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初中生在閱讀中享受語文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閱讀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獲取資訊,在讀中得到精神的享受。也就是讓學生真正地學會在閱讀中享受語文。
        一、激發興趣,享受語文。
        “讀書”兩字,關鍵在於“讀”,書的價值也在“讀”中體現,指導學生學會讀書,是我們的目標所在。如果沒有學生的讀,或者學生讀的不充分,那麼,無論教師怎樣去“講”,即使講的津津有味,對學生而言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深切的體會。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是興趣並非自然而然地產生,它是一定客觀事物與某種相應的心理相聯絡的結果。人們的興趣要藉助一定的手段去激發和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更是如此。那麼,如何能讓學生對閱讀感興趣呢?筆者作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索:
        1.通過情感渲染引發學生共鳴。在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教師是客體,處於主導地位;學生是主體,處於主動地位。教師應該先“情動”而後“辭發”,通過形象的感染,激發學生感情的波瀾。比如,教《列夫·托爾斯泰》時,我先將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掛在黑板前,讓學生們仔細觀察後,回答“給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麼?”的問題。一位學生回答是他那犀利深邃的目光,我便不失時機地分析了“犀利”一詞的含義,概括介紹了托爾斯泰一生的思想發展歷程和文學創作成就,並用列寧的話“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予以高度評價。面對俄國一代文學巨匠的肖像。聯想其對世界文學的貢獻,同學們會產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敬意。然後披情入文,抓住文中刻畫其外貌特徵的語句,透過托爾斯泰的心靈之窗——那雙犀利的眼睛,領會其豐富的內心世界整堂課的教學就處在一種特殊氛圍中,既增強了閱讀興趣,又使學生們受到了思想教育。
        2.藉助錄音、幻燈營造閱讀氛圍。語文教學中藉助於錄音和幻燈等輔助教具會平添幾分情趣,給學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執教曹操《觀滄海》時,我節錄了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有關音樂,課堂伊始即予播放,在蒼勁渾厚的音樂聲中,學生們情感被渲染了,跟著音樂的節奏,自發地去吟讀這首千古名詩,並且很快就朗讀成誦。
        二、感知揣摩,享受語文。
        學生有了閱讀的興趣後,便要去感知課文了。
初中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詞語積累與語文能力,閱讀障礙不是很多,對文章內容的初步認識較為容易。但正因這樣,初中生閱讀往往只是流於泛讀,而忽略了對關鍵詞句的把握,導致對文章內蘊的理解偏差甚至偏離文章主旨。因此,在引導學生感知課文時,我注意了以下兩方面的教學:
        1.揣摩傳神的字詞。初中教材中許多寫景狀物的文章,或借景抒情,或託物言志,一切“景語”都是“情語”。從傳神詞語入手,揣摩其含義,有利於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語感,提高閱讀賞析能力。朱自清散文被奉為“白話模範”。在講授《春》一文時,我不僅讓學生在閱讀中品味比喻、擬人等修辭句式表達的精妙,還注重引導學生揣摩精當恰切極具神韻的動詞,例如:
     (1)小草偷偷地從士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3)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
        (4)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
        例***1***中作者沒有用“伸”與“探”,因為這兩個字一般是指在沒有外力阻礙下,頭或身體的某一自由動作,而小草埋在厚厚的土壤裡經受泥土擠壓,“鑽”字生動形象地活現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既寫出了春草茁壯的生命力,又表達了作者對春革悄然而出的驚喜之情。例***2***句中著?“鬧”字,境界全出。作者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通過正面渲染和側面烘托,用一“鬧”字把蜜蜂飛舞鳴唱、採花釀蜜的熱鬧情景,百花盛開、爭相鬥豔的繁榮景象,花兒味道的香甜怡人點染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例***3***“斜織”一詞體現了雨的動態,表現了一種寧靜安詳的和諧美,動靜結合,各盡其妙。例***4***中“逼”字用得更是貼切傳神,意趣橫生。雨天裡的春草因細雨滋潤而“青得逼你的眼”,一個“逼”字描繪春草溼潤可喜,飽含作者讚美之情。
        2.揣摩關鍵性語句。每篇文章都有中心句或關鍵句,對這些句子是否把握直接關係到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如歐陽修《醉翁亭記》的關鍵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如果我們把“醉翁之意”簡單地解讀為誠如作者所坦言的“在乎山水之間”,就有失偏頗。那麼,怎樣理解這“醉翁之意”呢?在讓學生疏通文言詞句和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聯絡全文,參閱有關創作時代背景,我們知道,原來是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歐陽修因支援范仲淹“慶曆新政”而被貶為滁州知州,這篇遊記寫於貶後第二年。政治上的排擠和失意給作者心靈留下一個陰影。因此,作者以邀遊山水來排遣苦悶心情,借酒澆胸中壘塊,而寄情于山水。但作者沒有消極遁世,沉醉於山水而獨普其身,而是雖醉猶醒,善政養民,與民同樂。所以,作者在乎“山水之樂”的同時,更在乎“樂民之樂”,從而表現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曠達胸懷。這樣理解才算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三、課後聯想,享受語文。
        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就能在誦讀、揣摩、沉浸、意會等一系列活動中。正確把握文章的“意蘊”與“核心”。通過聯絡和想象,在情感的驅動下,就能更好地達到“披文以入情”的閱讀效果,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體味到“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1.同題作品聯想法。對同一事物,由於作者的經歷、認識、創作意圖及所處時代的不同,其選取的角度、表現的形式都會有較大差別。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絡,引舊聯新,既調動學習積極性,又拓寬了知識面,有利於學生鑑別與總結,從而更系統地掌握知識。
        2.課文內容暢想法。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感知的基礎上,不能只停留於簡單重複作者描述的層面上,而應鼓勵學生帶著自身的感悟,有意識地去“浮現”形象,“活化”畫面,“再生”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