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揉弦的練習方法是什麼

  揉弦始於何時,目前還尚無確定,但至少在17世紀吧,就已經開始運用常規的揉弦和雙指緊貼揉弦這兩種揉弦技巧。“從文獻記載中得知,早期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18世紀義大利學派的帕格尼尼是使用揉弦的;19世紀後半葉與斯波爾齊名的小提琴家,德國的約阿希姆,採用很密很快的揉弦來模仿歌聲,這就形成了他獨特的演奏風格。”總的來說早期演奏家的揉弦是比較有個性的,比如,海菲茨,帕爾曼等,而當代的演奏家在揉弦技術這方面的運用,更多的是追求多色彩與多變化。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小提琴揉弦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一、揉弦的種類

  揉弦在音質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強烈的有深度的“揉”弦,另一種是表面上起裝飾作用或收尾作用的“柔”弦。前者多用手臂背面作為力的牽引處,規則而有分寸的運動。隨著音的強弱要求和弓的可用長短,揉弦的振幅和頻率都會有相應的變化,“因為音有音高,音強,音長和音色四種性質,其中,音強取決於振幅,音高取決於頻率。”後者用於短音符,收尾音或在有夢幻氣息的小品中使用,是為了表達一種浪漫而使用的揉弦手法,所發出的音之間連線性是特別好的,也是表達長句子的優美手法,在弱音結尾時也很常用,這時手腕揉弦就體現出它的優勢了。揉弦在手法上可以分為三種,即腕法,指法和臂法。

  1.腕法:腕法主要依靠手腕顫動,聽起來委婉動聽。一般揉弦都是先學習腕法,這種方法小臂不動,以手腕為軸,手前後擺動為主,手指第一關節略動。

  2.指法:指法揉弦則依靠的是手指關節顫動,聽起來柔美細軟。這種手法主要用在小提琴的高把位上,手指在所按的音符上緊——鬆——緊——鬆的交替而獲得的揉音效果。

  3.臂法:最後是臂法揉弦,它是主要依靠小臂顫動,聽起來熱情飽滿。這種手法是以小臂的前後擺動為主,腕子不動,手指第一關節略動。“在小提琴教學法中有過這樣的比喻:手好比一棵樹,神經系統好比風,手腕揉弦好比和風吹動了樹枝,手指微微顫動時猶如微風吹動了樹葉,臂揉好比大風把樹幹也吹動了。”仔細想想看,似乎還真是這麼回事兒呢!

  二、如何學習揉弦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學習揉弦呢?揉弦的要點就是關鍵要找到手的最佳動作,用揉弦速度的快慢和寬窄來演奏出每一個樂段它的獨特的風格和特徵。

  1.手腕揉弦:這種方法可以先將手臂放在大腿上或椅背上,然後將手腕放鬆前後搖動,待動作習慣自如後,再放到指板上練習。我們把左手放到第四把位,手腕靠在琴肩上,然後前後搖動手腕,就可以獲取這一動作。同時要注意的是,虎口與琴頸之間要有空隙,幾乎是可以一個手指伸進去的空。手指在指板各音位置上前後揉動時重要的是強調手腕後仰的動作,然後再往前回到原位,可不要一味地只顧往前揉動,而沒有向後仰的動作。手腕前後揉動時帶動的是手指的第一關節,手指的接觸點不能隨著手腕的揉動而前後移位。我們在學習手腕揉弦開始,可以從三指開始,因為三指揉弦可以使動作更為寬鬆,然後再學習二指和一指。對我來說,四指是最難學的,四指平時用的不如三指,二指和一指多,因此也顯得沒它們那麼有力,所以要多練習四指,可以將三指緊靠四指幫助揉動,這樣會使波動的效果更為自如。

  2.手指揉弦:手指揉弦這種揉弦方法通常僅在小提琴的高把位上,手指在所按音位上緊——鬆——再緊——再鬆相互交替所獲得的揉音效果。我們應該怎樣學習手指揉弦呢?剛開始,應該慢慢地有節奏的和有規律地去練,如果有節拍器的話,最好用節拍器。手指先向琴頭方向躺下,然後再立起來,這樣算一下,就這樣一下一下慢慢地形成音波。等到每個手指都練熟練後,可以逐漸加快速度,從一弓揉兩下,慢慢地增加三下,五下,七下。

