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蒿閱讀理解題答案

  青蒿,一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氣。主根單一,垂直,側根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之蒿》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歡迎大家參閱。

  《中國之蒿》閱讀原文

  1969年,屠呦呦和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幾位同事一同參與到“523任務”中。那一年,屠呦呦39歲,職稱是助理研究員。

  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是家中五個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親摘引《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為她取名呦呦,意為鹿鳴之聲。誰能想到,詩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與屠呦呦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學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的中藥研究所工作。由於屠呦呦的專業屬於西醫,中藥所送她到中醫學習班,用兩年半的時間系統地學習中醫藥。具有中西醫背景,而且勤奮,屠呦呦很快嶄露頭角。她被任命為中藥研究所“523任務”研究組組長,帶領4名小組成員尋找抗瘧藥物的線索。

  屠呦呦首先系統地整理歷代醫籍。她還四處走訪老中醫,就連單位的群眾來信也仔細地翻閱了一遍。由此,她專門整理出了一本《抗瘧單驗方集》,包含640多種草藥,其中就有後來提煉出青蒿素的青蒿。不過,在第一輪的藥物篩選和實驗中,青蒿提取物對瘧疾的抑制率只有68%,並沒有成為屠呦呦重點關注的物件。

  那時,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這種在中國極為常見的植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84%。這是一個很讓人興奮的資料,但此後的深入研究卻事與願違。屠呦呦發現,胡椒只能抑制瘧原蟲的裂變繁殖,滅殺效果卻非常不理想。放棄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轉向了效果並不突出、卻在中醫藥典籍治瘧藥方中屢屢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先秦醫方書《五十二病方》已經對植物青蒿有所記載;公元340年,東晉的葛洪在其撰寫的中醫方劑《肘後備急方》一書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瘧功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說它能“治瘧疾寒熱”。

  但是,當屠呦呦利用現代醫學方法檢驗青蒿提取物的抗瘧能力時,結果卻並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為68%,但效果極不穩定,有一次實驗,它的抑制率只有12%。

  為什麼在實驗室裡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瘧疾?為什麼同樣的提取物卻得出千差萬別的結果?屠呦呦一時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醫學典籍,一本一本仔細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中的幾句話觸發了屠呦呦的靈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絞汁使用的辦法,和中藥常用的煎熬法不同。這是不是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溫下被破壞?福至心靈的一個閃念,推開了緊鎖青蒿素奧祕的大門。

  此後的情節被眾多的講述者概括為,屠呦呦用沸點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實,提取青蒿素實驗的真實過程是繁複冗雜的。

  在2009年出版的專著《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中,屠呦呦提到了當時的一系列實驗。這本專業性極強的書籍中記載的實驗過程,穿插著大量的化學分子式、專業術語和資料,在記者這樣的外行人看來如同“天書”。只有幾句高度概括的綱領性描述能夠大致明白,讀起來亦頗為艱澀:

  “青蒿成株葉製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揮發油無效。乙醇冷浸,控制溫度低於60℃,鼠瘧效價提高,溫度過高則無效。乙醚迴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瘧效價顯著增高且穩定。”

  她還特別提示:分離得到的青蒿素單體,雖經加水煮沸半小時,其抗瘧藥效穩定不變,“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時,當生藥中某些物質共存時,溫度升高才會破壞青蒿素的抗瘧作用”。

  在實驗資料的一份效果對比圖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揮發油毫無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則可達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則是100%!那是一種黑色、膏狀的青蒿抗瘧物質粗提物,離最終的青蒿素晶體尚有一段距離,但確定無疑的是,開啟最後寶藏的鑰匙找到了。

  ***節選自《北京日報》2011年10月25日***

  相關連結:

  ① 瘧疾,又稱為“打擺子”。在人類與瘧疾的持久戰鬥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瘧藥物源於另一種植物——金雞納樹。19世紀,法國化學家從金雞納樹皮中分離出抗瘧成分奎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金雞納霜”。隨後,科學家又找到了奎寧替代物——氯喹。氯喹藥物一度是抗擊瘧疾的特效藥。但是,瘧原蟲漸漸表現出了強大的抗藥性,上世紀60年代,瘧疾再次肆虐東南亞,疫情蔓延到無法控制的局面。

  ②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2015年10月,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中國之蒿》閱讀題目

  ⑴ 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正確的兩項是*** ******5分***

  A.19世紀法國化學家從金雞納樹中分離出了 “金雞納霜”,這曾是人類與瘧疾的持久戰鬥中最有效的藥物,後又找到的奎寧替代物——氯喹藥物,一直是抗擊瘧疾的特效藥。

  B.早在公元前2世紀,先秦醫方書就已經對植物青蒿的抗瘧藥效有所記載,隨後東晉的葛洪在《肘後備急方》書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瘧功能;《本草綱目》明確說它能“治瘧疾寒熱”。

  C.本文以記敘為主,按時間順序,用平實的語言,全面介紹了人類與瘧疾鬥爭的歷史,尤其是以屠呦呦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世界抗瘧作出了巨大貢獻。

  D.屠呦呦的父親摘引《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為她取名呦呦,寄寓頗深。從北京醫學院畢業分配到中醫研究院後,“野之蒿”真的與屠呦呦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

  E.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溫下被破壞,屠呦呦用沸點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種黑色、膏狀的青蒿抗瘧物質粗提物,成功找到了開啟最後寶藏的鑰匙。

  ⑵ 屠呦呦在研製抗瘧藥物的過程中做了哪些事?請簡要概括。***6分***

  ⑶ 文章多處引用,這些引用分別起到什麼作用?請從不同角度簡要分析。***6分***

  ⑷ 屠呦呦獲獎,有多方面的原因,請結合文章,談談你的理解。***8分***

  《中國之蒿》閱讀答案

  ⑴DE

  ⑵①系統地整理歷代醫籍;

  ②四處走訪老中醫,就連單位的群眾來信也仔細地翻閱了一遍;

  ③專門整理出了一本《抗瘧單驗方集》;

  ④進行了幾輪藥物篩選和實驗;

  ⑤利用現代醫學方法檢驗青蒿提取物的抗瘧能力;

  ⑥她重新翻出古代醫學典籍,一本一本仔細翻查;

  ⑦用沸點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⑧出版的專著《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

  ⑶①引用《詩經》的詩句,交代主人公名字的由來,點明瞭題意;

  ②引用醫學典籍《肘後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本草綱目》關於青蒿藥效的記載,突出古代典籍對於青蒿素的發明起到的重要啟發作用;

  ③引用專著《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中對實驗過程的記載,突出表現屠呦呦科學嚴謹的實驗精神,同時表現了研究發明過程的艱難。

  ⑷從內因來看:

  ①有紮實的專業功底。屠呦呦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生物學專業,同時系統學習過中西醫,為後面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要有很強的實驗操作能力;

  ②勤奮堅持。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細緻嚴謹的科學素養。

  ③重視古籍,謙虛求教。她系統地整理歷代醫籍,多次翻閱;四處走訪老中醫,就連單位的群眾來信也仔細地翻閱了一遍。

  ④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學研究與國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

  從外因來看:

  ⑤祖國幾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巨大的寶藏,為她的醫藥研究發明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智慧

  ⑥祖國提供了研究平臺,組員齊心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