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生物教案人教版

  生物教案在七年級生物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小編整理了關於人教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上生物教案設計

  生物和生物圈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生物

  2.區別生物和非生物

  3.瞭解生物特徵

  4.通過學習使學生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1.生物和非生物區別

  2.生物的特徵

  教學難點:生物的特徵

  課時安排:1課時

  第一節 認識生物

  課前準備:教師製作單元頁和課本第3至第第6頁的圖片,學生查詢與生物的特徵相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講授新課

  1.什麼是生物

  師:我們生活在一個異常美麗的星球上,你們知道是什麼將我們的環境點綴得如此絢麗多彩嗎?

  生:花、草、樹、山石、河流等等。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我們的環境就是因為有這些花、蟲、鳥、獸和它們棲息的環境,才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今天我們就來關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環境,進一步瞭解生物的共同特徵。請同學們觀看大螢幕單元頁的照片和圖I-6,I-10。

  生:欣賞螢幕上所呈現出的絢麗多彩的大自然。

  師:請同學描繪大螢幕中的影象。

  師:這些形態各異的物體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態,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徵,它們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沒有生命。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些物體是非生物,為什麼?

  生:同學1說:“藍天、白雲、房屋、太陽、山石、車輛等是非生物,因為它們沒有生命”。同學2補充說:“還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徵

  師:出示圖I-6,I-1,I-10圖片中的獅在追輔斑馬,植物光合作用,小雞覓食等等都是生命現象,到底什麼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生:討論後回答。

  學生1回答:“活著的,具有生命的物體是生物。”

  學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體。”

  學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養料,要吃東西。”

  師:你們列舉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麼才能存活?

  生:人和動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糧食等食物,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動物。

  師:人和動物需要營養,那麼植物需要營養嗎?

  生:植物也需要營養,它們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師:給予掌聲鼓勵。生物只有在營養充分的情況下才能健康地成長。生物還有什麼共同

  特徵,請舉例加以說明。

  生:生物能進行呼吸,如鯨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圖I-3***

  師:很好!那麼,同學們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嗎?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覺的屋子裡擺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悶,貯存白菜的地窖裡也是這樣。

  師:對,植物在有光的情況下,光合作用強於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大量的氧氣,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進行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其他的生物會排出廢物嗎?請大家看圖I-4

  生:學生討論後回答。

  回答說:“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例如,小動物可以通過出汗、撥出氣體和排尿等方式將廢物排出體外。

  師:那麼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嗎?請大家看I-5。

  生:回答說:“植物通過落葉能帶走一部分廢物。植物也能通過呼吸排出廢物。”

  師:引導學生繼續思考,並舉例說明生物還有哪些特徵。教師引導學生看圖I-7

  生:學生討論後回答。

  學生1回答說:“含羞草的葉子被碰到後,它會合起來。”

  學生2回答說:“生物還能對外界刺激發生反應。例如,人用蒼蠅拍打蒼蠅,蒼蠅會立即飛走。”

  學生3回答說:“狗看到骨頭就會流口水。”

  師:這些都屬於應激性。教師補充說明含羞草的葉子合起並垂下,其實是在保護葉片。讓學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葉子,親自感受一下。繼續說明多數情況下動物的應激性比較明顯,植物的應激性大多表現在向光生長、向地生長和向水生長等方面。繼續讓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特性。

  師:出示I-8在在生長的蘑菇和I-9種子的萌發圖片,以及I-10圖學生討論。 生:學生討論後回答。

  學生1回答說:“生物體可以從小長大。”

  學生2回答說:“生物還可以繁殖。”

  師:接著啟發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動物、植物、細菌怎樣繁殖。 生:學生思考後回答。

  從同學們的敘述中,不僅可以看到生物之間傳遞資訊這一本領,還可以看出生物適應環境這一本領。另外生物也能影響環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氣溼度,從而可以減少沙塵暴的發生,改善空氣質量。接著鼓勵學生多觀察生物,從而得出更多更新穎的建議。 請學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特徵?任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徵嗎? 生:學生思考後回答。

  學生回答說:“有。例如,圖片中的獵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營養,也有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能力,遇到情況會聲音來傳遞資訊,也能從小長大並繁殖後代。”

  二、鞏固練習

  師:我們留意了這麼多生命現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徵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教師打出課本第6頁的圖片,讓學生指出圖中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哪個是生物,為什麼?

  生:學生討論後回答。

  珊瑚蟲是生物,因為只有它具備了生物的特徵,具有生命。而鐘乳石和珊瑚是沒有生物特徵的。

  師:教師小結:學完這節課後,你們該知道什麼是生物了吧?