  3.手臂揉弦:這種揉弦方法當然主要依靠的是手臂,手指第一關節略動。在練習過程中,左手第三指可以先按在第一把位A弦re的位置,琴頭頂在一個固定的物體上***比如說牆上***,大拇指扶著琴頸,首先用下臂的力量將三指往琴頭的方向帶,一直到手指基本躺在A弦上為止,這時,手指肚應該壓在降re的位置上;然後再用下臂的力量將三指往自己的方向帶,到手指直立,這時手指又按在了re的位置,就這樣由慢到快地練習,直到完全掌握手臂揉弦。另外,我們在練習手臂揉弦時,還可以利用小臂的力量讓左手在第一至第三把位來回移動,要注意的是,拇指和食指不要將琴頸抓緊,換句話說,就是要放鬆一些。

  以上是腕法,指法和臂法三種揉弦,不管哪種揉弦,都要保證大拇指的放鬆,姿勢要正確,每一個按弦的手指在按弦時不要太用力,否則會影響揉弦的音色。整個左手和手臂只有放鬆,才會有柔和和輕快感覺。

  4.娛樂操:我們在學習揉弦時可以多進行下面的練習,就是關於手腕,手指和手臂的娛樂操。

  手腕操:手腕操要求左手空手保持持琴姿勢,手指放鬆,小臂不動,前後擺動左手,越快越好,最後快得能聽到風聲,而且時間越長越好。

  手指操:手指操需要左手心向下,五指叉開平放於桌面,左右擺動食指,擺動得越快越久越好。然後再依次練習中指,無名指和小指。

  小臂操:小臂操和手腕操差不多,就是左手空手保持持琴姿勢,手指和手放鬆,大臂不動,前後擺動小臂,也是越快越好,最好快得能夠聽到風聲。”[[5]]當然了,這些都是要經過長期時間的練習才能出效果的。由於四個手指當中,小指最細,因此不可避免的速度上會相對差一些,所以剛開始可以慢一些,但是要均勻地揉,習慣後就可以加速了。

  5.學習揉弦的注意事項:

  只有在手型已經鞏固,並且熟練掌握了換把後,才能進行揉弦的學習。一般來說,都是學到三把位換把時,再開始學習揉弦的,否則事半功倍。有人會問為什麼會在學到三把位時才能進行揉弦的訓練呢?其實強調要到三把位換把再學,是為了持琴的自然和手指的靈活等,但是如果當你學到三把位時還是不能夠放鬆地持琴或者手指的靈活性還不夠好,那再晚一些學揉弦也是可以的。這些都要以個人的發展進度為基礎的。

  揉弦一開始要慢慢來,我們可以把一個音分解成兩個音反覆迴圈,從很慢到逐漸加快,這當然得在長期的訓練中得到的。每個手指都要練到,尤其是小拇指,要多加練習,因為小拇指最細,也最無力,所以練習的時候一定要練到位。

  揉弦是音樂表現的需要,它是根據樂曲的表現來展現它的速度和幅度。當然了這些都要建立在良好的音準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拉琴時音音不準的話,是怎麼拉也不會好聽的,就算加上揉弦也不會好聽的。

  揉弦時如果琴也跟著顫,說明拉琴者持琴還不是很穩定,應加強這一方面的訓練。雖說在正常揉弦時,琴是有些微顫的,但是幅度太大就不對了;還有虎口不能靠著琴頸,免得揉弦時不能自如,手指不要按弦太用力,以免第一關節不能靈活搖動。

  揉弦時手腕前後要擺動,手腕的前後擺動帶動了手指的第一關節,但手指接觸點不能隨著手腕的揉動而移位。這樣會使揉弦對聲音產生不好的效果。

  可以選擇一些優美的,帶揉弦的,簡單一點兒的慢板去練習揉弦,最好用上節拍器,一拍揉三到四下或五到六下,剛開始用慢速揉弦,然後逐漸加快。還可以變換揉弦的速度或寬窄來改變音樂的風格。另外,如果有條件的話,要給自己錄一錄音。

  因為手腕,手臂和手指三種揉弦都有不同的特點。手腕揉弦時,發力點是腕,但是手臂也要稍微地跟著動,它的特點是速度較快,幅度小;手指揉弦主要需要的是那個揉音效果,它會讓音樂更加具有感染力;手臂揉弦的發力點是下臂,它是利用下臂帶動手腕完成的,它的特點就是幅度大,但速度不快。我們在練習揉弦時,最好三種都要練到,它們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今後都有可能用到。

  三、揉弦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糾正方法

  由於剛開始學習揉弦,所以在練習當中不免會出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初學時很容易出現的。

  1.動作錯誤:

