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崇禎互斷龍脈的趣聞

  李自成崇禎互斷龍脈,為何說多爾袞撿了個大便宜?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

  透過史料,我們不難發現,李自成確實在1644年率領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逼死了明崇禎皇帝,建立了大順政權,但不久農民起義軍就在吳三桂和滿清軍隊的聯合夾擊下敗亡,李自成也死於非命。

  因此,有人說李自成和崇禎的兩敗俱傷,是因為互斷了對方的龍脈,才使滿清的多爾袞撿了一個大便宜,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據《朱元璋系年要目》介紹,朱元璋祖居江蘇省句容縣通德鄉朱家巷。元朝初期,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攜帶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帶,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裡的孫家崗。

  關於朱元璋龍脈之事,還有一段傳說。據王文祿《龍興寺記》記載:楊家墩家有個窪窩,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經常臥於其處。有一次,一個道士路過此處,見了這個地勢說:“葬於此處,後代可出天子。”道士的徒弟追問原因,道士說:“你若是不信,就拿個枯樹枝栽在這兒,十天之內就能起死復生”,朱初一偷偷試驗了一下,果真如此,於是把道士的話告訴了朱元璋的父親朱世珍。十年後,泰定四年***1327年***朱初一病死,如道士所言,葬於此。半年後,朱世珍妻陳氏即懷了朱元璋。

  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憑藉努力與天賦,率領眾家弟兄過關斬將,一路前行,終於順利登上皇帝之位。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標,帶領文武群臣和工匠,回到泗州城北楊家墩,開始修建祖陵。以後陸續增修,經過28年,耗費大量資金,到永樂十一年***1413年***才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至此,楊家墩改稱明祖陵。

  李自成揭竿而起,對朱家王朝恨之入骨,加上他是平民出身,很有幾分迷信,故在攻破楊家墩後,為了破壞明朝的龍脈,將明祖陵破壞的一塌糊塗。

  無獨有偶,為打擊李自成起義軍,崇禎皇帝竟也派人挖了李自成的祖墳。崇禎帝在得知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所到之處,百姓雲集響應,一時間朱家天下搖搖欲墜,李氏“帝王之相”隱隱可見時,竟也希冀用伐掘李自成祖墳的辦法斷其“龍脈”,洩其“王氣”,以使“賊勢當自破矣”,從而挽大廈於將倒。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八,接到崇禎皇帝密旨的陝西總督汪喬年命延安府米脂縣縣令邊大綬等人進山尋找李自成的祖、父的墓地。

  事先,邊大綬找到了曾參與埋葬的李自成的同鄉李誠。根據李誠提供的線索,邊大綬分別找到了李自成祖父與父親的墳墓,派人在舊址上邊的大小堖之間挖下寬二十米、深五米的大壕,並命人將骨骸“聚火燒化”,並把周圍“大小樹木一千三百餘棵悉數斫伐”。

  當時,挖李自成祖墳的全過程,邊大綬詳細記錄在了向陝西督軍汪喬年呈報的《塘報》中,陝西督軍汪喬年得知後,嘉獎邊大綬:“據來報,知闖王墓已開,可以制賊死命。他日功成,定當首敘以酬。”

  就歷史事實看,李自成挖了崇禎的祖墳,崇禎也斷了李自成的“龍脈”,但效果卻很不相同。崇禎根本沒有抵擋住李自成大順軍的所向披靡之進攻;李自成攻佔了北京城,崇禎不得已在萬歲山投繯自盡,但自己卻也在數月後被清軍打敗,趕出了京城,後來還死於非命。

  看來,斷“龍脈”、洩“王氣”之說,僅是無稽之談,半點信不得。至於說“因為李自成與崇禎在挖龍脈上兩敗俱傷,成就了清軍將領多爾袞”,就更是牽強附會,拿巧合當必然了。古人多信迷信,見多爾袞打下了良好基礎,順治皇帝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開創了大清王朝的歷史篇章,已經成為歷史現實,故有此一說,但未必就是真相本身。

  明朝滅亡的原因,筆者已有多篇文章談及,在此就不多言。李自成之所以失敗,也存在諸多因素,非是祖墳被挖在作祟。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清朝建立,它並非是佔了崇禎與李自成互斷“龍脈”的便宜,而是明朝政府這臺大機器已經磨損到了無法正常運轉、李自成大順政權儘管新建卻治國無方管理乏術所致。

  李自成簡介: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山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

  崇禎朱由檢簡介: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年號崇禎***1627年-1644年***,後世稱為崇禎帝。

  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朱由檢死後廟號懷宗,後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諡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於十三陵思陵。