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人版七年級政治上冊知識點解讀

  同學們要如何複習好知識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一、課標要求

  瞭解自我評價的重要性,客觀地認識、評價自己的優缺點,形成比較清晰的自我整體形象。

  懂得自尊和知恥,理解自尊和尊重別人是獲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損人格的事。 養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態度,樹立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的遠大志向,體會自強不息的意義。

  法律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能夠自覺尊重他人,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

  二、知識概要

  第一課 我是中學生了

  1.我們的新集體

  相識是容易的,而要成為朋友則需要彼此之間的真誠和心靈的溝通。

  認識一個人併成為好朋友,快樂時就會有人與我們共享,痛苦時就會有人與我們分擔,迷惘時就會有人給我們指點,我們的身心就能得到健康發展。

  班風是指一個班級穩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集體風範,是一個班級中大多數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共同傾向。良好的班風能引導全班同學的言行,對個人的健康成長和優秀班集體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優良的班風主要體現在精神風貌、學習氛圍、同學關係等許多方面。

  優良的班風要靠每一個人用行動去創造,去維護。愛心是營造良好班風的情感基礎。把愛心獻給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與幫助。整個集體充滿了愛心,便會產生出一種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個人的歸屬感就會得到滿足,集體也就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2.適應學校新生活

  儘快適應新的環境,不僅需要迎接挑戰的勇氣,還要求每個人在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上作出相應的調整。做好自我調適,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做好角色轉換;做好心理上的調整;主動調整生活節奏。做個陽光少年,實質上就是要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

  第二課 天生我才必有用

  1.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

  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的關鍵是要實事求是,既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低估自己;認識自身的潛能;掌握科學的方法,常用的有自我觀察、自我反省、相互比較、諮詢他人、科學鑑定等。

  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標誌之一;接受自己,誠實地對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拿出勇氣去突破自己,揚長避短,我們才能真正地認識和確立自己的價值,使自己得到充分發展;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我們就能逐步形成清晰的自我形象;充分認識自己,相信自己,超越自己,這是每一個成功者的基本素質之一;我們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把握未來。

  2.我自信 我能行

  自信心是在對自己的自我肯定和充分估計的基礎上,相信自己力量的一種心理狀態。

  自信是一個人成長與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心理品質,是生活中獲得成功和快樂的重要因素。一個有自信心的人確信自己能夠把某件事情做的很出色,並相信自己能夠獲得成功。

  要獲得自信,就要把握自己的長處,一個人任何時候都要把握住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只有找出自己的優勢,挖掘自身的潛力,在現有的基礎上進步,我們就會逐步樹立起自信心,不斷走向成功;超越自卑。自卑感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是個人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消極情感。當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時,就會產生自卑感。自卑感對於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具有消極影響;勤奮是成功的基石,惟有勤奮才能塑造最好的自我,才能充分證明“我也行”;自信不自大,成功不自滿。現實中,我們應當自信,但不可自大自滿;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制定目標,你就能夠不斷獲得成功的激勵,順利到達最終目標。

  第三課 知恥近乎勇

  1.做人從知恥開始

  知恥,就是愛內心建立起辨別善惡、是非、美醜的標準;對自己言行的過失和對自己不道德、不負責任的行為要有羞辱慚愧之感

  羞恥之心,是自覺抵制不良誘惑的一種精神力量;是一個人形成良好品德素質的重要條件;對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安定至關重要,對公民切實履行社會道德義務,樹立道德責任感,具有普遍的實際意義。

  羞恥感是一種強烈的心理反應,它能夠催人奮進,也可能使人喪失對自己的信心。正確的方法是由“知恥”而“記恥”,由“記恥”而奮發,這樣才能不斷取得進步;培養羞恥之心就要按照社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我們要有羞恥感,增強責任感。

  2.立身需要自尊

  自尊是成才和成功者必備的心理品質,是一個人成才與成功的重要條件;一個人有了自尊,就會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為人處世就會光明磊落;個人的生命因為有了自尊,才顯得更加有力,社會正因為有了千千萬萬這樣的人,才更加繁榮強大。

  自尊與虛榮不同。自尊是對自己負責,追求的是踏實;虛榮是為自己化妝,追去的是表面的榮耀和光彩。自尊與自傲不同,自尊的人沒有傲氣,但有正氣;自傲的人自視清高,目中無人。生活中,我們要做到自尊不自傲、自尊不虛榮;讓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彈性;勿忘國恥,奮發圖強。