  有的人在揉弦時,肘,手腕和手指會成勺子,腕子突出,手指撐在指板上,造成肌肉緊張,動作僵硬。手腕只有突出的動作,而沒有向後仰的動作,這會讓人在視覺上感覺很彆扭,而且音色上也不好聽。要想糾正這種手型上的錯誤,就應該讓他的手臂和手腕到手指調成一條直線,可以通過鏡子檢查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然後在慢慢擺動,先讓手指第一關節向後幾乎平躺在指板上,在向前回到原位,這樣按照要求慢慢練習,熟練後逐漸加快,一定可以改掉這種手型上的錯誤。

  在前面介紹過一種手臂法揉弦,這種揉弦的主要發力點是手臂,它會帶動手腕和手指。但有的人在揉弦時,手臂急劇抖動,手腕和手指卻沒有擺動的動作,看似臂法,其實仔細觀察,會發現手指第一關節並沒有動,顯得很僵硬,這種錯誤動作就像抽筋一樣,而且由於手臂抽動得過快,發出的聲音讓人聽了忍不住都有些打冷顫。糾正的方法就是讓他減少手臂的動作,增加手腕的動作,或者單獨練習腕法,就像學習腕法揉弦一樣,以手腕為中心前後擺動,同時開啟手指第一關節。時間一長,音色自然會改善。

  大家都知道,在揉弦時,手要充分地放鬆,否則效果會另人不滿,殊不知“放鬆”這兩個字說的容易,因為只要動動嘴皮子,但當你付於行動時就不那麼容易了。在初練中,左手的大拇指易過分用力,用力抵住琴頸的左側面,以致於使大拇指的指尖從紅潤都變成了白色,就想是怕琴掉了一樣。由於大拇指與其餘四指成為對應模式,因此一方用力,另一方肯定也是要用力的,其結果會造成動作上的艱難,最後使聲音變得也不那麼正常了。其糾正方法是經常讓大拇指輕靠在琴頸上晃動幾下,這是為了檢查大拇指是否用力,或者也可以經常檢查拇指尖是否發白,就能知道大拇指是不是在用力了。在我的印象當中,這種錯誤的動作似乎是最難糾正的了。

  2.由意識錯誤造成的錯誤

  與其說單純動作上的錯誤比較難以糾正,還不如說一些意識上構成的錯誤問題了。一般來說,這種錯誤大多都是由於偷懶造成的。因為剛開始揉弦都是比較累的。

  大多數人都會有那種揉弦和開弓不一致的毛病,俗稱遲到的顫音。也就是說,當弓子拉出了一小部分時,揉弦才開始;當弓子還沒有停,揉弦卻提前停下來了。像這樣的會使聲音上不連貫,讓人聽起來疲勞和疲倦,總之是不舒服就對了。對付這樣的懶惰的心理,就要強調每音都要揉音頭,每次手指一接觸到指板就要不斷提醒自己揉弦要與弓子同步。如果學琴者還比較小,可以讓在身邊監督他的人提醒他,當手指一接觸指板就要揉弦,而且做爆發式的揉弦練習,不要遲到,也不要早退。

  在一首樂曲當中,長音肯定會有的。那麼怎麼才會讓這些長音變得更加優美和動人呢?這就需要不停的揉弦。有的人在揉長音時,揉一揉,停一停,本來非常流暢無比的旋律,彷彿被截成了一截一截的,讓音色顯得很乾而且毫不統一。聽起來不是滋味。

  在學習揉弦前,我們就得學習換把,至少要學到第三把位。但是有人怕在換把時音不準,就停止了揉弦,這樣也會破壞旋律的連貫性。這說明揉弦還要加強訓練。為了糾正這個意識上的錯誤,可以先揉一個音,然後換把,藉助換把的力量繼續揉下去,而且換把的速度要快,多練習幾次就可以基本掌握了,或者也可以單獨挑一些換把的片段來來練習。

  除了長音需要揉弦,而且要揉得均勻有力,還有短音也要揉弦。有些短音就是因為被揉弦這麼一點綴,就變得不一樣了,就算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吧。可是遺憾的是,短音並不能享受像長音一樣的待遇。也就是說,有的朋友在拉長音時揉弦,拉短音時就不揉弦了。因為我們拉琴的都知道長音如果不揉弦,很容易就能被聽出來了,這個長音會讓人聽起來覺得太白了;但是短音就不一樣了。其實短音是更加不能被忽視的。就像我們小時侯犯錯誤都是從很小的錯誤開始的,如果不及時改正的話,以後長大很有可能會釀成大錯,所以不僅短音的揉弦不能忽視,而且只要是能揉弦的都不能放過。這樣的話,我們強調了短音的揉弦,會使這個樂曲的色彩變得更加協調,旋律變得更加流暢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