  生:學完這節課後,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要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進行新陳代謝,有生老病死,有傳遞資訊的本領,活動有規律性,可以適應環境,還可以影響環境……

  師:今天我們接觸到這麼多的小生命,看到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麼微不足道嗎?

  生:不是,它們都有生命。

  師: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

  生:我們應該熱愛和保護那些生命,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教學反思

  初中生物教學學生探究效能力培養

  摘要:

  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膨脹、資訊爆炸的社會,每天都會產生大量新資訊.而且知識獲得的方法也越來越簡單,人們可以更加便捷的進行資訊溝通和研究.所以當今社會人們對人才的渴求已不僅僅是單純地靠誰知道與瞭解到的知識更多,而是考驗其對知識獲得的方法,考驗人們各種綜合能力的運用.而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也不僅僅是教授給學生理論基礎知識,也要注重對學生生物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材中常常涉及到探究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課程設定,無疑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基於這種認識,本文下面針對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效能力進行簡要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探究能力;培養策略

  所謂探究性學習,即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主動地去研究、探討與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一種新型學習模式.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能使其主動進行生物問題探索,從而有助於加強學生對該問題的瞭解與認識.所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能加強學生對知識認識的深度與高度.同時,在開展探究性學習模式過程中,學生能學習到書本上所無法學習到的知識,並且還能獲得一定動手實踐能力,有利於為後續學習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在當今社會背景下,社會需要具備一定創新能力的綜合性人才.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能夠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與素質教育要求,能使學生獲得好的發展,繼而能更好地適應當前社會環境.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能有效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

  一、營造探究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想要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性學習過程中來,教師就需要營造一種輕鬆、愉悅、和諧有利於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氛圍.一方面,需要引導學生克服生理上學習生物的心理障礙,具體而言,就是讓學生對文字知識有一個基本瞭解,然後根據學生具有掌握情況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國教師需要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關係,以促使課堂教學氣氛更加和諧與融洽.而在和諧的學習環境中,學生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並且通過學生自主探究、自由討論,能夠加強學生本節知識內容的認識與瞭解.此外,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聯絡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述與補充,從而有利於創造一個相對活躍與輕鬆的課堂氛圍.比如,在講解“螞蟻的食性”一課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聯想日常生活中觀察螞蟻搬家運送食物的種類.而通過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究興趣與求知慾望,從而有助於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二、設定探究實驗,培養操作能力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佔據著重要地位,而實驗教學又要求學生需要具備很強的操作能力與探究能力.所以,實驗能力的提升是學生探究效能力培養的基礎與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探究性實驗的設計,指導學生系統性地設定實驗,讓學生採用探究方法,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探索與創新實驗思路,讓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現象,去發現與探索實驗本質,去研究實驗現象產生原理與過程.例如,在講解“光合作用”一節時,教師可讓學生讓進行實驗,感受實驗過程中一系列神奇的現象,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之後,再讓學生自行翻閱教材、查詢資料,去尋找、發現與探索其中的奧祕.在學生自學一段時間後,再對光合作用的成因、過程以及一系列反應進行分析,為學生揭開謎底.這時候,學生的好奇心就會得到很大滿足,明白自己探索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陷,並通過不斷的實驗積累領悟到實操操作要領,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探究效能力.在實驗過程中,由於學生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大膽嘗試與突破,不僅強化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而且還樹立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意識,掌握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使學生對科學探究有一個全新認識,並且在這一認識基礎上開闊學生眼界,拓寬學生思路.

  三、養成探究習慣,強化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也是提高探究效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於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也是引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的重要途徑.目前,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也常常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提問,這樣學生也能認識到教材中所需講述的內容與問題.首先,上課開始時,教師可讓學生認識課本中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一些內容,並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思考後在提出相關問題.比如,對於有些生物內容可採用提問方式進行講解,並且可圍繞此問題展開課堂知識的講授;其次,在開展生物實驗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將自己不能理解或感到困惑的實驗現象羅列出來,然後根據掌握的知識程度提出相關問題.比如,在進行“植物蒸騰”實驗時,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自行觀察塑料袋上的水珠,就能引發其對“水珠是由植物體內排出的嗎”等問題的思考.而通過使學生養成提問習慣,則能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探究性學習,繼而有助於裴炎學生的探究效能力.

  總而言之,探究性學習模式是一種培養學生探究效能力的重要途徑,要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大膽讓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通過大膽探索與實踐獲得結論,從而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蔡君霞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徐楊中學

  參考文獻

  [1]謝晶晶.論初中生物教學中對學生探究效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0:189.

  [2]王麗娜.初中生物實驗探究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探索[J].蘇州大學,2012.

  [3]王雅芬.初中生物教學中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6,05:290.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