  第四課 人格不可辱

  1.我們的姓名和榮譽

  姓名權是公民人格尊嚴權的重要內容。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綽號並非都具有侮辱性,但故意給人取不雅的綽號,不分場合隨意喊別人的綽號,其實質是取笑別人,是一種不尊重人的表現,侵犯了別人的人格尊嚴。起綽號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心理素質和倫理道德等問題。給人起綽號,應慎之又慎。

  一個人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名譽,首先自己要愛惜和尊重自己的名譽,還要學會尊重他人的名譽;誠信不僅是經商的道德基礎,也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還是一個民族綜合素質的體現,一個人有了信譽才能獲得良好的名譽。

  2.維護人格尊嚴

  人格尊嚴權是指公民的人格有依法受到尊重、不受非法侵犯的權利。包括人身自由權、生命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榮譽權、隱私權、名譽權等。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陷害。依照有關法律規定,侵犯人格尊嚴權的,受害人有權要求侵權人或請求人民法院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顧客是上帝”體現的是一種對顧客的禮遇,是一種服務心態。作為“上帝”的消費者理應得到足夠的尊重,但尊重和禮貌都是雙方的,顧客也不能違背顧客與商場

  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則。

  對於公民來說,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不做有損人格的事,才能真正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遵紀守法,既是公民良好素質的表現,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

  ***二***

  一、課標要求

  交往與溝通:正確認識異性同學之間的情感,交往與友誼,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與異性交往。

  知道禮貌是文明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關心和尊重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與人為善。

  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夠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體、智慧等方面的差異而自傲或自卑。體會和諧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寬容和相互幫助,懂得愛護公共環境和設施、遵守公德和秩序體現著對他人的尊重。

  懂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平等的態度與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與習俗。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係,體會“團結就是力量”,能夠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

  二、知識概要

  第五課 敬人者 人恆敬之

  1.受人尊重的奧祕

  一個人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這就是受人尊重的奧祕。人們生活在一起需要相互尊重。只有彼此尊重,社會生活才能和諧,大家才能心情舒暢,從而更好地學習和工作。

  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這裡所說的平等,是指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人格,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做人的資格。任何人的人格尊嚴都不容侵犯。誰都不能侵犯別人的人格尊嚴,如果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同時,也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人格尊嚴,如果有人公然侮辱自己或者捏造事實誹謗自己,那麼,自己就有權予以制止,甚至向司法機關提出訴訟。

  作為公民,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都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都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任何人不論職務高低、功勞大小,只要違反法律,就要負法律責任。

  我們要尊重別人,必須首先認識到人魚人之間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認識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這是做到尊重別人的前提。

  2.學會尊重別人

  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就必須做到不能以家境的貧富、智力的差異、父母的職務地位的不同來論人,絕對不能把這些差異作為我們另眼看人、不尊重他人的理由。我們要平等待人,還必須做到不凌弱欺生。 ***平等尊重他人,要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要真正做到平等尊重他人,就必須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和技能,瞭解社會公共生活的共同準則,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愛護公物、保護環境、

  遵紀守法的好習慣。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現象並不反映人與人之間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而只是反映經濟狀況的好壞、社會分工的不同、管理制度的必要規定、接受更適合自己的教育等。我們要承認這些差異,正確認識這些差異。有些現象確實反映了實際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但這些不平等現象是與我國法律規定相違背的,也正是我們所反對的和要解決的問題。

  第六課 授人玫瑰 手留餘香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它的基本意思是說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沒有權利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過程,每個人都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怎樣對待自己,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

  2.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愛心有時是驚天動地的,但更多時候則在於點點滴滴的真情實意之中。愛心是一份情感、一種責任,它需要啟迪、啟用、薰陶和培養。愛是一種關懷,是一種理解,是一種奉獻。愛不能斤斤計較,不能患得患失,但也不能沒有原則。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實際上人生的意義不僅表現在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上,而且也表現在幫助他人解決問題上。如果別人因為我們的幫助而使生活更加快樂和幸福,那麼我們就會得到心靈的淨化、精神的滿足和道德的昇華,我們的人生就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

