夠清晰地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間分佈狀況,在腦海中形成圖文並茂的區域地理概貌。

  第三步實現區域地理橫向聯絡——知識重組法。

  學生學習了若干個區域之後,對各基礎知識的掌握還比較零散,沒有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這時可適當進行區域地理的橫向聯絡,對知識點中重新組合,其方法是多樣的。本文列舉幾種方法如下:

  ***1***、區域專題類比。可將不同區域的同一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如中亞的乾旱與西亞、北非的乾旱成因、特點作一比較;

  ***2***、區域知識大串聯。將一些聯絡不是很大的區域通過某一具體的地理事物串聯起來,如:一般輪船由上海開往鹿特丹經過那哪些海域、海峽?途經哪些區域及其地理特徵有哪些?

  ***3***、歸納總結法。就是將同類的地理事物歸納在一起記憶,可以加深印象。如世界著名的古建築有:柬埔寨的吳哥窟、緬甸仰光大金塔、印度泰姬陵、埃及金字塔等。

  ***4***、熱點關注法。關注熱點地區及其與地理有關的熱點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用地理的視角加以分析,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如:西部大開發、南水北調、青藏鐵路、朝鮮半島問題、中東問題、巴以問題等。

  通過上述區域地理複習過程的設計及實施,使學生不僅形成區域空間概念,還對區域差異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思路上更為開闊,從認知上更加巨集觀,從方法上也符合地理科學研究的要求。複習到這一程度的學生對於區域地理知識,可謂胸有成竹,當你給他世界某一點或線時,在其腦海中湧現的將是一系列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的地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