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升初中的學習方法

  孩子升入初中,將面臨著諸如環境、學習方法和學習科目設定的不同,那麼同學們應該如何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同學們不妨參考一下。

  

  一:學習要有明確的目的、目標

  目標有大目標,小目標,有遠期的,也有近期的,小到一節課,大到一生的志向都屬於此範疇。小目標要從屬於大目標,近期目標要為遠期目標做鋪墊。確定學習目標要根據一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

  二: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

  根據遺忘規律去記憶,即即使的重現,勤複習、多複習。當天的內容當天複習,本週的功課周複習,一月還有小複習,考前再做總複習,這樣學習才記憶牢固,才能取得最佳學習效果。

  三:抓好學習環節的關鍵

  學習可分為四個主要環節:預習、聽課、複習、作業。每個環節都有其特點,也有其關鍵。

  四:交叉學習效果好

  人的大腦皮層細胞是有分工的,學習不同學科的內容回引起不同部分的興奮。大腦長久接受同一類資訊刺激,使某一部位長久興奮,就容易產生疲勞,降低學習效率。

  五:及時做好筆記與作業

  記性好不如爛比頭。記筆記是一種良好的聽課習慣,好筆記不是全記,不是漏記,不能只聽不記,更不能只記不聽。

  六:課堂筆記整理“七步法”

  一.憶。“趁熱打鐵”,即課後抓緊時間,對照書本、筆記,及時回憶有關資訊。這是整理筆記的重要前提,為筆記提供“可整性。”

  二.補。課堂上所做的筆記為的是要跟著老師講課的速度進行的,一般的講課速度要較記錄速度快,於是筆記就會出現缺漏、條約、省略、簡單甚至符號代替文字等情況。在“憶”的基礎上,及時作修補,使筆記有“完整性”。

  三.改。仔細審閱筆記,對錯字、錯句及其他不夠準確的地方進行修改。其中,特別要注意與解答課後練習,與學習目的有關的內容的修改,使筆記有“準確性”。

  四.編。用統一的序號,對筆記內容進行提綱式的、邏輯性的排列,註明號碼,梳理好整理筆記的先後順序,使筆記有“條理性”。

  五.分。以文字***最好是用紅筆***或符號、代號等劃分筆記內容的類別。例如,哪些是字詞類,哪些是作家與作品類,哪些作品***課文***是分析類,哪些是問題置疑、探討類,哪些是課後聯絡解答等等。為分類摘抄做好準備,使筆記有“系統性”。

  六.舍。省略無關緊要的筆記內容,使筆記有“簡明性”。

  七.記。分類抄錄經過整理的筆記。同類的知識,抄在同一本簿,或一本簿的同一部分裡,也可以用卡片分類抄錄。這樣,曰後複習,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綱目清晰,快捷好用,使筆記有“資料性”。

  小學升初中的學習模式改變

  學習要求從指令性到計劃性

  提前改變:學會預習,提高學習主動性

  從小學升入初中,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小學階段的學習主要依賴老師的安排,學生只要完成寫字、造句、背課文這些老師下達的簡單“學習指令”就行。但初中則要求學生自覺主動並且有計劃地學習。

  一般的學生只是單純完成學校和老師交給的作業就覺得完成了學習任務,而優秀的學生基本上都有預習課本的學習習慣。從小學升入初中要求學生的學習態度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學習方法從傳授性到理解性

  提前改變:多提問、多思考、多總結

  進入初中以後,學生的學習由直觀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識點變成了更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並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因此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相應做出調整。

  小學生的學習主要是眼看、手寫、記住,而到了初中,要求學生對知識充分理解,並學會用思維去分析這些知識點。

  據瞭解,由於小學本身知識量少且時間充裕,所以小學老師的教學進度較慢,講解也更詳細具體。但初中科目增多,每個老師的講課時間都是規定好的,老師必然要改變授課方式。因此建議家長,從現在開始就要培養孩子多提問、多思考、多總結的學習習慣。

  學習行為從隨意性到目標性

  提前改變:培養孩子做一週學習安排

  進入初中以後,由於學習內容和學科的變化,原先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要隨之改變。原本可能通過短計劃就能實現的學習任務和目標,到了初中之後則要求學生有一個“長安排”的計劃,才能實現。

  建議家長現在就開始培養孩子制定一週學習計劃和安排一週學習任務的習慣。

  學習時間從短時性到長時性

  提前改變:擇校也要考慮路途因素

  現在小學生的學習時間安排基本上是“4+2”,即在學校花4個小時學習,在家裡花2個小時學習。而升到初中後,學習時間就要變成“8+4”。到校時間提前了,下課時間又推遲了,家長要做好學習時間調整的準備。

  建議家長如果要為孩子擇校的話,要將路途因素考慮在內。其次,學習時間增長了,家長也要對那些比較好動的小孩進行習慣上的糾正,比如之前孩子只能在位置上坐10分鐘,現在可以開始訓練孩子安靜地坐上15分鐘甚至20分鐘。

  學習內容不同從單純性到多樣化

  提前改變:別偏科,多看看基礎科學

  小學和初中面臨的任務和學科學習的內容差異很大。總體來看,小學的課堂教學容量小,作業量小,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主要是語文、數學和英語三大學科的學習。

  到了初中,多出了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幾大學科,而且知識系統性比較強,需要孩子課後花時間去消化,不然很容易導致成績下降。

  小學階段的學生如果偏科現象過於嚴重,現在就應開始糾正孩子的偏科習慣,讓孩子在課餘時間多看看與基礎科學相關的書籍,涉獵這方面的知識。家長甚至可以讓孩子多翻翻十萬個為什麼之類的指導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