  第七課 讓人三尺又何妨

  1.生活需要寬容友善

  人有寬闊的胸襟,才能贏得友誼,增進團結;才能解人之難,取人之長,諒人之

  短,從而產生很大的

  感召力,使人相互信任親近。為人要豁達大度,胸懷寬廣。當別人不小心妨礙了你的時候,當朋友誤解了你,使你受到委屈時,如果你為此爭吵、懷恨乃至報復,

  那麼只會加深矛盾和痛苦,甚至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

  在隔閡誤會面前,寬容能醫治心靈的創傷,使你忘記不快,而不會為往事耿耿於懷;寬容能使你用自身內心的溫暖融化寒冷的堅冰;寬容也能使你理智地去填平感情上的窪地,對美好的明天充滿信心。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個人有修養的體現。

  2.正確把握寬容友善

  寬容並不意味著不分是非曲直,不講原則;寬容也不意味著麻木不仁,熟視無睹。寬容也不是理虧的表現,更不是軟弱無能。寬容友善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境界。當你寬容別人的同時,也會贏得別人對你的尊敬。

  寬容不是縱容。寬容與嚴格是一致的。老師、家長的批評和教育,是對我們的關愛,是為了我們健康成長。我們要正確對待老師、家長的批評和教育。

  消費者依法享有哪些權利有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求償權、人格尊嚴和風俗習慣受尊重權。人生活在社會中,寬容友善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但寬容不能喪失原則,依法“討回公道”,正是對社會、對他人最大的友善。當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要運用法律武器,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

  第八課 相逢在花季

  1.認識差異 展示風采

  男女之間由於生理、心理、成長環境以及社會角色期望的不同,在智力特點、體力、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方面有較大差異。正確認識和對待男女差異和特點,有利於個性的完善發展,對於人的全面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把握好自己的

  角色定位,並且相互學習,共同成長,樹立健康向上的青春形象。

  2.交往有度 純化友誼

  對中學生而言,異性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不僅有利於學習進步,優勢互補,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

  於個性的全面發展,使個性更為豁達開朗,情感體驗更為豐富,意志也更為堅強。如果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處理不當,會影響和妨礙中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帶來情緒和行為上的諸多困擾。

  作為中學生,在與異性交往過程中,要獲得友誼,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就得把握好言行舉止的“度”。與異性同學交往時應做到:落落大方,掌握分寸;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我們更提倡男女同學之間的群體交往。

  第九課 眾人划槳開大船

  1.個人與集體

  個人離不開集體,集體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和沃土;只有融入到團結的集體之中,才能享受快樂;只有生活在團結的集體之中,才能獲得成功;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茁壯成長、煥發生機;集體催人奮進,激勵人們不斷自我完善,鼓舞人們樂觀自信。

  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當家作主,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不上是一致的。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係,提倡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區域性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

  2.珍視集體團結

  發揮集體的力量,必須有共同的目標,否則,就是一盤散沙,形成不了合力。發揮集體的力量,必須有共同的行動。集體需要它的成員之間的團結與合作,每個成員都應該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各盡其能發揮所長,為集體作貢獻。

  我們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雖歷經磨難和挫折,但依然沒有垮掉,就是因為中華民族在大災大難面前有空前的凝聚力,能團結一致,轉危為安。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能戰勝任何艱難險阻,順利到達理想的彼岸。

  第十課 有朋自遠方來

  1.文化習俗 多姿多彩

  民俗,民間的風俗習慣,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域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

  不同民族和國家由於生活習俗和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了處理、解決問題時的態度和方法不同。如果不瞭解或不尊重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往往就同意造成我們交往的障礙和困難,甚至導致誤解,因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2.相互尊重 促進交往

  作為21世紀“地球村”的小公民,我們對待各國、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習俗,要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

  平等相待,既不要只認可本國本民族的文化習俗,並把自己的文化習俗強加於人,也不能對別國別民族的文化習俗一概排斥,一無所知。只要大家在同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的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我們就能和諧地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 青少年喜歡追求新奇與時尚的東西,但由於各國國情不同,文化背景有別,所以對於外國的文化與習俗,我們不能不加分析地簡單模仿,全盤照搬。另外,和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存在糟粕一樣,外來文化同樣存在有毒有害的東西。因此,我們應該堅持原則,明辨是非,堅決抵制。

