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基礎的初中物理教學探究論文

  物理知識都是科學家們在無數次的實驗探究之後得出的,所以教學中引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探究過程進行學習,有利於啟用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通過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探究的相似過程,對於他們學好物理知識與技能,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家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都有很大的幫助。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基礎的初中物理教學探究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基礎的初中物理教學探究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對於學生來說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投入到學習當中,對於教授者來說,寓教於樂是一種必要的技能。在物理教學的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授和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初中生處於重要的學習階段,對於物理學知識也大多停留在被動記憶的狀態,處於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往往喜歡較為活躍的課堂氣氛和形式,因而寓教於樂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一、抓住課堂契機,誘導學生興趣

  在物理教學中,只要我們教師認真教材,你會發現,每一節課、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只要我們善於轉變方法,靈活引導,就會把原本枯燥的知識轉為有趣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善於抓住課堂的良好的契機,誘導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慣性概念後,教師可以結合慣性特點做這樣一個小實驗,拿一隻筆套豎立在講臺邊緣的紙條上,然後問:誰能拿出筆套下面的紙條又不接觸或碰到筆套?

  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紙條的一端,用另一隻手的食指迅速打擊紙條,這樣能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實踐中,即使興趣因誘導而生,更使學生在終課堂的小實驗中獲取和鞏固了知識。又如,在學習蒸發前,取一張光滑的厚紙,做成一個小紙鍋。紙鍋裡裝些水,放到火上加熱。注意不要讓火苗燒到水面以上的紙。過一會兒,水就沸騰,而紙鍋不會燃燒。此實驗能很好地誘導學生探究汽化的興趣。

 

  二、結合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物理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很多物理想象都可以在生活工作中找到原理。所以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絡生活教物理,聯絡物理感悟生活。如果能夠在物理教學中結合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學生們的聽課效率和求知慾都會大大提升。在日常生活中,總會聽長輩說一些源自於長期生產生活經驗的語言,如“響水不開,開水不響”,這種說法是出於對物理現象的觀察和總結,在物理課堂中引入這種日常生活經驗,會比直接講授物理學知識要好得多。

  但這些表述是否準確,學生們總會產生疑問,也會因此多多注意對於水沸騰現象等的觀察。此類似的生活現象還包括燈泡的使用?D?D燈泡中的鎢絲使用久了會變成黑色的,鐵釘與浮力?D?D一顆鐵釘放到大海中會下沉,但是被釘進船中就不會沉下去了,這些現象都會引起學生的驚奇和疑惑,也就非常自然地將其引入新的物理課程中。驚奇和疑惑在思維中的作用被百科全書式人物亞里士多德闡述為:“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學生產生於這些日常經驗的興趣,直接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改善學習的效果。
 

  三、引導科學探究,啟用學生熱情

  物理知識都是科學家們在無數次的實驗探究之後得出的,所以教學中引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探究過程進行學習,有利於啟用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通過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探究的相似過程,對於他們學好物理知識與技能,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家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都有很大的幫助。自然科學的發展史就是無數科學家不斷向傳統提出挑戰、創新求真的歷史,發展的每個初始階段都存在著大量新奇、美妙、超常的猜想,每個科學結論的背後都有大量動人的關於猜想的故事。

  如果不是提出了磁能生電的猜想,法拉第又怎能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如果不是眾多科學家在燃燒現象的研究中關於“燃素”的猜想,拉瓦錫怎能揭開空氣成分的神祕面紗。猜想造就了大批科學家,猜想是科學探究過程中最具創新色彩的重要環節。猜想能啟用思維靈感,猜想能培養對傳統知識的挑戰、對未知領域開拓的勇氣,猜想能啟用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興趣。
 

  四、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產生繼續學習的動力。同時問題也是貫穿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恰當而合理地設定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困惑,進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如在教學“歐姆定律”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先讓學生複習判斷電流大小的方法,在與已有知識相聯絡的基礎上提出如下問題:在電路中如何調控電流大小?電流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樣會使學生處於不能解答但又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強烈求知狀態,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又如,在教學“物質密度”這一內容時,提出兩組問題:第一組,如何分辨水和酒精?第二組如何分辨水和鹽水?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根據氣味可以容易地分辨出水和酒精,但是對於第二組水和鹽水,則很難分辨出來。這樣學生便產生了疑問,提出了種種分辨的方案,此時讓學生展開討論,通過討論與交流,方案紛紛被否決,此時老師順勢匯入通過物質密度的學習,這個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這樣便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教學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總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使我們的教育滿足於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是每一位教育者不懈的追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堅信,只要我們能夠以嚴謹的態度、執著的精神,銳意改革,勇於創新,就一定能實現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