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

  上好語文課,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是全體語文教師的共同心願。那麼,怎樣做才能上好小學語文課呢?下面小編給你分享,歡迎閱讀。

  篇一

  摘要: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那麼怎樣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呢?本文從備課、激趣、指導等方面談論了上好小學語文課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那麼怎樣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呢?我認為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缺一不可,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正確理解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內涵。

  效率就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等方面的綜合收穫,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獲得的知識總量與真正起作用的有效教學時間比。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0分鐘的利用率。

  二、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想上好語文課,重要的、突出的、關鍵的就是要備好課。離開了備課,這堂課講什麼,怎麼講都無從知道,無從下手,無從開頭,也無從結尾,還談什麼上課呢?首先,只有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刻苦鑽研,認真備課,才能把準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才能把準教學內容的實質、重點、難點,才講得準、講得透。其次,要根據學生實際,巧妙設計教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深入探索,利用原有的知識對新知識進行思維加工以滿足學習上的需要。再次,要備教法。在一堂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考慮用什麼樣的方法和手段,如何創造條件去啟用學生的思維讓其學到該學的知識以提高綜合能力。這才具備了上好一堂語文課的首要條件。

  三、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開放教學空間。

  農村小學雖然沒有先進的裝置,但卻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有著更多的與動物、植物親近的機會。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條件,開放教學空間,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學習,把課堂搬到外面去,這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

  2.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絡,引起學生興趣。

  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的知識,也更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朗讀時要注意語氣、語調這一問題時,讓學生回憶體會在生活中經常做的一件事情“叫自己正在幹活的父親回家吃飯”,每一次的語氣語調不一樣,都會收到什麼樣的效果,進而深刻地認識到語氣語調在語言中表達的重要性,並能在朗讀中根據思想內容恰當地把握好語氣語調。

  3.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

  如果學生長期在學習中處於一種被動的地位,知識被強制性的往頭腦中灌輸,久而久之必定失去學習的興趣,要讓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必須在教學中始終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感覺到是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也就是說在課堂中不是一個人唱獨角戲,而是儘可能地提供機會,讓學生主動去思考、討論、去活動。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與思考的積極性,主動到學習中來。

  四、教師要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順勢指導。

  漢語比其他語種語義更豐富,需要聯絡上下加以理解,更需要對語言有敏銳的感受力。要把學習指導深入到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中,捨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終南捷徑。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以下方面:

  1.學生是教育活動中與教師志同道合的參與者。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在課堂上是完全平等的,學生是教育活動中與教師志同道合的參與者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發展。在討論中,要讓學生情緒高昂,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教師要給他們自信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品味,儘可能減少對學生的統一要求和統一的標準。因為對學生約束過多,事事要求整齊統一,必然限制學生的思維,造成心理障礙,形成嚴肅的課堂氣氛。常言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性格不同,愛好也不相同,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上《小桔燈》,文中只交待了王春林失蹤了,其他情況都沒交待,有人提出王春林是什麼人?他到哪裡去了?在討論中,有人認為他是個進步群眾,學生們被抓後,組織上考慮到他的安全,將他轉移了;有人認為,他是共產黨員,地下工作者,在學生被抓走後,他被反動派抓走並殺害了;還有人認為,他是黨的地下組織的領導者,醫學院運動的領導者,為了他的安全,組織把他調到根據地去了。這時,教師如果統一答案,勢必限制學生的創新意識,其實這三種不同的見解,都合情合理,應予以肯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開拓思路,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這是創新思維的基本特徵。

  2.鼓勵學生髮表超乎尋常的獨特見解。

  教師要及時鼓勵他們敢於標新立異,讓他們覺得教師重視他們的想法,以此調動他們學習思考的主動性、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日益增加。討論的組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自由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還有好差生討論,師生間的共同探討等,課堂上人人是質疑者,人人是解答者,資訊得到了及時的交流和反饋,學生可從中獲得知識,並在交流中活躍了思想,如此不斷迴圈,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在千百次錘鍊中獲得。

  3.發揮豐富想象,拓展學生思維。

  在語文課堂上用課文的空白,發揮豐富的想象與聯想,拓展學生的思維,課本內容當中作為審美物件的文學作品有許多“空白”和“不確定性”。接受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伊爾搴認為:“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文學作品中,思維空間的存在,期待著學生的參與,召喚著學生從自己的審美視覺出發對作品進行二度創造。因此,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上,要利用這些“空白”和“不確定性”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象和聯想,使文學作品的形象更豐富、更充實。因為創造離不開想象,創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

  總之,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有所獲,就要把課堂變成學生樂於學習的場所,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