  作為“地球村”的小公民,我們要懂得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認識和尊重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習俗,以平等的態度、包容的心態和開放的胸襟,促進同世界各國人們的友好交往,讓世界手拉手,共同迎接美好的明天。

  ***三***

  一、課標要求:

  主動鍛鍊個性心理品質,磨礪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學習、勞動習慣和生活態度。正確認識從眾心理和好奇心,發展獨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絕不良嗜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正確對待學習壓力,克服考試焦慮,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二、知識概要

  第十一課 希望從這裡開始

  1.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和保護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在現代社會,一個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就不可能系統第掌握現代科學知識,那麼,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識,才能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從公民自身發展和國家的要求來講,受教育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受教育者享有權利有:參加教育教學加護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裝置、圖書資料;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在學業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完成規定的學業後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在我國,凡是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非法限制公民的受教育權,不得歧視任何人的受教育的要求。

  2.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受教育不僅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對國家、對人民必須履行的一項基本義務。 在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動力,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科技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當今國際競爭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的素質的競爭、教育的競爭。實踐證明,哪個國家在科技、經濟上落後,就會被動挨打。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個公民都有責任通過接受教育,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學水平,力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多做貢獻。因此,從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對公民的要求來講,受教育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是實施義務教育的法律保障。

  受教育者應當履行的義務有:遵守法律、法規。受教育者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重點在於遵守法律、

  法規中與學生有關的規定;遵守學生行為規範,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努力學習,

  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受教育者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義務是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

  育機構的管理制度。

  義務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接受義務教育既是適齡公民的權利,又是適齡公民對國家、對民族應盡的義務。

  公民在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受教育權利的同時,必須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青少年要珍惜在校學習的機會,自覺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以高度的責任感為祖國、為社會奮發進取,刻苦學習,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著和接班人。

  第十二課 學習新天地

  1.學會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而言的,它是一種積極主動地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是一種高品質的學習。自主學習使我們能夠不唯書、不唯上,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從而使我們成為一個獨特的自我。

  2.學會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相對的是個體學習,它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於正確認識自己的智慧和長處,從而更好地區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利於節約時間和資源,有利於培養自己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

  3.學會探究

  探究學習是相對接受學習而言,它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主體性和開放性。 問題是探究學習的先導,它既是探究學習的資源,也是探究學習的推動力。在生活中,我們只有勤于思考、樂於探究,才能解決問題,取得成功。今天,我們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學習新天地需要我們用新的學習方式去開闢。

  第十三課 要“魚”還是要“漁”

  1.好方法 共同分享

  “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們的含義是有很大差別的。從學習的角度來講,“授人以魚”,是說,老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只可滿足一時的需要;“授人以漁”,則意味著老師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本領,這樣,學生可自主獲得無窮的新知識,終身受用。為了得到更多的“魚”,我們必須學會“漁”。

  2.好習慣 重在養成

  有良好習慣的人辦事有條理,不會手忙腳亂,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益,生活如此,學習也是如此。習慣是一條“心靈路徑”,好習慣是力量的源泉,是學習的潤滑劑。一個好習慣能使我們終身受益;一個壞習慣會使我們終身受累。只要不斷

  克服和糾正學習上的各種壞習慣,主動養成學習上的種種好習慣,我們就會學的更快、更多和更好。

  在中學階段,學生學習成績好壞,與能否掌握科學學習方法、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密切相關。因此中學生應當特別重視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形成,創造性地總結和運用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

  3.走出焦慮 輕裝上陣

  考試焦慮症指因考試壓力引起的在迎考及考試期間出現過分擔心、緊張、不安、恐懼等複合情緒障礙,會引起身體不適和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症狀,降低複習和應試的注意力、記憶力。

  克服考試焦慮。首先,應該正確對待考試。一方面,考試是人才培養、人才選拔和人才激勵的重要手段,也是學校檢查教學效果的方法之一。因此,考試是每個學生必須面對的。另一方面,一次考試成績不能全面反映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不必把考試看得太重。同時還應該認識到產生過度焦慮的根源不是考試本身,而是自身,相信自己可以用理智和意志來控制和調節情緒。

  考試期間,感到適度的興奮緊張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適度緊張可使人更集中注意力,避免干擾,調動全身機能,把實情幹好。如果在考試期間,神情漠然,無所謂,不積極調動心理能量來複習和考試,那麼就可能影響考試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