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比賽有什麼技巧

  拔河比賽遊戲是指人數相等的雙方對拉一根粗繩以比較力量的對抗性體育娛樂活動。那麼,呢?

  準備姿勢

  1、握繩:雙手手心要向上 ;

  2、拉繩:繩要從腋下過 ;

  3、腳尖必須在膝蓋之前,而且在拔河令出之前全身應伸展拉直

  站姿

  不要怕摔倒,全體人儘量向後傾斜!半蹲,馬步,重心向後壓。重心一定要低,集體往後仰。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將腹或者髖挺出前面,眼睛看天。

  排序

  不要按力氣大小,按體重,從繩子末端到最前線,依次由重到輕排列。注意拉開距離以防踩踏。不要把胳膊累傷了卻忽視了腳和腿,下身一定要站得穩!前面的力量大點,尾巴上重量大的

  握繩

  比賽前繩子拉到最直,一定要! 否則後面的人再用力,繩子是彎的,力就中和了。所有人的力都要向正後,否則一部分力會被自己人的力抵消,事倍功半。兩個手相隔20cm,要視個人臂長而定。

  注意:右撇子右手在後,左撇子左手在後。用力會更方便!幫忙喊號子的同學叫“1-2- 1-2”,1要穩住,2要使勁拉,叫的節奏應該是一開始叫得慢些,越到後面叫得越快。

  重心

  拔河時身體傾斜度要達到45度以上。最後一個拉繩子的人一定要越胖越好***當然要有勁***。他蹲的必須比較低,重心低一點不容易被人拉跑。前面把繩子儘量壓低,因為如果前面高的話,往往後面因繩太高而用不上力。人的重心要在後面,就是腳在前,身子在後。不要用手的勁要用身體體重來拉

  鞋的要求

  要穿腳底不平的鞋,摩擦力大嘛!

  拔河比賽起源

  ”拔河遊戲,來源甚古。相傳春秋戰國,楚將伐吳,既以是為教戰。封演封氏聞見記雲:“拔河,古為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拔河,古用篾纜,唐民則以木麻,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掛於前,分二朋,両勾齊挽,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輸,名曰“拔河”。拔河之起源,本由於教戰,故至唐代,兵士亦多以此為戲。不獨兵士為然,既宮女亦多戲此。又不獨宮女為然,宰相將軍等又多戲此。似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則唐代社會,拔河遊戲之盛,一般可鑑。“***摘自民俗學家黃現璠著:《唐代社會概略》 ,商務印書館,1936年3月初版***

  拔河誕生於距離今2400年前春秋時期的楚國。楚國地處大江南北,水道縱橫,除陸軍外,還有一支強大的水軍,並曾發明一種稱之為“鉤拒”的兵器,專門用於水上作戰。當敵人敗退時,軍士以鉤拒將敵船鉤住,使勁往後拉,使之逃脫不了。後來鉤拒從軍中流傳至民間,演變為拔河比賽。  古代參加拔河的人數比現在的多得多。大繩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兩邊劃兩條豎線,稱為河界線。比賽時,以河界線為勝負標誌,所以改稱“鉤拒之戲”為“拔河”。一聲令下,河界兩邊選手緊挽繩索,“使相牽引”,圍觀者“震鼓叫噪,為之鼓勁”。

  附:根據中國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春秋時期的楚國一帶,軍中已經出現拔河運動,用來訓練士兵稱為“牽鉤”。書雲:“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唐代起初的拔河活動以拉扯竹索為主,到了隋唐時期已將竹索改為大繩,繩長約50丈***即167米***,兩頭還分系小繩索數百條。在古代拔河時一邊還要敲著大鼓,以壯士氣。唐玄宗曾多次觀看拔河比賽,拔河者多至千餘人,呼聲振天,中外觀眾,無不震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